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法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是指導思品學科教學的綱領性文件,
就現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
來說,則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會對小學生的道德
能力發展更具有指導意義。因此,探討小學思品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對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確是當務之急。現在筆者就
小學思品課教學中五種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陶冶法
和諧、愉悅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
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如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創設優良的校風、設置成功
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學生的身心于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為了培養學生開朗的性精,陶冶他們的情操,小學教師在思品課教學
中應該設法陶冶學生的心靈。一位教師在上課時,先組織學生看了一個小
品,內容是某同學因一點小事而生氣,然后讓大家討論:生氣好不好? 為
什么? 使大家認識到生氣對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沒有好處,經常生氣不但容
易得病,而且還會影響到與別人的關系,老師、家長、同學部不喜歡好生
氣的人。在課堂教學之余,老師積極進行良好班集體的建設,經常組織“班
級之最”的評選。凡是在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等方面有進步的同學,
就能得到一個相應的榮譽稱號,并且他的名字還要被寫上“班級之最”光
榮榜。這樣,就在班級營造起了一種和睦相處、團結互愛、積極向上的氛
圍。久而久之,這個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學習
生的心理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
素,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這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
對小學生情感的一種積極的陶冶。
二、感染法
人的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師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
感與言行去感染學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積極促進學生間的交往,使良
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斷增強。
小學思品教學不能光限于書本和課堂教學,要讓教學產生良好的效果,
關鍵在于教學內容能在學生中間產生共鳴。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不能僅
僅把他們看成教學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
學生對某些社會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對其心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
在思品課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課堂灌輸教學,努力著眼于對學生的啟
發和引導,運用情景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的。有位教師在教學 《敬
禮,五星紅旗》一課時,由于該課的內容是講述 20世紀80年代一批身處
異國他鄉的少先隊員尊敬國旗。維護國家榮譽的事。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
她先讓同學們預習了該課,然后讓他們運用網絡、書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
品等材料,學生的收獲遠比老師想象的要多。他們在課堂上播放了家里錄
制的奧運健兒領獎時國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訴說了沈陽五星河體育館
三、示范法
青少年模仿性較強,他們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為作為自己的仿效對象,
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現出來,并逐步內化為心理品質。所謂示
范法,就是為學生提供榜樣,指導他們去模仿。這些榜樣,首先應該是教
師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領袖,偉人、科學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
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到優秀人物,特別是學生中間的先進人物。
目前在社會上輕視勞動和勞動者的情況比較普遍,為了讓學生懂得要
尊重勞動這一教學目的,老師在教學《勞動不分貴賤》這一課時,不要光
從節本中講述,可以讓學生的思緒從課堂走向社會,探詢自己身邊的、被
人們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勞動者的人和事,喚起學生對每一位勞動崗位上
的人的尊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老師在討論中可啟發學生:小區里的老
伯經常照顧雙職工父母的小孩,幫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崗的父母用勤
勞的雙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個幸福的家庭。這樣會使更多的學生明
和心理健康水平。總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一個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
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
小學教師要在思品課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
實踐,只要教師富有一片愛心和誠心,小學思品教學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機且緊密地揉合起來,在培養小學生健康心理方面發
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