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34篇:批判性思維與《項鏈》的教學
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
上海市洋涇中學吳穎芳老師在《中學語文教學》2020年第10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文學作品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美國同行的<項鏈>教學為例》的論文。從題目上看,應該是作者聽了美國高中教師執教《項鏈》一課后的體會,這種體會指向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在作者看來,批判性思維的技能最主要的就是辨別、推理與反思。所謂辨別,就是看清楚,即回答“是什么”的問題;所謂推理,就是基于“它是什么”的引申和轉換,解決“它們有什么關系”的問題;所謂反思,就是讓自己的思維返回到主體,讓思維展開對自我思維本身的觀照,解決的是更深層的問題,即“我是怎么思考這個問題”的。批判性思維并不是“否定性思維”和“批評性思維”,這一點作者把握得十分準確。我國高中語文教師執教《項鏈》,重點會放在情節梳理與分析、人物形象的概括與把握、主題的理解等內容上,如果涉及到批判性思維的話,那也是請學生談一下對馬蒂爾德形象的看法;如果再往前推進一步,教師可能會請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主題,例如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關系以及資產階級婦女的虛榮心、人生的虛幻與命運的無常等等。據吳穎芳老師描述,美國某高中教師執教《項鏈》時提出了12個問題:
1-1.描述馬蒂爾德的性格。1-2.敘述者對馬蒂爾德持同情的看法還是不表同情?2.靜態的性格是指在故事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人物性格是沒有發展或變化。馬蒂爾德的性格是靜態的性格嗎?3-1.從課文中找出例子來描述路瓦栽先生。3-2.如果這個故事由路瓦栽先生來敘述,會怎樣。4.你是否同意馬蒂爾德的決定:沒有告訴佛來思節夫人自己付出辛勞償還債務買了替代品還給她?討論該決定的優勢和劣勢,并表明你的立場。5.你覺得佛來思節夫人應該歸還兩條不同價值的項鏈之間的價格差嗎?為你的立場辯護。6-1.你覺得項鏈象征著什么?6-2.如果說項鏈是馬蒂爾德的象征,體現在哪里?7-1.你覺得這個故事解釋了作者莫泊桑對社會階層持怎樣的觀點?7-2.在這個故事中用怎樣的方式來描繪窮人、富人和中產階級?8.請識別這個故事所要反應的兩種具有可能性的主題。用課文中的證據來支撐你的主題。(請回憶我們一開始在主題方面的討論,并且怎樣來識別它,換句話說,不要只給我道德評價或一個主題)
論文作者借用了美國文論家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即世界、作者、文本、讀者的框架對這12個問題進行分析。這樣的分析框架比較清晰,指向性比較具體,用來對這12個問題進行歸類再合適不過了。經過分析之后,作者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閱讀文學作品,一開始是“從世界出發”,整體傾向是“接受作者的引導”的,但是讀到最后,我們開始超越“世界”,接著超越“作者”,并開始“以我(讀者)為主”。這個過程,叫作“自我調整”。這個自我調整的過程,就是反思。它包括自我監控和自我修正兩個方面,這就是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批判性思維的最高境界。但是這種分析框架的弊端在于:文學四要素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存在著緊密的關聯,在區分時某些問題的歸類可能就有問題。例如“如果這個故事由路瓦栽來敘述,會怎樣”和“在這個故事中用怎樣的方式來描繪窮人、富人和中產階級”,論文作者將前一個問題歸屬于艾布拉姆斯所說的“作者”和“文本”,將后一個問題歸屬于“文本”,這就存在著問題。因為前一個問題的核心是敘述者與敘述方式,它跟作者的關系不是很大,應該隸屬于“文本”;后一個問題同時涉及到了“作者”和“世界”兩個要素。同一個問題的歸屬方式不同,分析時難免會出現混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四要素本身的看法并沒有割裂,而是關注到了四者之間的聯系。在作者看來,我們要把文學作品中的世界、作者、文本和讀者聯系起來,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世界是怎樣的,作者就一定會寫成什么樣子,文學作品是作家對世界的“創造”;并不是作者想把作品寫成什么樣子就能寫成什么樣子,“形象大于思想”;并不是文本里有什么讀者就能得到什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實際上,論文作者闡述的是文學作品解讀與分析的基本原理,即關注“物”“意”“文”之間的關系,只不過此處的“意”,同時包含了“作者之意”和“讀者之意”兩層含義。
我讀了美國教師提出的12個問題以及吳穎芳老師這篇論文后,關注的重點并非文學作品教學問題,而是語文課堂的思維含量問題。我在一線老師的課堂上發現的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教師注重結論的得出、講解與傳授,而忽視了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或者說,不少語文課堂就是在淺表化問題上兜圈子,滿足于“答題框架”或“公式”的套用,而不注重學生真實的思考問題的過程,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例如有老師教《紫藤蘿瀑布》,問你從“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中讀出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就是“我們要珍惜生命”“生命要經歷磨難”等空洞的道德主題。這樣的主題是怎樣得出來的呢?教師不再追問,學生也就“戛然而止”了。而美國老師的12個問題中,出現“表明你的立場”“為你的立場辯護”“用課文中的證據支撐你的主題”“不要只給我道德評價或一個主題”等內容,這些內容指向的就是學生的思考過程。吳穎芳老師認為:“作品讀到這一步,重點已經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是讀者對世界、作者、文本的態度”,這種“理解”和“態度”正是語文課堂中思維品質含量的主要體現。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首先要改善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狀態。一個只會提問題、只關注答案的老師,一個只會跟著老師思路走而沒有任何自主思考的學生,是創造不出“高效課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