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未來的重心明顯將從“左腦”轉向“右腦”,但這并不意味著“左腦”將被摒棄。
01
不可逆的老齡化,不得不進行的調整
老齡化社會正不可逆轉地加速到來。
2017年,全國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60周歲以上人口和65周歲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
老齡化社會意味著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社保入不敷出等重重難題,這也將倒逼社會各層面進行結構性調整,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新舊交替下思維方式的轉變。
02
左腦時代隨著老齡化“老去”
老一輩是用左腦思考的。
左腦是屬于邏輯、理性、功利、個人經驗、分析計算的大腦,它以時間依賴、序列串行、非此即彼的定向思維處理信息。
因而,左腦幾乎代表著規則、體制化、標準化和大批量生產,這恰恰符合工業時代的法則,帶來了集體主義的效率,也讓“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實用主義成為左腦最典型的思維方式。
小到“右手拿筷子”的規矩、機讀卡選擇題的排列,大到福特主義的效率至上、工業文明的科學崇拜等,左腦思維下的產物幾乎控制著過去。
而在當時的年代,左腦控制有其必然性。
一來,工業化初期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薄弱,只能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力量辦大事來實現國家戰略。
二來,原始資本積累靠的是精打細算,理性而非感性,科學而非直覺,用效率為上的標準化生產來夯實實體經濟基礎而非構架烏托邦。
因此,工業文明本身就是在左腦支配下的文明,理性和科學即是其兩大法寶。
但如今形勢已讓左腦控制時代的前提正逐漸消退。
其一,計算機化、小型化、數字化、因特網等技術破除了世界所有的墻,讓資本、技術、信息的民主化同時到來,科技進步已證明左腦的功能是可以被取代的,技術可以更有效率。
其二,交換、生產、交易、創新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特別是中國正面臨這五種方式的橫切,讓越來越多人從生存、溫飽等實際的理性需求轉向娛樂、幸福等感性要求。GDP變顏色就是對這種社會需求的呼應。
其三,“科技華山一條道”已被證偽,資本、文化、人才等各要素在市場化、工業化、虛擬化等多形態沖擊下,不斷拆并嫁接、綜合整合,而這種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并非理論上的邏輯推導和系統分析就可以,而需要即興的靈感、執迷于細節的領悟和創造力。
其四,人們對科學、技術的信仰正悄然轉化為對藝術、創意的推崇。一方面,相比以往人們對律師、會計師和審計師等“吸金”行業的追捧,喜歡從事藝術、文娛和設計工作的人不斷增多。單是在中國,藝考報名的火熱就是明證。另一方面,創意正成為世界性潮流。新加坡以設計、藝術和媒體為三大支柱的創意工業成為其經濟增長的引擎,成就了其亞洲創意樞紐的地位,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創新能力。
03
從“左腦時代”到“右腦時代”
伴隨著老齡化,左腦控制顯然也隨之消退,而在新經濟文明下成長的青年一代的思維方式已從“左腦”轉換到“右腦”。
右腦是屬于靈感、直覺、音樂、藝術、宗教等可以產生美感和喜悅感的大腦,它以空間依賴、直覺模擬的創造性思維處理信息,為人類打開跳躍、奇幻的想象空間。
右腦代表著個性化、虛擬化、創意性和時尚性,而這恰恰與全球多種文明的滲透、多種方式的交叉、多種需求的融合相匹配。
為了便捷,網上購物、手機訂票、在家辦公成為新方式;為了娛樂,移動互聯網、網游競技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第二人生”讓人活出另類人生,正是年輕人右腦化下的產物。
右腦對左腦的反制與顛覆早已登場。新經濟、新科技的發展讓投資不再拘泥于看實體業績,看的反而是想象空間,誰的故事好聽,誰就能左右預期,股價就升得快,能融到更多的資金,這在過去一段時間不斷上演。
當下,越來越多的公司重視娛樂化趨勢,讓重視娛樂感和正確地浪費時間反而成了有效率的體現,諸如此類恰恰預示著“右腦”膨脹的發展空間。
04
“左腦”+“右腦”創造新空間
未來的重心明顯將從“左腦”轉向“右腦”,但這并不意味著“左腦”將被摒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等依然是不變的真理,邏輯、計算等左腦化的思維方式仍然受用,只是影響形勢的變量增多,因素間相互影響,再加上預期等不確定性因素的權重加大,在大時代的拐點,科學、理性的思維框框反而束手束腳,跳出框架的“右腦思維”可能更切合實際。
因此,老齡左腦化、青年右腦化這兩股牽引力很可能將展開“拉鋸戰”,讓問題不再是非左即右的選擇題,而解決方式也將變成“既左既右”又“非左非右”的中間道路。
這種思維方式的切換將帶動社會各層面的“動蕩”,急速地把社會拉入一個新商機時代。
一方面,隨著未來社會重心從左腦到右腦,從理性到感性、從科技到情感,從效率到滿足感的切換,對商品的要求也將從功能到美感、從有用到娛樂、從單向到互動、從物質到精神進行轉換。
這種變化并非靠抽象思維或是呆板的模式操作所能感覺,而要靠親身體驗和自我摸索。免費試用、免費品嘗、家電互動區、樣板房試住等已逐漸讓體驗式消費成為主流。
體驗經濟的全面登臺,預示著未來社會將是“以人為本”,那么滿足人的各種情感需求就成為新商機的源泉。
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中就提出右腦時代應具備的“六感”即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和探尋意義。而商機就蘊含在對這六感甚至更多情感需求的體驗中,比如,醫生用“歡笑瑜伽”(娛樂感)治愈病人;廢棄舊工廠變身現代辦公場所(設計感)等,無疑將帶來產業邊界的重構,致使大量新產業、新業態的涌現。
另一方面,不管是用左腦想問題的老一輩,還是右腦化的新一代,在這個綜合整合的大時代,誰能代表最大多數人利益,誰就能最終取勝。
換言之,誰能將“左腦”、“右腦”結合起來,誰就能擺脫束縛,讓各種要素在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催化下融合、碰撞,從而不再僅僅是尋找商機,而是創造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