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是南京明城墻明朝十三座京城城門,是京城正南門,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堡壘甕城,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中華門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唐國都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門,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在其擴建而成,時稱聚寶門。
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甕城的中華門,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中華門布局嚴整,構造獨特,由三個甕城組成,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門是雙扉包鐵門,內設有栓槽,用來供木栓緊閉大門所用。整個城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將聚寶門改名為中華門,由蔣中正于雙十節前夕題匾,并在東西兩側分別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以滿足南北雙向車輛通行。1988年1月,中華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2012年11月,中華門所在的南京明城墻作為“中國明清城墻”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分 享 · 交 流 · 關 注 · 訂 閱
2016年第116期(總第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