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93篇:【教研有味】之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
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
前兩天,我分享了吳非老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教師比學生更需要學習”。雖然我懷疑這個判斷中“比”的邏輯性,即教師是不是一定比學生更需要學習,但吳非老師講得道理,我是非常認可的。他說:“我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學生,我把自己教回到課堂,我把自己教回了童年……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在離開課堂之后,我仍然對教育保持著熱情,仍然對世界保持著好奇心,仍然在思考著學校里和課堂上發生的所有教育。”吳非老師的書很耐讀,《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不跪著教書》等著作,都展現了一位教育者對教育的深厚情懷。而真正讓我產生共鳴的是這樣一段話:
根據我國的勞動退休制度,如果22歲高師畢業,男教師得工作38年,女教師得工作33年,才到退休年齡。從理論上說,一個人在大學學習到的專業知識技能,不大可能支撐他站立講臺三十多年;那些知識,也不可能三十多年不過時。如果一名勞動者的技藝永遠停留在22歲的水平上,是很可憐的,他所做的工作,新一代機器已能代替他;而一名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定格在22歲這個符號上,則是可怕的,因為在以后的三十多年內,他只能用陳舊的方法向學生教授陳舊的知識。
我禁不住想起了我剛工作時,一位熱心的前輩諄諄告誡我:第一輪教學一定要扎扎實實,把每一篇課文都弄懂弄透,把教案老老實實寫好,經過一輪的磨煉之后,以后的日子就會很輕松了。這個告誡的前半部分,我認為很有道理。作為新教師,確實應該在第一輪教學中打好基礎,切不可偷懶,更不能投機取巧,所有的教學技巧與方法,都要扎扎實實訓練好。等我從送走了第一屆高三學生之后,再從高一開始教,我發現了前輩后半句話中“不靠譜”的地方。即使第一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后的教學也是“常教常新”的,基本不可能躺在以前的功勞簿上睡大覺。甚至我在想,前三年認真備課扎實教學,未來的職業生涯都要按照這樣的模式進行,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單調的生活,想想都覺得可怕。當我發現第一輪教學中形成的經驗,多數都不可靠時,便開始了新的探索。
例如第一輪我教《荷塘月色》,基本上是沒有任何章法。第一節課介紹了朱自清的生平以及創作經歷,分享了朱自清的其他名篇中的精彩段落;第二節課基本上圍繞“高考考點”展開,例如煉字、修辭手法的作用、分析情感與表現手法等等。應該說,這兩節課雖然做到了“扎實”,但完全沒有新意,更沒有學理性。第二輪教學,還要按照這樣的套路進行嗎?我不太甘心。于是上網去查關于《荷塘月色》的各種資料,然后就發現了一篇《美人夢幻的置換變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的論文。當然,上課時不可能將論文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搬給學生,但這篇論文確實給我提供了一個解讀文本的思路。于是,上課時,學生閱讀文章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三十歲的已婚男人,這幾天心情頗不寧靜,老婆在唱著催眠曲哄孩子睡覺,他卻趁老婆迷迷糊糊的時候,溜出家門,一個人來到荷塘,心里想著‘亭亭的舞女的裙’和‘剛出浴的美人’,欣賞完之后回到家中,發現老婆早就睡了。他究竟為什么不寧靜呢?”可惜,我并沒有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而是直接進入到對問題的分析之中。我首先從比喻的機制談起,認為比喻不僅僅是修辭現象,同時也是心理現象。當一個人使用比喻時,頭腦中一定會想到一個喻體,朱自清使用“剛出浴的美人”的比喻時,頭腦里自然也會有相應的意象。然后我又補充了朱自清的婚姻家庭狀況,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表面上寫荷塘,實則寫朱自清內心深處的美人夢幻,這篇散文就是他的‘精神出軌’和‘文學意淫’。”學生喜歡這種不拘一格的課堂,感覺到新鮮刺激,我也沉浸在當時的滿足感中。但是到第三輪教學時,我又對第二次教學的思路進行了反思,覺得這樣的教法脫離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于是我又重新設計這節課。第一節課定位在“語言分析”,利用文本替換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第四段精彩的語言描寫;第二節課定位在“情感探析”,通過補充相關資料,請學生分析本文的情感內涵。當然,第二輪教學的結論我也沒有丟掉,而是作為一種“參考意見”提供給了學生。相比而言,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越來越貼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性質了。
我的這個經歷說明了:教學經驗很重要,但并不是至關重要的。“語文學習”雜志公眾號今天分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教師經驗越豐富,教學效果越差?直擊哈佛大學顛覆性研究”。文章提到了哈佛大學某教授的研究論文《挑一個好老師比培訓一個更容易》,該論文用數據批駁了“老師經驗越豐富教學越成功”的觀點,得出的結論是“識別好的教學方法要比通過系統培訓增加教師資質要容易得多”。2008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了好教師的12條特征:備課充分,態度積極樂觀,對學生期望值高,富有創造力,公平對待每位學生,平易近人,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創造歸屬感,富有同情心,關心學生,有幽默感,尊重學生,心胸寬廣,勇于承認錯誤。這12個特征我比較熟悉,當年紀中的“藍皮書”的前幾頁就印了這12句話。仔細分析這12條特征,真正與“教學經驗”相關的可以說是寥寥無幾。或者說,這12條特征,要么是教師工作態度,要么是師生關系,要么是教師人格魅力,它們是指向教師的初心與情懷的。當然,這12條特征說的是“好老師”,要想在“好老師”的基礎上成為專家型教師,最重要的條件也不是教學經驗,而是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教育理念。
很幸運的是,我一直在踐行“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的理念,未敢有一日不學,哪怕是假期里翻開手機讀一篇教育文章,也覺得“今天”不曾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