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5日 總326期
土司家的莊園
趙紅梅 ‖文圖
說到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對于我來說,是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的,每每提及總會心生無限的感慨。與其說是家鄉成就了莊園,還不如說是莊園見證了家鄉的滄桑巨變。
莊園的旁邊就是我的家,從小就對莊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了若指掌,說到這兒我想我有必要說說莊園的始末以及其間所沉淀的歲月。
大屯土司莊園始建于清同治年間,是本地土司余象儀所建,經其主人余達父逐年擴建變成現在的規模。莊園是仿照日本唐招提寺建筑,依山勢而建,占地六千余平方米。莊園主人余達父是著名的彝族詩人,中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
整個建筑成中軸對稱,木制而成,三路主體構建,每路都有三重堂,即各自獨立又相互貫通。左路依次為轎廳,西花園,廚房;右路依次為東花園(客房)、糧倉、繡樓;中路依次為大堂、二堂、正堂,是整個莊園的主體結構。莊園四周有六座碉堡,整體風格凝重端莊,顯示出莊園主人的威儀。
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彼時莊園已是物是人非,成了公眾場所。鄉里有什么重大的會議或是要舉行重要活動,都在莊園里舉行。站在莊園里,鄉親們生出的那種自豪感來自他們曾經只可遠觀而生畏的地方,如今就踩在他們的腳下自由行走而不受任何約束。那時莊園上空時常飄著村民們質樸的歌聲,那一曲曲共產黨的贊歌被他們唱得聲情并茂。因為莊園不僅僅是莊園,它還象征著一種生活姿態,一種鄉親們所向往的生活層次如今得以實現,其間還夾雜著當家做主的如釋重負,以及成就感吧。
文革期間,莊園被改辦成了學校,城里很多著名的教師因為歷史原因來到了莊園,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們在這個差不多與世隔絕的地方,機緣巧合之下遇到了那么多知識淵博的老師,竟難能可貴的學得一身文化,造就了一代人才,帶著那一代人特有的歷史烙印,進軍城市,一度成為當時我們縣城建設的中流砥柱,倒也不失為一件幸事。正當學校紅火之時,很難預料,莊園的未來已是風雨飄搖。
其時,家鄉極其貧窮落后,水電不通,干裂的黃土地上一片荒蕪,那偶爾從茅屋頂上冒出的炊煙越發的襯托出家鄉的蕭條來。莊園也就成了家鄉唯一的風景,卻由于管理不善,莊園日漸破爛,早沒了當年主人的威儀。學校雖辦得有聲有色,但是安全意識的缺失以及教育的局限,悲劇的發生就不會是偶然了。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學生晚上點蠟燭看書不慎燒著了蚊帳。在當時的我的家鄉,這個與城市脫軌的地方連最起碼的防火措施都沒有,大火在鄉親們的眼淚里燒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足可以吞噬整座莊園,留下的僅僅是一堆殘垣斷壁,一地的嘆息。
莊園被擱置了很多年,盡管時常聽我的父輩們講述莊園的種種傳奇,可那些對于我們80后來說也僅僅只是故事而已。我無數次的遙想莊園當年的風光,可每次我目所能及的僅僅是那些光滑的石板以及大火之后的痕跡,即便經歷過無數風雨的洗禮,依然成了永遠抹不去的傷痕。
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二年,一九八八年,莊園先后被列為縣級,省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盡管當時莊園破敗不堪,但它曾有的風姿始終留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亙古不變。因為莊園已成為鄉親們的一種寄托,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信仰。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散了籠罩在家鄉上空的陰霾。貧窮本身沒有錯,窮則思變這個道理誰都明白,鄉親們接受政府技術人員的指導,引用外來的先進技術,收入漸漸可觀,外出的人們時常帶回時代發展的信息,家鄉從此與時代接軌。
1993年,國家出資重修了整座莊園,增其舊制。還記得為大堂立柱的那天,鄉親們沒有一個不來的,我們也從學校逃課出來,只為了見證這一偉大的時刻,對于我們來說這算得上是一場視覺盛宴。在鞭炮聲中,在工人的吆喝中,柱子立起來了,柱子的撐起意味著大堂的成形。那一刻,在我的心里除了驚嘆外,更多的是感動。那些上了年紀的人,甚至忍不住潸然淚下……
重建后的莊園都是木制而成,到處雕龍畫鳳,栩栩如生。由大理石鋪成的地板和石級尤給人古樸寧靜的感覺,身臨其境,仍能感受到主人當年的富有和博學。走到那座精致的繡樓前,門前草長鶯飛,眼前似乎浮現出當年小姐們在閣樓前嬉戲玩耍的情景。那亭臺軒榭間,錯綜復雜卻又是井然有序,讓人流連忘返。
莊園得以再現往日風采,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這使得我的家鄉因此而熱鬧起來。隨著政府的重視和交通的便利,家鄉開始在貧困中崛起。原貴州省省長石秀詩,中央民盟名譽主席錢偉長也曾慕名來過莊園,并給予莊園很高的評價。著名歌手龔琳娜也曾來莊園拍過MV。
莊園的重建帶動了家鄉的發展,家鄉有一地方叫三官寨,那居住的全是彝族人民,他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族文化底蘊豐厚,山清水秀,楊柳依依,即將開發成一個民族旅游村寨。莊園的建筑融入彝族的龍虎圖騰觀念,二者風格一致,也就越發的襯托出莊園的民族韻味來,使其成為文化研究和旅游觀光的圣地。
近年來,國家的惠民政策越來越多,其中農村合作醫療解決了鄉親們看病難的問題,新農村建設風生水起,與莊園風格一致。物質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也就豐富多彩了。民風質樸,思想卻不落后,他們也學習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也有中國夢富強夢,也在孜孜矻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著畢生精力,盡管可能窮盡一生,亦只是杯水車薪,微不足道,然,泱泱大國,難道不是由千千萬萬個像我們這樣的村寨構建起來的嗎?如果你來到這里,一定會有人為你唱一曲彝家的歡歌:“遠方來的朋友請你過來歇歇,一起嘗嘗彝家美酒彝家的歲月……”一杯彝家的酒,一曲彝家的歌,定讓你感受火一樣的熱情,以及遠離塵世的歲月靜好。
現在為把莊園開發成旅游景點的工作正在積極的準備著,我可以想象家鄉未來的前景是一片大好。在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僅以此文獻給大屯土司莊園,獻給我的家鄉人民,獻給偉大的祖國,用以慶賀他們的彼此見證,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
趙紅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多年。純文學愛好者。
偶有作品見諸報端。
點擊標題閱讀
趙紅梅老師的散文作品
1、貴人印象(上)
2、貴人印象(下)
3、那年的冬天特別冷
編輯部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