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過一些古城墻,也看過秦磚漢瓦,當見到南京的明城墻、游覽了中華門后,有一種震撼、悲壯的感覺。
明太祖朱元璋在稱帝后,采納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的建議,從 1360年開始在都城南京修建城墻,到1398年朱元璋去世,這項歷經39年的工程才停止。有人形容這座耗資巨大的明城墻是“人窮其謀、地盡其險、天造地設”。
南京明城墻有別于其它城墻的是,它由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座城墻組成。我們參觀的明城墻就是宮城,過去城墻長達30多公里,現在保留了23.743公里,被譽為中國數千年城垣建造史的顛峰之作。
看明城墻最吸引我的是城磚,每塊城磚約二十余斤,在糥米汁、桐油、石灰的粘合下,雖經歷了六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合縫處仍然經緯分明,堅如磐石。這些粘合數百年的城磚,你可以把它當成碼放整齊的史書,城磚上刻著燒制時間、地點,監制人的官職。 這些城磚,有的產自江蘇本地,有的來自安徽、湖南、湖北,更多的來自我的家鄉江西。城磚銘文上出現的州縣達180多個,江西占了其中66個州縣,1/3的城磚產地在江西,其中有南昌、九江、瑞州、南康、饒州、廣信、建昌、撫州、吉安、臨江、袁州、贛州,由此可見,江西為明城墻的建造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參觀中,我對饒州、廣信府(今上饒)管轄的鉛山、余干、廣豐、德興、婺源、興安(今橫峰)特別關注,一塊鉛山燒制的城磚上刻寫著:“廣信府提調官通判鄭祜,司吏徐政,鉛山縣提調官知縣王懇、司吏王達”。有的墻磚上,涉及到有名有姓的責任人9名,上至府州縣官員,下到鄉村保甲長,乃至燒窯、制坯的工匠都一一刻寫在磚上。讀著城磚上的銘文,如同面對逝去的親人墓碑,說不出的愁緒涌上心頭。當年,為確保建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在磚上刻寫官員及制磚人姓名,為的是追究責任。一旦發現有不合格的,會引來殺身之禍。嚴酷的“責任制”雖保證了明城墻的質量,但增加了各地的經濟負擔和民眾的心理負擔。
城磚上的銘文清晰可見
城磚的建造地有江西的廣信府等地
銘文記載此磚來自廣信府鉛山
很清晰的城磚銘文
講了堅固的城磚,再說雄偉的城門。門洞用城磚砌成拱形,沒用一釘一鉚,粘合了六百多年,中途沒檢修,實在是奇跡。六百多年前,沒有電力裝置,如何開啟沉重的雙扉包鐵大門?原來玄機在千斤閘上,工匠在每道門上都設置了一道閘,閘口的栓槽像杠桿,開合自如,閘口控制木栓,真是一閘當關,萬夫莫進。甕城共有4層墻體,建有藏兵洞27個,能藏兵3000,創造了冷兵器時代軍事防御的輝煌。敵人若敢進犯,閘放門關,關門打狗,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古代固若金湯的明城墻,還是經不住現代武器的攻擊。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時,日軍進攻中華門,久攻不下,損失慘重,最后調集飛機、坦克、平射炮將城門炸開,得以攻進城內。由此開始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在城墻上,日軍子彈擊中城墻的累累彈孔依然清晰可見,如果這些城磚會說話,定會控訴日軍的罪惡行徑,這一排排彈孔是無聲的怒吼,是有形的罪證,中國人民將永遠記住中華門之痛。
中華門東門明顯可以看出V字型的城墻是后來砌筑的,那個V型就是被日本軍隊炸開的缺口。
當我懷著悲憤的心情沿著馬道登上21米多高的城樓時,遇到一群來自海南省的教師,他們與我有同樣的感受。他們說,看見日軍炸毀鏑樓的照片,有一種想哭,想大聲哭出來的感覺。落后就要挨打,歷史不能忘記。我們要把這種感覺講給孩子們聽,讓親朋好友來南京時,一定要看明城墻,要看曾經被日軍炸開的中華門,要尋覓城墻上的彈孔,要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南的教師們說的真好,如果不是太平盛世,我們豈能站立于此,暢談往事,眺望南京城的秀美風光。遠離戰爭,才能過上和平自由幸福的生活。
在城樓上看雞鳴寺
在城樓上觀玄武湖景色
在明城墻城樓上漫步,可觀賞城墻周圍的景色,鐘山、雨花臺、玄武湖清晰可見,雞鳴寺離的更近,仿佛伸手就能摸得著寺里的黃墻青瓦,不遠處有大報恩寺塔,似乎能聽見塔上隨風搖曳,叮當作響的風鈴聲,城墻上的爬山虎,在陽光春雨的滋潤下,枝繁葉茂,綠色的藤蔓越過城臺向游客伸出了嫩綠的枝葉。城門之外,高樓林立,人來車往,一派祥和之景,讓人一掃愁云。喜聞包括南京城墻在內的“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組合項目,已經被列入國家預備名錄。作為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南京歷史滄桑的見證物,它有理由受到世界的關注。作為中華兒女,要把南京明城墻震撼悲壯的故事,一代代講下去,千萬年都不忘記。
(圖片柯援生拍攝)
分 享 · 交 流
關 注 · 訂 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