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鄧艾大軍,已經趕到了陰平,雖然不是攻蜀的主力部隊,可鄧艾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要想進成都,沒必要非得通過劍閣,可以繞過劍閣,從漢德陽通過江油、左儋道到達綿竹,再從這個方向進攻成都。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鄧艾就跟諸葛緒商量,要不我們合兵一處,一起南下奔成都如何。可諸葛緒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可能是覺得鐘會才是主力統帥,自己跟鄧艾同樣帶領三萬人,沒理由聽他的指揮,就說自己最早接到的命令就是攔截姜維,沒有接到繼續深入的命令,而后帶著手下人馬找鐘會會師去了。
諸葛緒不配合,鄧艾一時也不好單獨行動,只好帶著部下往劍閣方向走。同諸葛緒合兵一處以后,鐘會就把大軍的目標對準了劍閣,他派遣手下的將軍田章從劍閣的西南方往江油方向進軍,這一路之上非常順利,走了不到一百里的路,姜維設下的三個伏兵營壘先后被攻破,而后田章就作為先鋒部隊,長驅直入奔了劍閣。
就在往劍閣走的路上,鐘會動了歪腦筋,他想吞并諸葛緒的三萬人,自己大權獨攬,就干脆給司馬昭上了一道密報,說諸葛緒膽小怕事,畏縮不敢前進,而后把諸葛緒捉拿起來,用囚車運回了京城。這樣一來,諸葛緒的軍隊也就都歸鐘會統領了。
沒過多久,魏軍就來到了劍閣一帶,那劍閣地勢非常險要,要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一點也不夸張。鐘會帶軍幾次發起進攻,可一點效果也看不到,這時間一天天的往后走,眼瞅著已經入冬了,魏軍的后方糧草補給開始有點跟不上了。鐘會很無奈,心里就打了退堂鼓,實在不行啊,就先退兵回去吧,下次準備充足了再來!
眼前的形勢確實挺無奈,看到鐘會要打退堂鼓,鄧艾就出了一個險招。
我們這次大軍征討,給了蜀軍很大的打擊,按理說應該乘勝追擊才對。我們不如離開這里,從陰平沿小路前行,經過漢德陽亭直奔涪縣,那里距離劍閣有一百多里的路程,距離成都有三百多里,從那里進攻成都,就好比一把匕首直插蜀國的心臟了。
姜維雖然想死守劍閣,可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一定會帶兵去救援涪縣的,如果這樣的話,鐘會就正好可以乘虛而入通過劍閣。如果姜維真的死心眼,死守劍閣不去解救涪城,涪城那么少的兵力,我們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肯定能將其拿下,而后直取成都。
這回有意思了,本來這次魏軍出發的時候,說好是讓鄧艾牽制姜維,讓鐘會的大軍南下,現在形勢完全轉了過來,成了鐘會在劍閣牽著姜維,鄧艾趁機走小路南下了。
就在這一年的十月份,鄧艾率軍出發了,他們先是從陰平沿景谷道由東向南轉,而后一直走到劍閣南面二百多里的地方。這一路之上,他們走的都是羊腸小路,沒有路的地方就鑿山開路,不好開路的地方就修棧道或者架橋,就這么走過了七百多里的無人區。
鄧艾他們這一路之上吃的苦就不用說了,那真是山高谷深艱險異常,好多時候因為糧草運輸不方便,甚至都陷入了絕境。特別是走到一個叫馬閣山的地方,前方是徹底的沒路了,也沒法修路搭橋,一時間是進退不得。鄧艾一咬牙,反正也豁出去了,他就用毛氈包裹身體,第一個滾下了山坡,士兵們看他安然無恙,就一個接一個的學著他的樣子滾下了山。
經過了千辛萬險吧,鄧艾終于來到了江油城,看到魏軍有如神兵天降一樣的出現,江油的軍民都嚇的不輕,江油的守將馬邈干脆也就不守了,直接出城向鄧艾投降了。
占領了江油城之后,魏軍下一個目標就是綿竹了,當時駐守在涪城的將領叫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趕忙帶兵從涪城趕到綿竹,擺好了陣勢,等待鄧艾軍隊的到來。
雙方很快就站到了綿竹城外,鄧艾派自己的兒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讓師纂來攻擊左翼,諸葛瞻防守的很嚴密,鄧忠和師纂雙雙失利退回,對著鄧艾說,對方守的太牢固了,不好攻破啊!鄧艾當時就怒了,我們大家是死是活,全在這一戰了,這是好不好的事情嗎?說完就要把兩個人推出去斬首。
兩個人沒有辦法,只好再次策馬殺回,鄧艾也親自在陣前督戰,最終諸葛瞻的蜀軍被擊潰,綿竹落在鄧艾的手中,諸葛瞻等人都被擒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