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劉邦打敗項羽的有三支軍隊,統帥分別是韓信、彭越和英布,這前兩位都是主動歸順劉邦的,唯獨英布不是,他本是項羽手下最得力的將軍。
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英布的出身很簡單,普普通通的家庭,平平常常的過日子,要不是生在亂世,大概率是要做一輩子平凡人的。
英布年輕的時候,有一位流浪大師機緣巧合給他相了一面。大師看罷英布不由得連連點頭,小伙子有前途啊,你以后會受刑,受刑之后能封王!大師為什么這么說,已經是無從考證了,反正英布是把這話當成了個念想,牢記在了心中。
時光荏苒,轉眼英布就已經到了壯年,壯年的英布顯然不太老實,他觸犯了大秦的律法,按律臉上被刻上了字,并且涂上墨汁,作為永久留念,這種刑罰在當時稱為黥。
受刑以后,英布是異常的興奮,他跟身邊的人講,早年間就有人給我算過,說我受刑以后就會大富大貴,大師的話已經靈驗一半了,那另一半我就要努力爭取了。英布說的信心滿滿,聽得人卻是前仰后合,都說英布精神不正常。
這心中要是有了目標,人就是會不一樣。后來英布被征發到驪山服勞役,當時的勞役隊伍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還會分幫結派,英布憑借超強的能力,跟各幫派的大哥,還有其中的英雄豪杰都混的很熟,最后帶著他們跑了,逃到了長江一帶做了打家劫舍的買賣。
沒過多久,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起義,英布非常興奮,帶著手下的弟兄們去找附近的縣令吳芮,二人一拍即合,湊齊了幾千人的隊伍,就開始了反秦大業,吳芮特別的欣賞英布,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英布的軍隊啊,早期打的比較順利,他們一路北上,打敗了幾支秦軍隊伍。那時候秦二世派非常善戰章邯對付起義軍,陳勝的大軍被壓制,秦軍一度勢頭強了起來。
陳勝不能雄起了,項梁和項羽叔侄的起義隊伍很快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們不斷打擊秦軍,成為各路起義隊伍中最耀眼的一顆星,很多人紛紛投奔項梁,這其中也包括劉邦的隊伍。
英布的軍隊此時也受到了挫折,他很及時的順應大趨勢,調轉方向向東,投奔了項梁。一方面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英布也確實有價值,在幾次戰斗當中,他的功勞都遠在其他將軍之上,成為項梁手下非常得力的干將。
得到陳勝確切戰死的消息后,項梁擁立當年楚懷王的孫子為新一代楚懷王,自己被封為武信君,英布則被封為當陽君,其功勞之大,可見一斑。
可惜好景不長啊,項梁也在于章邯的對抗中戰死,英布同項羽一起歸楚懷王調遣。當時新建立的趙國被章邯大軍圍困,巨鹿城危在旦夕,英布受命同宋義、項羽一同去解巨鹿之圍。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宋義一路之上拖延時間,意圖坐山觀虎斗,自己收漁翁之利,結果被項羽的暴脾氣一劍結果了性命。此后項羽成為大軍的新統帥,帶著英布等人趕赴巨鹿戰場。
接下來的故事,您依舊不陌生,可那個畫面您也許從來沒有想象過。
到了巨鹿,項羽任命英布為先鋒,讓他帶人先行渡河作戰。再看那英布,過了黃河以后,身先士卒的沖進秦軍隊伍,幾次三番的把秦軍沖垮,先聲奪人。
看英布的前鋒部隊占據了優勢,項羽這才帶領大軍渡過黃河,與英布合兵一處,共同與秦軍主力交戰。這一戰是驚天動地,氣吞山河,項羽大軍最后略勝一籌,打敗了章邯大軍,解了巨鹿之圍,也成就了他霸王的美名。
接納了章邯二十萬大軍的投降后,項羽帶軍趕赴咸陽,可這一路之上項羽很難安心,最后一發狠,派英布帶軍偷襲了已經投降的秦軍,把那二十多萬降卒活活埋掉了。
哎,英布為項羽沖鋒陷陣,也沒少為他擔了惡名??!
等到項羽趕到函谷關的時候,發現劉邦的軍隊正在守關,他派英布帶兵抄小路偷襲,一舉拿下函谷關,而后挺近咸陽。
到了咸陽之后,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又分封了十八路諸侯,他特別照顧了英布,把他封為九江王,儼然是當做心腹對待。
既然做了心腹,就要干心腹該干的事,項羽覺得楚懷王太礙事,就把他改立為義帝,讓他去長沙建都。就在義帝趕赴長沙的路上,英布派人進行了襲擊,把他殺死在了半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