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段時間,包括插混在內的混合動力會像小排量渦輪增壓技術一樣,作為燃油車的技術改善方案,快速取代其市場份額。”
3月24日,在寰球汽車主辦的“堅守與進化:市場驅動下的電動化轉型之路”論壇上,寰球汽車董事長兼CEO吳迎秋發表觀點。
針對混動市場高速增長態勢,他認為,“把握好混動技術的價值,就是打開新能源創新之門的一把鑰匙”。
論壇上,數十位行業專家、學者以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為主題,以東風本田為案例,深度解讀混動技術路線,探討其未來趨勢。
隨著比亞迪、長城、吉利等企業相繼推出多款混動車型,如今混動汽車銷量增速超過純電動。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插電式混動汽車(包括增程式)零售銷量為141.98萬輛,同比增長160.5%,超過純電動車和新能源整體市場的增速,后兩者分別為74.2%、90%。
到今年,插電式混動車繼續引領新能源車市場增長。據乘聯會數據,1-2月,插電式混動車銷量同比增長79.7%,遠高于純電動車的5.6%和整體新能源車市場的22.8%。
顯然,混動市場正成為主機廠布局新車的首選賽道。據鈦媒體統計,2023年亮相或上市的重要新車中,插電式混動車占比過半。僅2月初短短7天內,多達7個品牌超10款混動車型集中上市或亮相,包括理想L7、比亞迪秦PLUS DM-i冠軍版、吉利銀河L7、長安UNI-V PHEV和哈弗二代大狗PHEV等。
混動車型火爆的主要原因,是純電市場尚不夠成熟。從消費者需求看,目前純電動車有3個主要痛點,其一,續航里程短;其二,充電技術設施不足;其三,成本過高。
但時間可以彌補純電市場的不成熟,那么,混動市場還有多大空間?技術還能如何突破?與會人員展開探討。
01.
增量空間巨大
2022年,比亞迪銷量為186.85萬輛,其中混動車為94.62萬輛,占比為50.94%,僅宋PLUS DM-i一款車銷量高達38萬輛。
今年3月16日,比亞迪唐DM-i冠軍版上市,采用比亞迪混動系統DM-i,主攻20萬元以上市場。
此前,3月10日,長城汽車發布智能四驅電混技術Hi4,號稱“四驅的體驗、兩驅的價格,四驅的性能、兩驅的能耗”。
再往前,2月23日,首次搭載吉利雷神電混8848系統的銀河L7亮相,將在混動市場上發力。
不只中國品牌,日系、德系合資車企都升級旗下混動技術,且產品覆蓋面進一步擴展。
例如,東風本田全新一代CR-V e:PHEV上市,搭載了第四代i-MMD高效率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搭載由2.0T發動機與電動機所組成的混動系統的全新銳界L混動版已于2月底亮相……
混動汽車市場還有廣闊空間。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規劃,到2025年,混動乘用車銷量預計為1075萬輛,2021-202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74.7%。到2035年,傳統能源動力的乘用車將全部替換為混動車型,并且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各占一半。
盡管混動市場還有巨大增量,但仍飽受爭議。
2022年7月,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混動的價值在2024年或2025年會逐步衰退。”
同月,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混動汽車只是過渡技術,是時候放棄了,現在及未來的汽車市場上純電車才是主流。”
早在2020年9月,大眾汽車中國原CEO馮思翰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從單車角度看,增程式電動車具備一定的價值,但從全球角度看,簡直是胡說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
事實上,不管是作為政策和市場導向下新能源轉型的新風口,還是作為純電技術的過渡手段,混動技術有著不容忽略的優勢。
在當下電池技術物理性瓶頸難以突破的情況下,混合動力相當程度上解決了部分消費者的里程焦慮,同時為汽車產品的節能減排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油價持續沖高的當下,對于普及型汽車的消費者來說,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在論壇上,羅蘭貝格大中華區副合伙人莊景乾進一步補充:“純電動車主的焦慮點,排在第一的是里程,第二是充電時間及電池衰減,第三是安全擔憂,第四是可靠性擔憂。”
他認為,解決里程焦慮主要靠充電樁滿足度,包括公共充電網絡和家充網絡。例如,春節期間純電車主都怕“半路車沒電、充電慢、充電難”。有網友表示,春節期間充電至少1小時,另外,排隊需要兩三個小時。
一些車企正著手解決純電車車主的焦慮。
在續航里程方面,蔚來ET7NEDC續航里程超1000公里,廣汽埃安AION LX PLUS NEDC續航里程也達到了1000公里,奔馳2022年亮相的VISION EQXX概念車能達1200公里。
在充電速度方面,蔚來第三代換電站換電時間縮短20%,400V車型最快僅需20分鐘,800V車型為12分鐘。華為600kW超充樁近日曝光,充電7.5分鐘,續航200公里。
此外,在成本方面,有預測表示,2030年,大型電動車電池組價格將從90歐元/千瓦時下跌到68歐元/千瓦時,其他動力系統的附加成本將降至1500至3000歐元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車企逐步能解決掉純電車用戶痛點,混動技術優勢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或被淡化。
不過,清華大學殼牌清潔交通能源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燃燒能源中心副主任帥石金表示,盡管電動化趨勢是正確的,但沒有一種動力是完美且滿足所有應用場景的。
02.
用戶需求至上
節能減排是永恒的主題。混動技術通過燃料(汽油)和電能的混合,發動機與動力電池結合,達到節能效果。
總的看來,混動技術路線大體可以分為油電混動(HEV)、插電式混動(PHEV)以及增程式混動等3種。其中油電混動和增程式混動均不可上新能源牌照。
目前,油電混動主流車型包括豐田的THS系統、本田i-MMD系統,而比亞迪秦、唐以及長安UNI-V、哈弗二代大狗等均屬于插電式混動,理想ONE、L7問界M7等屬于增程式混動。
盡管混動技術在國內掀起一陣風潮,但從全球專利數來看,截至2022年,全球混合動力技術申請人排名最前面依舊是豐田、本田、日產等3家。
日系車企混合動力技術有著悠久歷史,將過去電動化技術積累和內燃機制造經驗相結合,從而在電動化轉型路上實現平穩的市場過渡。東風本田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
早在1997年,本田就研發混動技術,歷經26年,發展為i-MMD高效率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即強電智混技術),該技術在2016年被東風本田引入,包含e:HEV和e:PHEV兩種強電智混動力形式,如今進化至第四代。
“東風本田的i-MMD系統以電驅為主、燃油為輔,是更為接近'純電’的混動技術,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混合動力技術之一。”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特別研究院孫超說。
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鄭純楷解釋道,強電智混技術,第一是強電,更像是電動車,解決用戶里程焦慮;第二是有智能化場景和技術應用到車上,提升用戶體驗感。
隨著消費者愈加了解需求,像東風本田強電智混這樣的混動技術,是中短期內電動化出行方案中的優先選項——既有更低油耗,又能解決續航焦慮,且低成本。
不過,混動技術不應只停留解讀技術層面,更要落實到用戶體驗上。混動技術是否還能向上突破,還取決于如何讓用戶在低油耗的狀態下,享受到更強大的運動感和駕乘體驗。
“新能源車涉及主動安全、自動駕駛、充電設施等技術,均需要不斷深入研究和創新。車企要把握市場趨勢和用戶需求,跟隨政策引導,深度創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我們不僅要堅守,還要進化。”
無論是混動還是純電動,都不是唯一的路徑選擇。任何能源形式、技術躍升,都不能脫離消費者需求。能被市場、消費者接受的技術路線,就是合理、正確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