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正在前方同司馬懿僵持,忽然收到了劉禪旨意,要求他馬上退兵,不知道諸葛亮此時是怎么考慮的,以他在蜀國的地位,如果這會蜀軍的局面占優,他應該不會這么輕易的退軍,也許他也明白,糧草又供應不上了,后面的仗不好打,也只好退兵了。
可退兵哪有那么容易啊,這又不是蜀國自己的地盤,你諸葛丞相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那蜀軍前腳剛走,魏國的大將張郃后腳就追了過來。咱們在前面說過,對于這種戰局轉折期的把握,諸葛亮是十分在行的,他早早就在一個叫木門谷的地方埋伏下了弓弩手,等張郃的追兵趕到木門谷,蜀軍回頭跟他戰在了一處,而后就有無數的飛箭向魏軍射來,張郃一個不防備,被射中了右膝蓋,而后又被射死。
好了,除掉了魏國的名將張郃,應該就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最大的收獲了,可您不用著急,還有更大的驚喜在前面等著他。
前面說過,李嚴為了避免承擔耽誤軍糧的責任,假傳劉禪的旨意讓諸葛亮退軍,可聽說諸葛亮退軍以后,他又怕事情暴露,只好又撒了一個謊。李嚴很驚訝的對部下講,怎么會這樣,我們的軍糧明明很充足,諸葛丞相怎么又退軍了?
話雖然是這樣說,可李嚴深知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為了能把謊言圓下去,他只好再次發力,給劉禪上了一道奏疏。說這次撤軍,其實是一種策略,是因為前方一直僵持不下,諸葛丞相這才假裝撤軍,目的是引誘敵人出來,好同他們進行決戰,除掉魏國大將張郃,就是個證據。李嚴這么做,其實就是想把水攪渾,讓諸葛亮和劉禪都不去深究這件事情了,可他還是低估了諸葛亮。
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后,就把他收到退兵的文件上交了劉禪,兩個人這么一對,就把李嚴徹徹底底的給暴露了。事情搞清楚了,諸葛亮又跟李嚴展開了談話,現在是證據確鑿,李嚴實在無法抵賴,只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么李嚴這么大一個人,這么位高權重的托孤重臣,會像個小孩子一樣,耍這樣的破綻百出的心機那?其實啊,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李嚴。
李嚴本來是在荊州劉表手下效力的,曹操占據荊州的時候,李嚴的職位是秭歸縣令,他不想為曹操干活,就向西跑到了益州。當時的益州牧劉璋很欣賞李嚴,讓他做了成都縣令,李嚴在這個崗位上干的是有聲有色,深受大家的好評。
雖然劉璋這么賞識他,可李嚴并不怎么看好劉璋,在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他是比較早向劉備投降的那一批人。劉備占據益州以后,繼續重用李嚴,任用他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李嚴在劉備的手下繼續發揮自己的才干,干的不錯。劉璋算是個好人,他在治理益州的時候舍不得用刑罰,所以益州的紀律比較散漫,現在主人換成了劉備,李嚴和諸葛亮、法正等人為益州制定了新的法律條文,讓大家按照新制度行事,社會風氣也逐漸好了起來。
在之后的歲月里,李嚴繼續努力工作,一點一點的得到了劉備的賞識和信任,公元219年,群臣勸劉備進位為漢中王,上表的有十一位大臣,李嚴就是他們的領銜人物。
到了公元223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后病重,他覺得自己應該熬不過去了,國家只能留給兒子劉禪了,可對于劉禪,他又十分不放心,需要用信得過又有本事的臣子來輔佐,于是他派人招來了諸葛亮和李嚴,讓他們一起協助劉禪治理蜀國。
雖然同樣作為托孤大臣,可李嚴明顯被諸葛亮的鋒芒給蓋住了,劉禪封諸葛亮為丞相,外加益州牧。我們知道,整個蜀國,差不都就是一個益州,讓諸葛亮做益州牧,明顯就是讓他全權負責整個國家的大事小情了。相比而言,李嚴的權力就越來越小,是個人就能知道,李嚴會不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