老子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可以說,道家思想開啟了華夏先民對于宇宙和自然的哲學思考,意義深遠。
關于老子本人研究和傳說,也是歷代不絕。尤其是道教開派之后,將其尊為鼻祖——萬物之祖太上老君的身外化身。
之前的文章中,筆者曾解釋過。
老子并不等于太上老君。所謂一氣化三清,氣其實就是太上老君的元炁,演化出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
其中的道德天尊就是下凡的老子,主教化人間眾生。可以說,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而老子則是德的化身。而后者也正是前者的具象體現。
有關老子的傳說,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便是老子出關。
當時,時逢周末亂世,天下紛爭與老子的無為而治相悖,所以心灰意冷,準備離開家鄉,去周游世界。
于是,騎著一頭青牛,一路從洛陽去了函谷關。
老子路過函谷關時,出現了紫氣東來的異象。關守尹喜認為是圣人降臨,所以讓老子留下一部著作,否則不放他出關。
正因如此,才有流傳后世的《道德經》面世。
當然,老子出關時隔久遠,其中有很多傳說成分。這其中就有一個問題,老子為什么要騎青牛出游?
牛這種動物雖然有膀子力氣,但總歸比不過馬。騎著一頭牛,晃晃悠悠,就算出了函谷關,又能走多遠呢?
實際上,老子當初到底是不是騎的牛,至今也沒有準確論斷。可能是后人希望他騎一頭牛出關,所以才有了那頭傳說中的青牛。
那么后人為什么希望老子騎青牛?
牛是華夏先民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在農耕文明和祭祀活動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功能。
古時,能用牛祭祀的都是帝王將相,而民間祭祀少用牛馬羊,多用的是狗。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代表著最普通的祭品,而牛則是統治階級所用。
古時諸侯會盟,會割牛耳取血,以顯示信義。所以,后世以'執牛耳’彰示主事者的權威。
此后,歷朝歷代,都能看到對牛的重視。作為農耕文明中的主要勞動力,多牛就意味著多產。所以,很多朝代都禁止殺牛,吃牛肉。
水滸傳中,108好漢經常吃牛肉,多半是一種反叛朝堂的象征意義。
不止如此,在龍的形象中,耳朵就是牛。可見,牛這種動物,在先民圖騰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還有很多古代的君子文人,將牛引入文學領域,重在褒揚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奉獻而不求回報的精神。
比如,柳宗元的《牛賦》:富窮飽饑,功用不有。陷泥蹶塊,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
意思是說:牛讓貧困者富有,讓饑餓者吃飽,而自己卻任勞任怨,不求任何回報。
而且,牛代表穩健和溫厚。正如《易傳》所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強調的就是包容。
反觀馬這種動物,映照的是君子的進取精神,與道家的不爭走的是另一條路線。
因此,為了符合老子的形象。所以,后人才為他選擇了一頭牛作為坐騎。
封神演義中有提及,老子騎著板角青牛降臨時,會有仙樂奏響,從天上飄然而落,想想都帶著一股子仙氣。
那為什么還要強調是青色的牛?
這與五行文化有關。道教神系中有五方天帝之說,分別為青帝、白帝、赤帝、黑帝和黃帝。其中青帝代表春天,青色,五行之木。
道家崇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處世原則。所以,老子本身就意味著水的載體,水生木,所以青色用在老子胯下的牛身上,可謂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便是老子為何要騎青牛的原因。
接下來,咱們說第二個問題。
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就算出了函谷關又能走多遠呢?
洛陽距離函谷關,即便用現在的交通手段計算,也有一百七十多公里。古時沒有那么便利的交通,可能路途會更加遙遠。
實際上,如果牛全力奔跑,比馬差不了太多。但我們不能忽略,老子的青牛必然要比馬慢得多。否則,老子干脆騎馬算了,前面所有解釋就沒有意義。
所以,老子從洛陽到函谷關,得走上很長一段時間。
那么,他出了函谷關,又去了哪里?歷史上給出的答案是:莫知其所終。
我們沒辦法準確搞清楚,青牛到底馱著老子走了多遠。但根據后世學者的判斷,不管老子用的青牛還是別的交通工具,依稀能判斷出大概的行動軌跡。
有人說,老子可能去了印度,成為了佛陀的老師。筆者認為這種論調相當荒謬。
為什么?
當時的老子已經八十多歲了,怎么可能像玄奘一樣,跑一趟印度?而且,當時的西域屬于羌族領地,民風彪悍,根本不服教化。想要無傷通過,幾乎是不可能的。
還有人說,老子最終并沒有離開秦國領地。
西出函谷關之后,只是在甘肅一帶轉悠了一圈,最終回到隴西,留在了秦國的臨洮,并在那里壽終正寢。還有人說是羽化飛升了。
筆者認為,這才是最貼切的論點。
唐朝統治者以老子為祖先,稱天下李氏出隴西,便是因此而來。說老子去了印度的,那不是抽李唐的嘴巴子?
以歷史而言,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以道教和歷代統治者的神學認知,老子位列三清,天道圣人。
但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貫穿了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值得炎黃血脈世代尊崇。畢竟,道家思想是東方的文明之根。
所以,也可以認為,老子的那頭青牛一直沒有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