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 中國玉石文化 | 收藏 | 鑒定 | 古玉 | 玉石 | 文學 |歷史 |
《福盛源玉石》:您關注的是福盛源玉石文化傳播,繼承發揚和田玉文化!
歡迎各位親光臨,祝福各位親、吉祥、幸福、開心、康健!
上接夏商周青銅器紋飾器型(圖例一)
青銅時代的基本含義 。中國的青銅時代是一個以青銅禮器作為王權、神權標志的時代;但它并不是一個大量使用青銅生產工具的時代。
青銅時代的分期 ,如“斷代考古學”,但它與青銅器的分期是不同的概念。
12、波帶紋(波浪紋)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代表性紋飾
13、蟬紋
(1)、商代晚期寫實的多,變體則多見于西周、春秋。
(2)、三角形蟬紋從商代一直到春秋都有。
14、蟠螭紋
形象像夔,張口卷尾
西周晚期出現雛形,盛行于春秋中晚---戰國。其形多為二條或以上 “蟠螭”相互交叉纏繞,組成一個紋飾單元,重復出現,并呈帶狀分布,或密布于器表。
“蟠”意為盤曲而伏,“螭”意為“無角之龍”。《說文》: “無角曰螭”。另,“龍子為螭”。
可分三類:
第一,龍身較粗,纏繞的龍采用對稱軸形式分布于器表;
第二,纏繞的龍,采用中心對稱方式分布;
第三,軀體彎成U形、S形,相互不纏繞,或以線條相勾纏
蟠螭紋的出現改變了商周青銅器紋飾對稱布局的傳統,是春秋中期青銅器裝飾變革的標志,也是時代的標志。
蟠螭紋多以面積小的單元重復出現為特點,又表明在制范中采用了模印法,連續壓印于范上,故此又標志青銅器制范工藝的新變革。
15、蟠虺紋
虺:小蛇也。
蟠螭紋的一個變種。為二條或以上的小蛇相互纏繞,構成單元,重復出現。流行于春秋中---戰國早期。
16、云雷紋
商周青銅器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紋飾,直至春戰之交還有變體,戰國變為流云紋、卷云紋。基本特征是以連續的回旋形線條構成幾何圖形。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云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雷紋。云雷紋常作青銅器的地紋,用以烘托主題紋飾。也有單獨出現在器物頸部或足部的。
17、焦葉紋
(1)、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以商代最流行。
(2)、紋飾整體細長,長寬比大于3∶1。
18、三角形紋
從二里頭晚期一直到戰國皆有。
紋飾主要特點:
(1)、 整體外形多數近等邊三角形;底邊的寬或等于高,或大于高;部分寬高比約1∶2 。
(2)、 三角形內部的填充紋飾隨時代的不同而變化
19、菱格紋
二種類型
1. 長軸明顯大于短軸;
2. 整體近正方,但二條對角線成垂直狀。
20、渦旋紋
特征是圓形的幾何圖案,近似水渦。
21、绹紋
(1)、流行于商中期至戰國。
(2)、北方(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遼寧)少數民族地帶的青銅器上多見。
22、瓦紋
(1)、由平行的凹槽組成,形如一排排仰瓦。
(2)、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23、窗欞紋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24、植物形紋
(1)、流行于春秋中期以后至戰國。
(2)、尤其是戰國時期最為流行。
25、人物、宴樂、狩獵、戰斗紋
以宴樂、舞蹈、狩獵、攻戰、采桑等活動為題材,反映現實的生活。
總結:
1、二里頭時期紋飾主要特點:器表一般無紋,除戈的內部見有動物形紋以外,其他多乳釘、十字、網格等。
2、二里崗時期(商代前期)紋飾主要特點:紋飾簡單,線條粗與笨拙,單層為主。沒有底紋,少數雙層;其中雙夔合成的饕餮紋,尾部多上卷。
3、商代晚期紋飾的主要特點:大量的采用了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手段,紋飾復雜繁縟。紋飾中鳥紋、蟬紋流行,饕餮、夔紋變化極多。雙夔合成的饕餮紋尾部大部下卷,花紋多見三層,一般以云雷紋襯地。器表還常見扉棱。
4、西周早期紋飾主要特點:紋飾基本特征與晚商接近,最多見饕餮紋,次夔紋,多云雷紋襯地,鳳鳥紋較流行。
5、西周中晚期紋飾主要特點:紋飾多見環帶紋、竊曲紋、鱗紋、重環紋、瓦紋;鳳鳥紋繼續流行;獸面紋一般不再作主題紋飾,而是地位下降,并常作器足上端根部裝飾。
6、春秋時期
(1)、早期:基本沿襲西周晚期的風格。
(2)、中晚期:中期還有竊曲紋、重環紋、垂鱗紋;但晚期已大為減少。中晚期最流行的是蟠螭紋,總體風格和趨勢單調、平實。另,細線刻畫像在晚期已出現。
7、戰國時期
(1)、早期:基本沿襲春秋晚期風格。
(2)、中晚期:變化較大。制作技法多樣化,細線刻畫像在春秋晚期基礎上又有較大發展;蟠螭紋發達,常見立體凸起狀;另鑲嵌綠松石、錯金銀、透雕、浮雕等都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