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國電信成立“天翼云科技公司”,真要把云業務當主業了?
▲
通信行業最佳原創自媒體,評論犀利,值得關注!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電信在這家新成立的天翼云科技公司上傾注的心血和寄予的厚望。簡單來說,如果中國電信真的決心把云計算作為主業,那這家“天翼云科技公司”就是承載這份主業的主要載體!近日,有消息稱,中國電信將新組建了一家子公司,名稱暫定叫“天翼云科技公司”,這家新公司將集合中國電信云計算分公司、中國電信上海信息化研發中心、中國電信廣州信息化研發中心以及中國電信云計算內蒙古分公司和中國電信云計算貴州分公司這五家專業公司。
據了解,天翼云科技公司定位為一家以技術開發為主的技術型專業云公司,主攻云計算領域,并且定下了“打造千億級云服務商”的遠大目標。此外,關于該公司的一些詳細的信息也被曝光了,比如——在組織管理上,天翼云科技公司屬于集團直管的專業公司,公司成立后,將設執行董事一名,兼任公司總經理,及監事一名,公司機構也偏于精簡化,更注重研發運營和生態合作等關鍵能力和業務機構。具體的管理框架也已基本確定:胡志強任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關麗莘任副總經理,李云莊任副總經理,冀暉任副總經理(三級正)。在人員招聘上,天翼云科技公司堅持市場化選人用人,自主選聘研發總監、架構師、內設機構負責人及以下崗位人員。繼續實施人才特區政策,加大行業頂尖技術專家、高級人才和優秀應屆畢業生的引進力度,構建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同時,要以績效考核為抓手,暢通人員退出機制。在薪資激勵上,天翼云科技公司將實施差異化薪酬政策,合理拉開薪酬分配差距,對一般通用類專業人員要合理控制薪酬水平,將有限資源向“高精尖缺”科研人員和高級專業人才傾斜。從以上種種信息,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電信在這家新成立的天翼云科技公司上傾注的心血和寄予的厚望。簡單來說,如果中國電信真的決心把云計算作為主業,那這家“天翼云科技公司”就是承載這份主業的主要載體!近年來,隨著阿里云、華為云、AWS等云服務商在市場中嶄露頭角,這讓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傳統運營商產生極大的危機感,如果說,微信、微博、支付寶等ToC的應用把運營商的4G網絡OTT成純管道的話,云服務這個典型的ToB業務很可能將利用5G騰飛,如果運營商不采取動作,5G的下場也只能是純管道。過去國內運營商嘗試過很多條路,幾乎無一成功,云計算應該是其唯一的路了。于是,我們可以看到,三大運營商在云計算上是真的下了血本、砸了重資,決心要殺出一條血路的!比如,中國電信明確提出把云計算服務打造成集團主業,此次成立專業云公司,定下了在三到五年時間內將其打造成規模和能力國內領先、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的千億級云服務商的目標。比如,中國移動強勢力推移動云,三年投資總規模在千億級以上,目標是三年內進入國內云服務商第一陣營!面對傳統通信需求見頂,管道價值被瘋狂壓榨,“走投無路”的運營商非常急迫地希望在云計算這片價值萬億的市場上生根、立足,甚至闖出一片天地。乍看上去,中國云計算市場似乎人頭涌涌,玩家眾多,但其實,中國云計算其實可以算是一片“處女地”,經歷十年耕作,2019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了1334億元,但如果放在萬億規模的市場預期來看,這片市場才剛剛啟動而已,留給運營商的空間還很大。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市場上其他類型的玩家,運營商們擁有著在數據中心、骨干網、5G核心網等領域的天然優勢,這些優勢甚至不是互聯網巨頭通過砸錢就能追上的,比如,核心網/骨干網的建設,互聯網巨頭只能租不能建,無法在這個上面形成競爭壁壘。以中國電信為例,目前其云計算中心擁有超過300個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超過600個,骨干的帶寬容量達到183T,隨著5G逐步商用,中國電信在5G核心網絡的優勢,使其未來在邊緣計算、云網融合等方面優勢相比阿里云、華為云等玩家更加明顯。一方面傳統通信市場無以為繼,另一方面云計算打開了新的大門,運營商們想要躬身入局,新辟戰場,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事實上,運營商不是今天才想著開始做云計算,像中國電信早在2009年就憑借IDC業務進入了云計算市場,目前以市場份額論的話,中國電信是有江湖地位的,但是,時移勢易,今天云計算的玩法跟過去已經大不相同了!過去,中國電信做云的思路很簡單,自己手上有渠道有客戶,有機房有機架,就缺產品了,那只需要找有產品的公司合作就行了,于是電信和華為一拍即合,二人各取所長,發展順風順水。現在,云計算市場開始走向成熟,客戶對于云產品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靠“前店后廠”的合營模式很難走下去。與此同時,華為也不再甘心躲在運營商身后賺些微薄的利潤,要自立門戶了。所以,這對組合面臨瓦解。“天翼云科技公司”的模式就跟阿里云這類成熟的云服務商幾乎一樣,其定位為集約開展云業務的科技型、平臺型公司,以建設、研發、運營、生態合作和銷售服務一體化方式,致力于成為向客戶提供涵蓋計算、存儲、分發、平臺和應用等全棧云解決方案的云服務商。事實上,在這個布局上,中國移動走在了更前面,在2019年就在原來的蘇州研發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實現研運建一體。云計算市場已經發展十余年,走過了其發展的初期階段,進入到一個重技術、重資本、重規模效應的新階段,光有資本或者光有技術,很難在這個市場走遠,這也決定了運營商未來要想在云計算市場充分競爭,必須換一種思路。運營商做云是手握優勢的,但近十年間,運營商手握巨大優勢但把事情搞砸的案例數不勝數,那到底運營商做云,前景將如何呢?決定云市場勝負的有三大因素:市場、技術、投入。下面我們圍繞著三方面展開分析:在中國公有云市場上,阿里云以超過40%的市場份額,牢牢占據著第一的位置,后來居上的騰訊云也基本站穩了第二名,華為云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一路逆襲,基本卡住了第三名的位置。云計算市場是典型的“大者恒大、贏者通吃”的市場,當前市場的寡頭已經相當明顯,阿里云憑借先行先試、技術/產品積累,已經成為了行業獨一無二的領頭羊,并形成了強大的品牌優勢。騰訊云和華為云各有法寶,在各自強勢領域劃地為王,也是打出了名堂。現在的局面是:在以硬件資源為基礎、邊際成本遞減、并呈現出規模經濟的公有云市場中,大玩家將占據成本、品牌、技術的多方面優勢,同時存在的另外一個現實是,中小玩家正陷入被擠壓的窘境。只有前三名才能活下來,其它都會慢慢消亡,這已成為云計算甚至更多科技行業的共識。機會肯定是有的。當前云計算市場風格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前面十年是國內云計算市場的爆發期,這一波最主要的就是互聯網企業在上云,他們的形態適合上云,業務靈活、方便,所以整個市場增長得很快。在這樣一個上升期,大部分參與者都會分到蛋糕。但云計算容易賺錢的日子總是很快過去。爆發期結束后,云計算公司的苦日子開始了。在互聯網的頭部企業和其體系內公司均已上云之后,增量空間快速下降。云計算市場那些低垂的果實已經被摘完了,剩下的就是那些難啃的骨頭,一個共識就是:今后的重點在挖掘傳統企業和政務市場,公有云進入了慢速發展時期。第一種,互聯網行業中大量尚未上云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需求量很小,比如,一家中小企業一年才訂購不到10臺虛擬機,貢獻幾萬塊錢,甚至都無法覆蓋營銷、談判成本。所以云巨頭們把這些用戶定義為低價值用戶,甚至負價值用戶,沒有去開拓這片市場。第二種,傳統行業中的大型企業與地方政府。這些客戶需求量巨大,但過去以互聯網大廠為主體的云廠商在拓展時遇到兩大困難:一是政企客戶的訂單推進速度非常緩慢慢,簽下一單往往需要數月、甚至超過一年,與云廠商習慣的快節奏難以匹配。二是服務政企客戶和互聯網客戶的思維不同,互聯網大廠的思路是To C的,即使有To B業務,也是自己掌握話語權,是甲方思路;而拓展政企客戶需要的是把自己當做乙方的工作方式,這一點前期云廠商難以適應。上面兩群“被遺忘”的客戶其實正是運營商做云的機會!第一、針對那些需求量相對較少的互聯網中小企業,運營商可以充分發揮擅長的融合手段來實現對接,與4G/5G的流量業務融合、與固定業務的寬帶/專線融合,利用自身龐大的渠道/服務體系去完成對接和服務,相較于互聯網云廠商在拓展這些中小企業時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溝通成本相比,運營商在這方面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只是增加了一項增值業務而已。第二、針對傳統行業中的大型企業與地方政府,互聯網云廠商受限于對方流程問題和自身的組織特性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打進傳統垂直行業。這一點,運營商也是有優勢的,過去,運營商在面向大型傳統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再加上其龐大的客戶經理群體,運營商在對接、服務政企客戶上自然水到渠成的,數以萬計的客戶經理,遍布全國的營銷渠道,可以精準地對接每一個細小的需求。2006年,Amazon推出了S3對象存儲服務和SQS簡單隊列服務,開創了公共云計算服務的先河。在此后,微軟,IBM,谷歌,中國的阿里,騰訊和華為等都陸續加入了公共云服務的市場,提供的服務也從基礎計算資源擴展到數據庫、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多個技術領域。相比之下,運營商在云計算上的起步晚了很多,重視程度也不夠,尤其在云計算的技術積累和產品研發上,運營商幾乎缺席了中國云計算的技術底座打造階段。后來一度“誤入歧途”,與自主研發愈行愈遠,比如天翼云把技術活都外包給華為等外部廠商,所以,2019年以前的很長一段時期,運營商的云技術水平和阿里云等頭部玩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對下一個階段的云計算市場競爭來說,技術可能是決定成敗的!前不久,華為任正非在一次針對華為云的講話中提到“華為云底層的技術架構是最核心的,需要高手。底層架構的開放性、擴展性、穩定性、持久性、安全性、效率,決定了后續軟件的發展潛力、研發效率?!?/span>那運營商的云技術水平和能力有沒有機會追趕上來,甚至實現反超呢?在2020阿里云峰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阿里云今年再招5000人,大規模引進頂級科技人才,重點吸引服務器、網絡、芯片、數據庫、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領域的攻堅人才。就此,阿里云員工規??赡苓_到甚至超過2萬人。更重要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核心技術人才,阿里云給出的薪酬非常可觀,某招聘網站上的信息顯示,阿里云工程師月薪2W起,最高可達5W。事實上,阿里云憑借薪酬、平臺和情懷,幾乎已經收了天下半數英才到它的碗里,運營商受限于體制、薪酬分配機制,要想逆襲,非常難。但是,運營商也在變化,也在探索新的薪酬激勵機制,也在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在謀求子公司獨立上市,也在積極引進大架構師,也在培養造就各級各類各階的架構師,國企有其弊端,也有其優勢,如果通過改革,運營商能夠建立起一套適應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運作機制,那運營商的戰斗力將很快得到提升。今天做云計算,投入無疑是非常重要。以UCloud為例,UCloud的立足之本就是其技術和產品,同時在細分市場(游戲)上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但是,根據最新的IDC的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排名,UCloud市場份額減少1.1%至1.8%,不升反降,為什么?最大的原因就是:沒錢。作為公有云服務商,要面向全局用戶提供無差別的服務,分布全國的數據中心這是基本條件,覆蓋全國的營銷和客服渠道這也是基本條件,而這些都需要大量投資。運營商也意識到“投入”的重要性,比如,前不久業績發布會上,中國電信公布了未來的投資布局規劃——中國電信強調了將在2021年優化資本開支結構,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資本開支同比下降12%,而在產業數字化方面的資本開支同比大幅增長67%,主要用于云和IDC基礎設施的布局。具體包括:部署10萬臺服務器,并擴展部署MEC/邊緣云業務。IDC基礎設施方面,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陜川渝等4大重點區域,新建機柜5.2萬個,其中自建柜2.2萬個。這樣一來,中國電信已完成了投資重心的由網轉云,也印證了去年天翼展期間,中國電信黨組副書記邵廣祿所說的“中國電信將把云計算作為中國電信的主業”的決心。總結一下,面對萬億級市場空間的云計算,“走投無路”的運營商肯定是志在必得的,而從近兩年三大運營商一些戰略布局來看,也似乎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積極推進傳統業務融云、自主掌控核心產品、加大投入以降低邊際成本。運營商加碼入局肯定會對當前的云市場格局造成巨大沖擊,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天翼云、移動云,它們都在爭奪“第一陣營的進場門票”,中國云計算市場的格局遠沒塵埃落定,好戲還將繼續上演。注:下一篇將就“運營商做云,應該加強哪幾方面”談談我的理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