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
就診科室:血管外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
竺挺醫典專家團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
本詞內容由百度健康醫典原創,三審三校日常
概述
指血管內由血液或成分凝集成的固體質塊位于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等循環系統部位、可見于手術恢復期、創傷或
長期臥床人群。
靜脈血栓以藥物治療為主。
血栓是什么?
血栓是指血流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內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由不溶性纖維蛋白、沉積的血小板、積聚的白細胞和紅細胞組成。正常情況下,血液本身具有可凝固性,幫助人體在外傷、流血情況下發揮局部凝固、止血等作用。但凝血過程中若凝血-抗凝機制平衡被破壞,便可導致血栓形成。
血栓可發生于動靜脈、毛細血管等整個循環系統部位,患有腫瘤、動脈粥樣硬化、心力衰竭
、糖尿病、血管炎等疾病可增加血栓發生風險,
應積極治療,預防血栓發生。
血栓在人群中的發病情況是怎樣的?
血栓目前無權威流行病學統計數據,但近年來我國深靜脈血栓總體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原因可能是診斷意識和診治水平的提高,導致漏診率和誤診率下降引起。
深靜脈血栓多發于腫瘤、創傷、手術恢復期、長期臥床、分娩患者;腦血栓多發于50歲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血栓有哪些類型?
血栓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靜脈血栓和動脈血栓,前者又包括深靜脈血栓、肺血栓栓塞、血栓性淺靜脈炎,后者包括心房血栓、外周動脈血栓和腦血栓。另外,血栓根據其形態不同還可分為以下幾類:
白色血栓
常發生于血流較快的部位,如心臟瓣膜、心房內和動脈內,屬陳舊性血栓,鏡下顯示是由血小板和纖維素構成,肉眼觀察其呈灰白色小結節或贅生物狀,表面粗糙、質實,又稱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混合血栓
往往是血栓由新鮮向陳舊的延續,見于血栓的體部,其呈現為網狀結構,由一層血小板、纖維素和一層纖維素網絡大量紅細胞交替排列而成。
紅色血栓
主要見于靜脈內,大都為新鮮血栓。鏡下可見纖維蛋白網眼內充滿大量紅細胞,肉眼呈暗紅色,經過一段時間后因血栓內水分被吸收而變得干燥、無彈性、質脆易碎,容易脫落成栓塞。
透明血栓
又稱為微血栓,是指發生于微循環的血管內,主要在毛細血管,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由于其主要由嗜酸性同質性的纖維蛋白構成,故又稱為纖維素性血栓。
患者最常問的問題
問
腦血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
腦血栓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自身病變使管腔狹窄、閉塞而形成,該病可造成腦局部急性血流中斷、缺血、缺氧、軟化、壞死,進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如偏癱、失語。
常見高危誘因主要包括肥胖、過量吸煙飲酒、藥物濫用、有心血管疾病史或家族史等。
問
水蛭素真的能溶解血栓嗎?
答
水蛭素可以治療血栓,但其作用機制并非溶解血栓,而是抑制血栓形成。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凝血酶水解蛋白后引起一系列復雜變化,最終引起凝血,出現血栓。
而水蛭素是從中藥水蛭中提出來的有效抗凝成分,能夠滅活凝血酶的活性,因此具有很強的抗凝血作用,從而抑制血栓形成。該藥屬于臨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輔助藥,也可用于動、靜脈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液透析中的抗凝等,通常以靜脈注射為主,而且臨床上目前較多使用基因重組水蛭素。
問
腦血栓和腦梗的區別?
答
腦梗死和腦血栓沒有明顯的差異,腦梗死是正規的醫學名詞,腦血栓是老百姓的俗稱,很多時候兩者等同。若從嚴格程度上講,腦梗死范圍更廣,包含腦血栓和腦栓塞。
腦梗死的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臨床表現,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血流動力學機制所致的腦梗死三種類型。其中腦血栓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病,臨床癥狀在發病后數小時或1~2天達到高峰,以偏癱、偏身麻木、言語含糊、行走不穩為常見表現,也可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甚至昏迷等癥狀,嚴重時導致死亡。
腦栓塞主要指心源性腦栓塞,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多見,多在活動中急驟發病,局灶性神經體征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癥狀同腦血栓
?
指血管內由血液或成分凝集成的固體質塊
位于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等循環系統部位
可見于手術恢復期、創傷或長期臥床人群
靜脈血栓以藥物治療為主
血栓是什么?
血栓是指血流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內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由不溶性纖維蛋白、沉積的血小板
、積聚的白細胞
和紅細胞
組成。正常情況下,血液本身具有可凝固性,幫助人體在外傷、流血情況下發揮局部凝固、止血等作用,但凝血過程中若凝血-抗凝機制平衡被破壞,便可導致血栓形成。
血栓可發生于動靜脈、毛細血管等整個循環系統部位,患有腫瘤
、動脈粥樣硬化
、心力衰竭
、糖尿病
、血管炎
等疾病可增加血栓發生風險,應積極治療,預防血栓發生。
血栓在人群中的發病情況是怎樣的?
血栓目前無權威流行病學統計數據,但近年來我國深靜脈血栓總體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原因可能是診斷意識和診治水平的提高,導致漏診率和誤診率下降引起。
深靜脈血栓多發于腫瘤、創傷
、手術恢復期、長期臥床、分娩患者;腦血栓
多發于50歲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血栓有哪些類型?
血栓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靜脈血栓和動脈血栓,前者又包括深靜脈血栓、肺血栓栓塞
、血栓性淺靜脈炎,后者包括心房血栓、外周動脈血栓和腦血栓。另外,血栓根據其形態不同還可分為以下幾類:
白色血栓
常發生于血流較快的部位,如心臟瓣膜、心房內和動脈內,屬陳舊性血栓,鏡下顯示是由血小板和纖維素構成,肉眼觀察其呈灰白色小結節或贅生物狀,表面粗糙、質實,又稱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混合血栓
往往是血栓由新鮮向陳舊的延續,見于血栓的體部,其呈現為網狀結構,由一層血小板、纖維素和一層纖維素網絡大量紅細胞交替排列而成。
紅色血栓
主要見于靜脈內,大都為新鮮血栓。鏡下可見纖維蛋白網眼內充滿大量紅細胞,肉眼呈暗紅色,經過一段時間后因血栓內水分被吸收而變得干燥、無彈性、質脆易碎,容易脫落成栓塞。
透明血栓
又稱為微血栓,是指發生于微循環的血管內,主要在毛細血管,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由于其主要由嗜酸性同質性的纖維蛋白構成,故又稱為纖維素性血栓。
患者最常問的問題
問
腦血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
腦血栓
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
、糖尿病
、高血脂
等自身病變使管腔狹窄、閉塞而形成,該病可造成腦局部急性血流中斷、缺血、缺氧、軟化、壞死,進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如偏癱
、失語。常見高危誘因主要包括肥胖
、過量吸煙飲酒、藥物濫用、有心血管疾病史或家族史等。
問
水蛭素真的能溶解血栓嗎?
答
水蛭素可以治療血栓,但其作用機制并非溶解血栓,而是抑制血栓形成。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凝血酶水解蛋白后引起一系列復雜變化,最終引起凝血,出現血栓。
而水蛭素是從中藥水蛭中提出來的有效抗凝成分,能夠滅活凝血酶的活性,因此具有很強的抗凝血作用,從而抑制血栓形成。該藥屬于臨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療
的輔助藥,也可用于動、靜脈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血液透析
中的抗凝等,通常以靜脈注射為主,而且臨床上目前較多使用基因重組水蛭素。
問
腦血栓和腦梗的區別?
答
腦梗死和腦血栓沒有明顯的差異,腦梗死是正規的醫學名詞,腦血栓是老百姓的俗稱,很多時候兩者等同。若從嚴格程度上講,腦梗死范圍更廣,包含腦血栓和腦栓塞。
腦梗死的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臨床表現,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血流動力學機制所致的腦梗死三種類型。其中腦血栓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病,臨床癥狀在發病后數小時或1~2天達到高峰,以偏癱
、偏身麻木、言語含糊、行走不穩為常見表現,也可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甚至昏迷等癥狀,嚴重時導致死亡。
腦栓塞主要指心源性腦栓塞,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多見,多在活動中急驟發病,局灶性神經體征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癥狀同腦血栓。
第三節:就醫
若出現肢體疼痛、腫脹、胸部或上背部疼痛、呼吸急促、頭痛、嘔吐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一般醫生通過詢問病史,結合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可明確診斷,再給予對應的治療。
血栓去哪個科室就診?
血栓患者一般到血管外科就診,若癥狀比較嚴重,病情嚴重危及生命要立即到急診科就診。如果伴有心血管癥狀,可就診于心血管內科;如果伴有腦血栓
癥狀可就診于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血栓?
根據患者存在高凝或血栓前狀態的基礎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病、妊娠、易栓癥、近期做過手術及創傷、長期使用避孕藥等,結合有各種血栓形成及栓塞的癥狀體征,以及血管造影、多普勒血管超聲、CT
等影像學檢查和血液學檢查結果,可以明確診斷。需注意不同的血栓類型診斷標準存在一定差異,應針對性選擇相關項目,科學地進行檢查。
血栓要做哪些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時注意患者的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生命體征是否穩定,有無感覺障礙或反射異常,病變部位是否存在壓痛或腫塊等。
血栓有哪些相關檢查?
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血液檢查,通過測定有關的凝血狀態指標,判斷血栓形成情況。但需要注意,血液學指標可受生理和藥物因素影響,且正常對照值變異也大,故需作多項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及動態觀察,方能正確判斷高凝狀態的意義。包括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測定、凝血四項
以及血流狀態等檢查。
血管造影檢查
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大小、形狀,對已形成的血栓有較高診斷價值,但該項目是一種創傷性檢查,對早期血栓形成的診斷敏感性差。
多普勒超聲檢查
該檢查簡便,屬非創傷性,四肢靜脈血栓尤其適合,但不能發現小血栓,若動脈壁有鈣質沉著或手術瘢痕時,聲波傳導會受影響。
CT或磁共振檢查
是目前診斷動脈及心臟內血栓定位正確率最高的檢查,并對血栓的治療和預后情況判斷有一定價值。
125碘-纖維蛋白原
試驗
對近期發生的血栓準確性、靈敏度較高。
遺傳學檢測
有助于評估是否有凝血因子變異,例如活化蛋白C抵抗癥(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變等)、凝血酶原G20210A突變等。
第一節:概述
血栓是指血管內由血液或成分凝集成的固體質塊位于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等循環系統部位
可見于手術恢復期、創傷或長期臥床人群
靜脈血栓以藥物治療為主
血栓是什么?
血栓是指血流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內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由不溶性纖維蛋白、沉積的血小板、積聚的白細胞和紅細胞
組成。正常情況下,血液本身具有可凝固性,幫助人體在外傷、流血情況下發揮局部凝固、止血等作用,但凝血過程中若凝血-抗凝機制平衡被破壞,便可導致血栓形成。
血栓可發生于動靜脈、毛細血管等整個循環系統部位,患有腫瘤、動脈粥樣硬化、心力衰竭、糖尿病、血管炎等疾病可增加血栓發生風險,應積極治療,預防血栓發生。
血栓在人群中的發病情況是怎樣的?
血栓目前無權威流行病學統計數據,但近年來我國深靜脈血栓總體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原因可能是診斷意識和診治水平的提高,導致漏診率和誤診率下降引起。
深靜脈血栓多發于腫瘤、創傷
、手術恢復期、長期臥床、分娩患者;腦血栓
多發于50歲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血栓有哪些類型?
血栓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靜脈血栓和動脈血栓,前者又包括深靜脈血栓、肺血栓栓塞
、血栓性淺靜脈炎,后者包括心房血栓、外周動脈血栓和腦血栓。另外,血栓根據其形態不同還可分為以下幾類:
白色血栓
常發生于血流較快的部位,如心臟瓣膜、心房內和動脈內,屬陳舊性血栓,鏡下顯示是由血小板和纖維素構成,肉眼觀察其呈灰白色小結節或贅生物狀,表面粗糙、質實,又稱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混合血栓
往往是血栓由新鮮向陳舊的延續,見于血栓的體部,其呈現為網狀結構,由一層血小板、纖維素和一層纖維素網絡大量紅細胞交替排列而成。
紅色血栓
主要見于靜脈內,大都為新鮮血栓。鏡下可見纖維蛋白網眼內充滿大量紅細胞,肉眼呈暗紅色,經過一段時間后因血栓內水分被吸收而變得干燥、無彈性、質脆易碎,容易脫落成栓塞。
透明血栓
又稱為微血栓,是指發生于微循環的血管內,主要在毛細血管,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由于其主要由嗜酸性同質性的纖維蛋白構成,故又稱為纖維素性血栓。
患者最常問的問題
問
腦血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
腦血栓
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
、糖尿病
、高血脂
等自身病變使管腔狹窄、閉塞而形成,該病可造成腦局部急性血流中斷、缺血、缺氧、軟化、壞死,進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如偏癱
、失語。常見高危誘因主要包括肥胖
、過量吸煙飲酒、藥物濫用、有心血管疾病史或家族史等。
問
水蛭素真的能溶解血栓嗎?
答
水蛭素可以治療血栓,但其作用機制并非溶解血栓,而是抑制血栓形成。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凝血酶水解蛋白后引起一系列復雜變化,最終引起凝血,出現血栓。
而水蛭素是從中藥水蛭中提出來的有效抗凝成分,能夠滅活凝血酶的活性,因此具有很強的抗凝血作用,從而抑制血栓形成。該藥屬于臨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療的輔助藥,也可用于動、靜脈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液透析中的抗凝等,通常以靜脈注射為主,而且臨床上目前較多使用基因重組水蛭素。
問
腦血栓和腦梗的區別?
答
腦梗死和腦血栓
沒有明顯的差異,腦梗死是正規的醫學名詞,腦血栓是老百姓的俗稱,很多時候兩者等同。若從嚴格程度上講,腦梗死范圍更廣,包含腦血栓和腦栓塞。
腦梗死的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臨床表現,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血流動力學機制所致的腦梗死三種類型。其中腦血栓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病,臨床癥狀在發病后數小時或1~2天達到高峰,以偏癱、偏身麻木、言語含糊、行走不穩為常見表現,也可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甚至昏迷等癥狀,嚴重時導致死亡。
腦栓塞主要指心源性腦栓塞,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多見,多在活動中急驟發病,局灶性神經體征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癥狀同腦血栓。
第二節病因
血栓是由各種因素導致體內的凝血調控機制失衡所致,其形成條件包括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流狀態異常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的病因有哪些?
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是形成血栓最重要和最常見的原因,多見于風濕性和感染性心內膜炎
、嚴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潰瘍、創傷性或炎癥性動靜脈損傷部位等。還有缺氧、休克
、敗血癥
和細菌內毒素等引起全身廣泛的內皮損傷后,內皮下的膠原激活凝血過程,造成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在全身微循環內形成血栓。
血流狀態異常
主要指血流減慢和血流產
生漩渦等,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達到凝血所需濃度而有利于形成血栓。其中靜脈更易發生血栓,多見于心力衰竭
、久病和術后臥床患者。另外,心臟和動脈內的血流快,不易形成血栓,但在二尖瓣狹窄
時的左心房、動脈瘤
內或血管分支處血流緩慢及出現渦流時,也易并發血栓。
血液凝固性增加
一般是血液中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活性降低,導致血液出現高凝狀態,多見于遺傳性和獲得性高凝狀態。
遺傳性高凝狀態
與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蛋白C和蛋白S的先天性缺陷等有關,其中最常見的是第V因子基因突變,復發性深靜脈血栓形成
患者中,出現該基因突變率可達60%。
獲得性高凝狀態
常見于胰腺癌
、肺癌
、乳腺癌
、前列腺癌
和胃癌
等廣泛轉移的晚期惡性腫瘤,因癌細胞釋放出促凝因子所致;還可出現于嚴重創傷
、大面積燒傷、大手術后或產后導致大失血時,以及妊娠期高血壓
、高脂血癥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吸煙和肥胖癥
等情況。
血栓有哪些誘發因素?
年齡因素、長時間制動,如癱瘓、久病和術后長期臥床、長期伏案工作、不經常運動等情況下,肢體肌肉活動不足,靜脈回流功能受限,導致血流淤滯,易誘發血栓。
另外,口服避孕藥和激素、長期吸煙酗酒、喜好高脂高糖飲食、妊娠期、產褥期等可使部分凝血因子水平增加,多種抗凝蛋白水平降低,破壞了正常的止血平衡,從而易誘發血栓。
上一節:概述
下一節:癥狀
血栓的臨床表現主要與病變部位有關,如果發生深靜脈血栓、肺血栓栓塞
、腦血栓栓塞等情況,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平時需要注意觀察相關癥狀,一旦出現需要及時救治,以免影響生命。
血栓有哪些典型癥狀?
深靜脈血栓多發生于下肢,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腫脹、肌肉痙攣,伴有皮膚紅熱、干燥,有時可伴有靜脈周圍炎以及盆腔靜脈、淋巴系統壓迫性病變,形成“股白腫”。
肺血栓栓塞如果發生,患者可出現胸部或上背部疼痛,伴有氣促、心跳加快、干咳、頭暈等表現。
腹部臟器血管血栓可出現腸梗阻
、消化不良
、腹脹、消瘦、便血、急性消化道出血等癥狀。
腦血管發生血栓栓塞可出現顱內高壓、頭痛、嘔吐、肢體無力、麻木或偏癱
及癲癇發作等癥狀。
上一節:概述
下一節:癥狀
若出現肢體疼痛、腫脹、胸部或上背部疼痛、呼吸急促、頭痛、嘔吐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一般醫生通過詢問病史,結合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可明確診斷,再給予對應的治療。
血栓去哪個科室就診?
血栓患者一般到血管外科就診,若癥狀比較嚴重,病情嚴重危及生命要立即到急診科就診。如果伴有心血管癥狀,可就診于心血管內科;如果伴有腦血栓
癥狀可就診于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血栓?
根據患者存在高凝或血栓前狀態的基礎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
、糖尿病
、腎病
、妊娠、易栓癥
、近期做過手術及創傷
、長期使用避孕藥等,結合有各種血栓形成及栓塞的癥狀體征,以及血管造影
、多普勒血管超聲
、CT
等影像學檢查和血液學檢查結果,可以明確診斷。需注意不同的血栓類型診斷標準存在一定差異,應針對性選擇相關項目,科學地進行檢查。
血栓要做哪些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時注意患者的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生命體征是否穩定,有無感覺障礙或反射異常,病變部位是否存在壓痛或腫塊等。
血栓有哪些相關檢查?
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血液檢查,通過測定有關的凝血狀態指標,判斷血栓形成情況。但需要注意,血液學指標可受生理和藥物因素影響,且正常對照值變異也大,故需作多項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及動態觀察,方能正確判斷高凝狀態的意義。包括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測定、凝血四項
以及血流狀態等檢查。
血管造影檢查
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大小、形狀,對已形成的血栓有較高診斷價值,但該項目是一種創傷性檢查,對早期血栓形成的診斷敏感性差。
多普勒超聲檢查
該檢查簡便,屬非創傷性,四肢靜脈血栓尤其適合,但不能發現小血栓,若動脈壁有鈣質沉著或手術瘢痕時,聲波傳導會受影響。
CT或磁共振檢查
是目前診斷動脈及心臟內血栓定位正確率最高的檢查,并對血栓的治療和預后情況判斷有一定價值。
125碘-纖維蛋白原
試驗
對近期發生的血栓準確性、靈敏度較高。
遺傳學檢測
有助于評估是否有凝血因子變異,例如活化蛋白C抵抗癥(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變等)、凝血酶原G20210A突變等。
上一節:概述
下一節:癥狀
血栓的治療原則是改善血栓前狀態或高凝狀態,防止血栓擴大及新血栓形成,溶解血栓,重建血流通道,恢復相關組織和血管功能。動脈血栓需及時手術和介入治療
,靜脈性血栓以藥物治療為主,必要時輔以手術和介入治療。另外,還需積極對癥治療基礎疾病如動脈硬化
、糖尿病
等,以及加強生活管理。
血栓急性期如何治療?
對于新近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患者應及早進行溶栓或取栓治療,其中動脈血栓最好在發病3小時之內進行,最晚不超過8小時,靜脈血栓應在發病72小時內實施,最晚不超過5天。
同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心電圖
,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劇痛者給予鎮痛劑,以及做好輸血
準備等。
血栓有哪些一般治療措施?
患者應注意合理飲食,加強鍛煉,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還需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通過飲食及藥物控制血壓
、血糖
、血脂
等基礎疾病。
血栓有哪些藥物治療?
由于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由于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不得自行選用。常用藥物如下:
溶栓藥物
將凝血中形成的纖維蛋白,經纖溶酶作用從精氨酸
-賴氨酸鍵上分解成可溶性產物使血栓溶解。缺點是對纖維蛋白的特異性,誘發血栓溶解同時可伴有嚴重出血。常用藥物有尿激酶
(UK)、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單鏈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scu-PA)等。
抗凝藥物
抗凝治療主要用于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者、心臟換瓣術后、大手術或分娩后等情況,主要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藥物,肝素、低分子肝素
類藥物,華法林
、雙香豆素等雙香豆素類藥物,以及水蛭素、AT-Ⅲ等。
抗血小板藥物
血小板
在止血、血栓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該類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增加血小板內cAMP濃度等機制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分泌功能。藥物包括阿司匹林
、吲哚美辛
、布洛芬
、苯磺唑酮、苯酸咪唑等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的藥物,以及前列腺素E、前列環素、雙嘧達莫
、噻氯匹定、PAF拮抗劑等。臨床上以阿司匹林、雙嘧達莫、噻氯匹定應用較多。
血栓有哪些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和介入手術
主要適用于心、腦、肺等重要臟器新近形成的血栓或出現血栓栓塞者,通過導管將血栓取出或將溶栓藥物注入局部,以溶解血栓,恢復正常血供。
另外,對陳舊性血栓經內科治療效果不佳而側支循環形成不良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即手術開通或繞過閉塞段血管或切除栓塞血管段并重新吻合。
上一節:概述
下一節:癥狀
參考資料
[1]
弓文清,魏汝峰,馬慧等.青少年靜脈血栓的超聲特征[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21,29(3):275-276,283.
[2]
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部護理專業委員會.住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護理與管理專家共識[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