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轉述一段曾經流傳很廣的段子: “進班子沒有進圈子等于沒有進班子;進圈子沒有進班子等于進班子;進班子又進圈子等于班子中的班子; 沒有進班子又沒有進圈子,想不開是孫子,想得開是老子。”
這是說的一個單位里小圈子和領導班子的關系,十分精辟。班子是明的,圈子是暗的;班子是有文件公布的,圈子是自然形成,心照不宣的。當然,圈子內部可能會有狂人說:敢跟我們斗,哼!
單位里班子只有一個,圈子卻可能不只一個,甚至很多。圈子還可能衍生更小圈子,或相互交叉,如同惡搞片《一個帶血的饅頭》里的娛樂城名:圓環套圓環。班子是相對固定的,變化要履行任免手續;圈子則靈活得多,人員進退只在無形之中。
當“圈主”等于“班主”時候,就會出現兩種情形。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圈子,就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以磕頭拜把子結成不是血緣勝似血緣的圈子,在管理上組成班子。后來,諸葛亮和趙馬黃又加入圈子和班子。魏延是很能干的大將,算進入班子,但不知什么原因,孔明說他有“反骨”,不讓他加入圈子,自己死了還不放過,還設計殺了他。這是一個“圈主”等于“班主”的典型。由于“圈主”兼“班主”的劉備溫良敦厚,一碗水端得平,所以圈子和班子基本相安無事,而且互相促進,共襄大業。
如果圈主是個公開作秀、背后作孽的主,圈子就會成了地下班子。這個地下班子就會垂簾聽政,操縱名義上的班子。圈子就會打著班子的旗號,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個精心打造的利益共同體,就可能貪污受賄,買官賣官,為所欲為。那非圈子里的班子成員,就會慢慢被邊緣化。有正義感的人,往往會被打擊報復,被“妖魔”化,被暗箭頻傷。他們被逼得只好也組建小圈子抗衡,但總處于絕對劣勢。班子就成了圈子的傀儡。
下級班子中的某圈子還可能隸屬于上級班子中的某圈子,小圈子服從大圈子,并仰仗大圈子庇佑。秘書、司機和班主還可能形成圈子中的圈子,是為核心圈。這樣的圈子結構,形成利益鏈,一榮俱榮,“圈主”提拔則雞犬升天;一損俱損,“圈主”倒臺,則可能“拔出蘿卜帶出泥”“樹倒猢猻散”。
有人說:“想成功,一定要想辦法加入一個好的圈子。” 只要裙帶關系和人身依附的普遍存在,圈子就會大行其道。哪里有圈子,哪里就會有圈套,就有刀光劍影,看不見的戰線。
“圈”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一伙人為了混口飯吃而蜷縮在一起。因利而生的圈子,也會無利而亡。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80后小青年韓寒看得很開: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班子可長期存在,圈子卻與人共進退。
話雖這樣說,可圈子現象幾千年了,也未見消亡,有的還為禍不斷。要真正消除圈子的禍害,還班子的本來面目,倒不如干脆讓圈子公開,陽光下操作,陽光下監督,把圈子積極的一面發揮到極致,就象外國總統與內閣共進退一樣。
再扯就遠了,打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