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珠芳
七、以理導欲
自我管理的第七個問題是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這個問題實則是人格的自我修煉問題。叔本華說:“人是什么”是影響人生幸福的頭等重要的因素。人是什么,實際就是一個具有什么樣的人格的人,或者說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格的人,影響人的幸福最持久不變的因素不是財富而是人的品格,而人的品格的特質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欲望自我疏導、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的有效程度上。“欲不能無,縱則成災。”
人類有改善生存環境的強烈欲望,而且人類生而就有與四周困難搏斗的力量。正是這種欲望和力量推動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產品越來越豐富,并倡導人們在提高生產力方面把人類的潛能發揮至極。但是資源是稀缺的,而人類的個人欲望是無窮的。如果每個人對自己的財富、物質和感官滿足的欲望不加疏導、約束和控制。對社會會造成極大的災難。因此為了人類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人類社會倡導著各方面的倫理道德,企業有企業內的和企業外的倫理。華為在誠信及道德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員工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則:嚴禁泄漏公司的商業秘密;嚴禁故意虛假報銷;嚴禁從事與公司有商業競爭的行為;嚴禁收受賄賂與回扣;嚴禁其他違法亂紀行為。
每一個企業人理應遵循。俗語說必須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為了強化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國家、社會、企業都有各種法律法規,對違規違法者進行懲誡。我們一定要明白,你想獲得超出法律法規的自由,你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美國安然事件被揭露后,布什也意識到:沒有良知就沒有資本主義,沒有個人約束就沒有財富。我們國家經濟不發達,我們中國人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過著物質匱乏的日子。我們這一代青年人,大多數都不可能從父輩中繼承大量的財富和物質。相反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一幫困難的兄弟姐妹需要接濟與幫助。因此渴望擁有更多的財富與物質的欲望特別的強烈。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對財富、物質、權力以及其它感官享受的欲望、欲焰。我們一定要清醒看到其背后的實質:人人都不希望過窮日子,但是窮日子不一定是痛苦的;人人向往過富日子,但是富人不一定是幸福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知足者。我們一定要堅守好自己的人格防線,不能跟著“欲望”走。不能做欲望的奴隸。一定要“見利思義”。當我們偶有妄取非份之財的念頭,并被一種僥幸心理主宰時,一定要問自己:要多少錢才能賣掉自己的靈魂。如果我們縱欲,就會變成了欲望的奴隸,見利忘義。那些斂財欲極強的人,若到了沒有內疚感,沒有負罪感的時候,也就是他走到富裕的反面——赤貧的時候,這時他連本該屬于他的個人自由都會失去。
我們一定要抱著“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準則,從點滴做起,用行動鍛造自己良好的品格。種下行為,收獲習慣;種下習慣,收獲品格;種下品格,收獲命運。你的品格決定你是什么人,也決定你的人生是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