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腳就是足浴,屬于中醫足療法內容之一,也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但泡腳也有學問,正確的泡腳方法,才能保證有益身心的養生功效。
千年以前,中國的古人就十分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并運用足部泡腳、足部按摩、中藥浴足等方法來防治疾病。他們認為:“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現代醫學以及無數實踐也證明,足浴的確實用可行。泡腳主要有三大好處: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對不少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泡腳容器建議選擇較深的木桶,要能把小腿整個放進去。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供圖
那么怎樣泡腳才科學有效?要注意以下四點:
調整好泡腳水溫
一般來說,泡腳水的溫度以38~43攝氏度為宜,最好不要超過45攝氏度。可不斷添加熱水或者購買自帶加熱的泡腳桶,確保水溫。
要選對泡腳容器
容器建議選擇較深的木桶,要能把小腿整個放進去,便于保溫且親近自然。
保證泡腳效果
雙腳浸泡15~30分鐘,用手緩慢、連貫、輕松地按摩雙腳,先腳背后腳心,直至你的后背感覺有點潮,或者額頭微微出汗即可。泡完腳之后,最好給雙腳和小腿進行適當按摩后再入睡。
堅持配合措施
“中藥洗腳,勝吃補藥。”根據不同人群、不同體質等情況,泡腳時還可以采用艾葉泡腳、醋水泡腳、沉香泡腳、蘿卜熬水泡腳、土霉素泡腳、鹽姜水泡腳等輔助手段,也可用直接煲好的中藥泡腳片來泡腳,均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
泡腳并不是人人都適合,特別是下面三類人群:
靜脈曲張的人
靜脈曲張不僅會讓腿腫、腳腫,腿部靜脈也會擴張(血管變粗了)。這時如果患者用熱水泡腳、泡腿,靜脈血管“熱脹冷縮”,會導致血管進一步擴張,讓下肢充血加重,病情更為嚴重,這就是俗話說的“越泡越腫”。嚴重者會引起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導致腿部皮膚色素沉著。
兒童
兒童泡腳時特別需要注意溫度,更不能頻繁泡腳。如果經常用比較燙的水給孩子泡腳,會給其足部神經、血管的功能帶來一定的影響。過于頻繁的話,會導致孩子足底韌帶變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維持,長此以往,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
糖尿病足或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
糖尿病足或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可以用溫水洗腳,但不能用熱水泡腳。一般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腿腳的神經病變,對溫度不敏感。正常人覺得很燙的水溫,他們未必能感覺出來,可能還會不停地加熱水,很容易造成燙傷。一旦被燙傷后,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水泡,若不及時就醫處理,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的可能會造成截肢。(本文專家: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針灸理療科主任 趙欲曉; 記者 謝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