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蒼茫大地 菲芳人生
中元節
哀傷中的繾綣
————————————
? 孫夢秋/文 ?
今天,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
中元節在民間俗稱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與除夕、清明、重陽并重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于漢文化圈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放河燈、焚紙錠、上墳掃墓、祭祀祖先,是中元節傳統習俗的內容。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天地圣人的漠視之下,百姓芻狗們的七月前半,居然有兩個哀傷的節日,一個是七夕,被現代商業文化硬生生綁架成“中國的情人節”,一個是中元節,大概是與鬼有關,對講究趨利避害的商家沒有多少利用價值,所以被遺忘了。
商人們遺忘了,傳統文化沒有遺忘。情人們遺忘了,未亡人沒有遺忘。君不見每年此時,夜色沉沉之際,城市鄉村的十字樓口,焚紙燒香者大有人在。河兩岸人流如潮,河面上河燈閃爍……
祭祖祀先,當然是值得弘揚的文化傳統。因為,祖先是我們的生命來路和文化根源。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祖先是一切的起點。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活著的意義就是傳承和創造。相對于寂滅,活著的過程很重要,卻很短暫!
有人在中元節祭祖,有人在中元節悼亡。中國文學史上,哀悼逝去的情人(妻、妾)的文字,少之又少,卻精而又精。
有人知道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潘岳的《悼亡詩三首》,甚至有人也知道賀鑄的“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這些對死去的妻妾繾綣哀傷的文字,傳遞著人世間最美好、最溫暖的情感,在中國文學從洪荒到現代的曲折歷程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芒。
那么,元稹呢?可有人知道元稹的《遣悲懷》?那也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沉痛之作呀!與前述三首一起,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悼亡之作的“四大名著。”
可以肯定,這些詩詞的創作時間都不在中元節。然而,同樣可以肯定,這些詩人都會在每年的中元節祭祖祀宗之際,在內心最深處給去世的情人留一席哀傷柔軟之地。那是他們心中永遠不會忘記從來不需要想起的情感故事,不在昨天,不在明天,不在今天,而是在天天!
封建時代的中國,女人是沒有地位的。貴為皇帝之女還有被《打金枝》的時候,無數的皇家女子,能夠為后世所知的更是寥寥無幾。李白的妻子是宰相的孫女,李白似乎也沒有為其留下什么可靠的文字,而被悼亡的四位女性,包括在沈園邂逅陸游的唐婉,都是因了一個有情有義的男人的文字而被后世熟知。從這一點上看,這些女人或許是幸運的,這些男人們,也是值得尊敬的。
中元節的前夜,網絡上刷屏的是一個娛樂明星和他善于出軌的妻子的八卦新聞。有幾個人能想到中元節這個重要的節日?有幾個人能在這個時候,想起祖先的繁衍之德父母的養育之恩?又有多少人會在這個時候,好好地思考一下人生,檢視一下自我?然后溫柔地對待天天陪伴著自己的家人?
“不知死,焉知生。”生死本來就是一體循環的過程。在祭奠亡人的節日里,洞徹死生要義,明了人生真諦,對更好地活著,或許是不無裨益的。
元稹與《遣悲懷》
元稹的《遣悲懷》三首詩,約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當時元稹在監察御史任上,是元稹為懷念去世的原配妻子韋叢而作的。
元稹的原配妻子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最小的女兒。公元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和元稹結婚,當時她二十歲,元稹二十五歲。婚后生活比較貧困,但韋叢很賢惠,毫無怨言,夫妻感情很好。過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監察御史時,韋叢病死了,年僅二十七歲。元稹悲痛萬分,陸續寫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懷三首》。
(點擊鏈接聽朗誦)
遣悲懷三首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賞 析
第一首追憶妻子生前的艱苦處境和夫妻情愛,并抒寫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東晉宰相謝安最寵愛的侄女謝道韞借指韋氏,以戰國時齊國的貧士黔婁自喻,其中含有對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順遂,這是對韋氏婚后七年間艱苦生活的簡括,用以領起中間四句。"泥",軟纏。"長藿",長長的豆葉。中間這四句是說:看到我沒有可替換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尋;我身邊沒錢,死乞活賴地纏她買酒,她就拔下頭上金釵去換錢。平常家里只能用豆葉之類的野菜充饑,她卻吃得很香甜;沒有柴燒,她便靠老槐樹飄落的枯葉以作薪炊。這幾句用筆干凈,既寫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艱難處境,又能傳神寫照,活畫出賢妻的形象。這四個敘述句,句句浸透著詩人對妻子的贊嘆與懷念的深情。末兩句,仿佛詩人從出神的追憶狀態中突然驚覺,發出無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雖然享受厚俸,卻再也不能與愛妻一道共享榮華富貴,只能用祭奠與延請僧道超度亡靈的辦法來寄托自己的情思。"復",寫出這類悼念活動的頻繁。這兩句,出語雖然平和,內心深處卻是極其凄苦的。
第二首與第一首結尾處的悲凄情調相銜接。主要寫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詩人寫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人已仙逝,而遺物猶在。為了避免見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裳施舍出去;將妻子做過的針線活仍然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不忍打開。詩人想用這種消極的辦法封存起對往事的記憶,而這種做法本身恰好證明他無法擺脫對妻子的思念。還有,每當看到妻子身邊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對婢仆也平添一種哀憐的感情。白天事事觸景傷情,夜晚夢魂飛越冥界相尋。夢中送錢,似乎荒唐,卻是一片感人的癡情。苦了一輩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貴中的丈夫不忘舊日恩愛,除了"營奠復營齋"以外,已經不能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積想成夢,出現送錢給妻子的夢境。末兩句,從"誠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說,落到"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別,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對于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是更為悲哀的。末句從上一句泛說推進一層,著力寫出自身喪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閑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啟下。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沒有多長時間。詩中引用了鄧攸、潘岳兩個典故。鄧攸心地如此善良,卻終身無子,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潘岳《悼亡詩》寫得再好,對于死者來說,也沒有什么意義,等于白費筆墨。詩人以鄧攸、潘岳自喻,故作達觀無謂之詞,卻透露出無子、喪妻的深沉悲哀。接著從絕望中轉出希望來,寄希望于死后夫婦同葬和來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靜思量:這僅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因而更為絕望:死者已矣,過去的一切永遠無法補償了!詩情愈轉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辦法:"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詩人仿佛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我將永遠永遠地想著你,要以終夜"開眼"來報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癡情纏綿,哀痛欲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