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海市《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思品課的任務是:“……引導學生經歷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逐步提高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而舊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模式常常把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師獨霸課堂,忽視學生實際,一講了之,往往造成學生“課上聽得頭頭是道,課外表現又是另一套”的道德知行脫節現象。所以,只有注重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緊密聯系,注重教與學的緊密結合,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感悟,我們的品德教育才不會成為空談。討論式教學,為學生提供各抒己見的機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深化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下是我在開展討論式教學法的幾點實踐總結:
一、思品課課堂討論式教學法開展原則
1、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傳統教學論雖認為教學是一種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但它卻否定了學生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將教學活動過于簡單化了。這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使得學生過于拘謹,思維定勢、從眾心理、信息飽和等表現較為嚴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說話。”討論活動的開展,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課堂活動為中心的主要形式,針對某些問題或課文重難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
2、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課堂討論式教學,同以往老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相比較,討論式教學更能激發、調動學生和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是有助于養成學生動腦、動手的好習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師生共同創新,共同發展。
3、形成知識的互補性。討論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能緊緊把教師和學生連在一起,學生和老師都能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疑問,但同時又都在傾聽別人對某一問題的闡述。這樣以來老師在傾聽學生發言的同時,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討論引向高潮,同時也是在對課堂討論進行協調。老師和學生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形成了師生之間朋友式的平等關系,形成知識的互補。
二、思品課課堂討論式教學法開展方法
1、合理安排活動場所,營造民主的討論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從本質上講,創造性活動必定是異樣的,從而必定是異常的行為。對一個人的表揚贊許乃是促進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一個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害怕表現和發展他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他可以在進行發散思維時無須處于防御狀態,從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討論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的討論氛圍。
我在嘗試課堂討論式教學之初,曾發現這樣的問題,每次學生的討論都不是
很積極,氣氛也不夠熱烈,有些只是在應付形式。起初以為是學生不行,基礎不好,不會配合。然而,看到別的老師上課時,討論卻是很積極的。于是,我就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學方法出了問題?同時,課后我也找來學生了解情況,有的說“我跟我們小組的同學不太熟,討論不起來”,有的說“我們前面的同學,討論時要轉到后面,挺不方便的”,還有的女同學說“和不熟悉的男同學在一起討論挺別扭的”……。綜合學生反映的這些情況,我采取了一個對策:在我的課堂中,我對班級學生座位進行重新編排,讓他們3—5人自愿組合,我再進行一些微調,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節課都按這個順序坐。沒想到這一小小的調整,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此,在課堂上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大增,因為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是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所以討論起來比較融洽,學生的心情也為之改變,充滿了激情,解決疑難問題快了,發現問題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2、精心設計討論問題,激發學生討論興趣
討論的題目不同于一般的問答題,它需要我們在研究學生道德認識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學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討論題目不僅要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使孩子有話可說。討論題難易要適度,具有針對性、導向性和新穎性。如:在教學《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時,由于我們的學生都屬于未成年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在課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結合你們的生活實際,你們覺得,我們未成年人都應享有哪些合法權益?”這個問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他們都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父母應該要把我們養大成人”,有的說“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隱私,父母、老師不應該私自扣留和拆看我們的信件”,有的說“我每年的壓歲錢都被父母沒收,我覺得這是不對的,這些錢是親朋給我的,就應該屬于我自己”學生們興趣盎然,有的還有點憤憤不平,雖然他們的語言不夠精練,表達不夠準確,但是他們卻能結合自己的生活,說出自己對“自己應享有的權益”的最深刻理解,這樣,既拓寬了思路,又深化了他們的認識。這要比老師籠統地講,學生機械地聽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得多。
3、善于捕捉課堂亮點,把握討論時機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討論式教學也不是什么問題都討論,從學生角度想主要是當學生產生疑慮的心理狀態時或主動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時,要及時討論。具體說來,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發生分歧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多樣時、知識需要拓寬時,都最好能安排討論。例如,在教學《養家的父母最辛苦》這一框時,在課堂上,我剛把課題展示出來,就聽到下面有同學在嘀咕“我覺得我最辛苦了”還有不少的附和者,看來學生對此有不同的觀點,這時就是難得的討論機會。我沒有按照原先的預設開始新課,而是趁機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在家里誰最辛苦?”學生馬上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有說是自己的,有說是父母的,有說是爺爺奶奶的……,最后通過大家的共同的討論分析,我們終于在思想上達成共識“養家的父母最辛苦”,這堂課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適當的情感引導,延伸討論價值
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孩子的情緒、意志或觸及孩子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必須具備濃厚的情感色彩,我們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更對學生的討論活動產生影響。因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課文一般都是通過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學生周圍的事跡來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們首先在備課時要進入“角色”,體會文中的思想情感,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擊出心靈的火花。例如教學《新學期,新學校》這一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們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暢談自己對新學校的認識,說一說新學校給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對新學校還有哪些改進的意見等。在活動中,我注意收集從學生那里反饋過來的信息并將它們進行分類如:針對老師的、針對學校環境的、針對教學設施的、針對課程設置的等,并根據這些信息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參與對新學校的發展規劃,幫助學生養成愛學校、愛集體的好品德,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對新學期、新學校滿懷希望。言語中我充分地體會到學生對新學期、新學校滿懷憧憬,感情得到了升華,這不比我們單純的說教來得更有意義嗎?在教學完《新學期 新學?!愤@一課后,我用這么一句作為結尾:“我們的新學校多美啊,同學們都這么熱愛我們的學校,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努力、更積極的把我們的這個家園建設的更美、更好呢?”同學們都興奮地喊道:“好!”于是就開始動手,構想著自己的偉大創意。
三、思品課課堂開展討論式教學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通過對討論式教學法的實踐,我總結了上述經驗,但同時也發現了,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討論式教學法,應該象市場管理那樣,“放而不亂,管而不死”。所謂“放”,就是老師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講究課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讓學生在平和的氛圍中學有所得。
2.教師作為討論課題的組織者,要采用“拋磚引玉”等方法,盡快使學生進入討論課題的角色。
3.在討論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并不是說教師就不起作用,聽之任之。相反,教師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要起到一個“暗線引領”的作用,合理調控討論過程,一堂討論課的成功,教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4.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對他們的發言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不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搓傷他們的自尊心。如果學生發言,稍有不正確,就加以批評,致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害,那么長此下去,每天一兩個學生被“打倒”,一個月之后,全班同學可能就很少還有人舉手發言了。你想想,人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起來,反而遭到批評,受到嘲笑,這樣的事誰還愿意干第二次呢?所以,對學生的發言教師不做“正確”或“不正確”的評論,也不對不同學生的發言做比較性評價,表揚一個批評另一個,對每一位愿意發言的同學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在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運用討論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觀念的一次新的轉變,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實施途徑,掌握好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我們的教學更能適應現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