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帶及亞熱帶棕櫚科植物大全及宜在江西推廣的樹種
http://bbs.jxnews.com.cn/thread-255075-1-1.html
棕櫚科植物分布于熱帶、亞熱帶或溫暖地區,尤其以南北回歸線之間為主要分布地區,性喜溫暖,溫潤的氣候,大多數種類在全日照或半日照的環境下均能生長,有的種類則要求弱光環境,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是單子葉植物綱中的一大群族其形態有常綠喬木,灌木或藤本,莖干有單生或叢生,通常不分枝,呈圓柱形,全緣或具鋸齒、絲毛等,花有雌雄同株或異株,單性、兩性或雜性;果實有漿果、堅果或核果,果皮為纖維質。
棕櫚科植物總體配置原則
棕櫚科植物如何與其它植物搭配,合情合理地表達設計的主題,其實并無定法,這種搭配往往是設計師思維的和手法的體現,也是決定一個設計方案成敗的關鍵,“因地制宜”、“因時而異”是一個總的原則,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植物的搭配,才會取得最佳的設計效果。棕櫚科植物配置藝術同樣遵循藝術的原理,造型藝術的基本原理。即統一、調和、均衡、韻律四大原理:
1.統一原理的運用:又稱變化與統一原則,植物配置時,樹形、色彩、線條、葉干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引起統一感,這也是一種對立與統一的關系。
2.調和的原則:即協調和對比的原則。在景區與景區之間,調和過度很重要,但大片反復的一致性、近似性,會使游人產生單調感、疲倦感。故在景區之間,采用葉色、樹形對比強烈的樹種將它們區分開來,以引人注目。
3.均衡的原則:以植物數量的比例作依據的平衡原則。
4.韻律的原則:即在配置中,將同一種對比反復運用。
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棕櫚科植物樹型多樣、獨特,頗具南國風光特色,高大的樹種達數十米,樹姿雄偉,莖干單生,蒼勁挺拔,加上葉型美觀,與莖干相映成趣,可作主景樹;有些種類,莖干叢生,樹影婆娑,宜作配景樹種;低矮的種類,株型秀麗,栽種于盆中,作盆景觀賞。棕櫚科植物以單植、列植或群植形式,廣泛應用于道路、公園、庭院、廠區及盆景綠化。
(一) 道路綠化
棕櫚科植物樹型美,落葉少。常用于市區和國內的道路綠化,與道路附近的建筑物和其它公共設施配套。如大王椰子、假檳榔,董棕、海棗、蒲葵等獨干喬木型種類其樹干粗壯高大,挺拔清秀,雄偉壯觀,且樹體通視良好,利于交通安全,可把它們列于道路兩旁,分車帶或中央綠帶上,猶如隊列整齊的儀仗隊,具有雄偉莊嚴的氣氛。如華南植物園的王椰路就因路邊兩排整齊的大王椰子而聞名。在道路變道外側,栽種大王椰子,霸王棕,華盛頓棕櫚等以引導行車方向,而且這些高大挺拔的棕櫚樹也可使駕駛員產生安全感,在道路的回旋交匯處及中央隔離帶上,可配植低矮的棕櫚植物,如棕竹,美麗針葵等,既不妨礙司機及行人視線,也不會遮擋街景,同時,棕櫚植物根系經許多常綠喬木淺,不會危及墻基及地下管線安全。
(二)公園綠化
在公園里,棕櫚科植物除了作為國中道路綠化樹種外,還可種植形成棕櫚植物區或棕櫚島,或點綴于公園山石門窗等景觀之中。通常在公園中較開闊的地帶,選擇適宜生長的棕櫚科植物種類,栽植成片具熱帶,南亞熱帶綺麗風光的棕櫚植物區。種植時,可以單獨群植,也可以多種混植成景,常見選擇的種類有假檳榔、大王椰子、蒲葵、海棗、短穗魚尾葵等。而在公園的山石,水旁,景墻,門窗前后可以點綴種植少量棕櫚科植物,與原來相映成趣,做到即與原景相匹配,又能增添生機和活力。在這些區域,一般選用較為低矮、秀麗的種類,如散尾葵、棕竹、美麗針葵等。
(三)庭院綠化
庭院綠化范圍包括居住區游園,宅旁綠地,公用事業綠地,公共建筑庭院及內庭的綠化等。在庭院綠化中,以短穗魚尾葵、棕竹、三藥檳榔等多干叢生型種類,緊密種植成一道綠色屏障,用以分隔庭院空間,增加景觀層次;以隔擋長上廁所、垃圾房等俗陋處所,通過遮和藏,令建筑與綠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可謂方法簡便,效果美觀;密植成綠墻,用于庭院中各類雕塑作品的背景,令主景雕塑躍然入目;以美麗針葵等儀態輕盈雅致與各類景石組合配植,別具情趣,植于墻前、廊邊;利用不同的造景效果和自然獨特的形態來襯托規則式的建筑形體。可達“粉墻作紙,植物作畫”的效果,別具一番留連忘返的情趣。
(四)室內綠化
近年來,棕櫚科植物在室內綠化,以其特有的裝飾美化效果,越來越受青睞,一般地說,凡是有一定耐蔭性,樹干不過于高大,樹形、葉形,葉色等有一定觀賞價值者,均可用于室內綠化。目前,常用的品種有短穗魚尾葵,富貴椰子、袖珍椰子、散尾葵、蒲葵、國王椰子、棕竹、夏威夷椰子、三角椰子、美麗針葵等,這些品種均可盆栽置于室內欣賞。但要根據其耐蔭性,體積大小,選擇適宜的擺放場所。另外,有些棕櫚科植物如散尾葵、美麗針葵,魚尾葵等葉片富含纖維質,堅韌柔軟、,易于彎曲造型,可切取葉片,用作室內插花配葉材料。
(五)水邊造景
棕櫚科植物種類秀麗多資,樹干富有彈性,不易折斷,在庭院設計上,常常被安排在海邊,湖邊,人們不僅欣賞樹冠的天際線,還可以看水中美麗的倒影。
(六)與其它植物搭配
棕櫚科植物種類繁多,運用廣泛,在園林綠化中與其他植物運用必須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方能達到最佳的造景效果,如果只是追求時髦,孤立的選用棕櫚植物,甚至將它與其他植物相排斥,不但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弄巧成拙。
棕櫚植物如何與其他植物搭配,合情合理地表達設計的主題,其實并無定法 ,這種搭配往往是設計師思維和手法的體現,也是決定一個設計方案成敗的關鍵,“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是一個總的原則,只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植物的搭配,才會取得最佳的設計效果。
棕櫚科(Palmae)亦稱椰子科(Arecaceae)。單子葉植物,隸屬棕櫚目(Arecales)。大約分9個亞科,約217屬,3000種,主要限于熱帶、亞熱帶,大的分布中心在熱帶美洲和亞洲。中國有22屬,約72種,主要分布于南部和東南部各省。棕櫚植物在溫帶趨向于密林或熱帶海岸,椰子林在熱帶海岸成為明顯的熱帶景觀。有的種屬也生長于沼澤或降雨量少的地區,如刺葵屬(Phoenix)。
一般將掌狀葉子的叫棕、櫚或葵;羽狀葉子的叫椰子。國內的王棕,在國際上叫大王椰子,散尾葵則稱黃椰子。海南島的食用椰子,在國外名為可可椰子。棕櫚一般是單干植物,葉簇生于干頂,根部屬須根系,莖干皆為初生組織,而無次生組織,普遍富有彈性,可彎曲于強風當中。棕櫚植物可分熱帶棕櫚和耐寒棕櫚兩類。前者于0℃以下死亡,而后者很多可耐-5℃以下甚至可耐-22℃。國內的棕櫚絕大部分是熱帶棕櫚種……
學名:Livistona chinensis R. Br
別名:蒲扇、鐵刀木、木葵
科別:棕櫚科,蒲葵屬
種和品種: 澳洲蒲葵,干細長,光滑,中下部葉片下垂。產于大洋洲。
圓葉蒲葵,干細長,具環紋,葉近圓形,質薄而平展,兩面綠色有光澤,淺裂。產于馬來西亞。
矮蒲葵,干高3-5厘米葉硬,深裂,葉柄有細齒,適作盆栽觀賞。原產于大洋洲。
產地及習性: 原產于華南,在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栽培普遍,內陸地區以江西中部、湖南南部,廣西北部、云南中部為其分布北界。
性喜高溫、高濕的熱帶氣候,喜光略耐陰。側根發達、密集,抗風力強,能在沿海地區生長。對氯氣、二氧化硫抗性強。喜濕潤、肥沃、富含有機質的粘壤土。能耐一定的水濕和堿潮。
形態特征及用途: 單干型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冠緊實,近圓球形,冠幅可達8米。葉扇形,寬1.5-1.8米,長1.2-1.5米,掌狀淺裂至全葉的1/4-2/3,著生莖頂,下垂,裂片條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在深裂為2,葉柄兩側距骨支溝刺,葉鞘褐色,纖維甚多。肉穗花序腋生,長1米有余,分枝多而疏散,花小,兩性,通常4朵聚生,花冠3裂,幾乎達基部,花期3-4月份。核果橢圓形,狀如橄欖,熟時亮紫黑色,外略被白粉,果熟期為10-12月份。 蒲葵四季常青,樹冠傘形,葉片扇形,在溫暖地區適宜庭院綠化布置,或作行道樹、風景樹。寒冷地區室內栽培、盆栽觀賞。除觀賞外,蒲葵葉可編制扇,葉柄和葉脈可作牙簽等。
栽培: 適應性強,能耐一定程度的水澇、干旱和0度左右的低溫。蒲葵喜光照充足,但在北方栽培時,春夏兩季切勿放在烈日暴曬,更不要放在建筑物的南側,以防墻面反射過來的輻射熱把葉片烤黃,最好放于樓北側或大樹遮蔭處栽培養護。盆栽夏季要放在蔭棚下養護,并注意通風。
10月中旬前應移入溫室越冬,室溫不低于5度,才能安全越冬。
夏季應經常向植株上盆水來增加空氣濕度,盛夏季節如果一天不澆水,葉片就會萎蔫枯黃,甚至死亡。雖有一定的耐澇能力,雨季也應注意排水防澇。
5月上旬至9月中旬每月施2次液肥,其余時間不必追肥。生長期施用肥料應以氮肥為主。
盆栽時可使用腐殖培養土作盆土,每2-3年翻盆換土一次,10年生以上的植株應在入木桶。
繁殖 播種繁殖,產地多于秋冬播種,偏被北地區可春播。經清洗的種子,先用沙藏層積催芽。挑出幼芽剛突破種皮的種子點播于苗床,播后早則一個月可發芽,晚則60天發芽。苗期充分澆水,避免陽光直射,苗長至5-7片大葉時便可出圃定植和盆栽。
病蟲害: 對病蟲害抵抗能力強,常見病害有葉枯病、炭疽病、褐斑病、葉斑病、和枯病等。主要害蟲有綠刺蛾、燈蛾。
蒲葵的葉可制成扇子、帽子或刷子,其纖維更可用來制作成繩索蒲葵的枝干 蒲葵的木材可用來制作成傘柄或手杖
華盛頓棕櫚
【別名】絲葵、老人葵
【學名】Washingtonia filifera
【科屬】棕櫚科絲葵屬【產地分布】原產墨西哥西北部和美國加利福尼亞至南部科羅拉多沙漠邊緣的低海拔地區。【形態特征】常綠喬木。樹可高達27米,樹干基部通常不膨大(近基部直徑約75-105厘米),頂端稍細。主干通直,葉梢不易脫落。葉黃綠至灰綠色,主干暗褐色。葉片大型如圓扇,形態似蒲葵但葉身裂片間有白色葉須是其差異。常見枯葉宿存被覆樹干,望之如白發蒼蒼的老人,故有「老人葵」之稱。
樹干呈灰色,可見明顯的縱向裂縫和不太明顯的環狀葉痕,葉基密集,不規則;葉大型,葉片直徑1.8米,約分裂至中部而成50-80個裂片,花序大型,生于葉間,分枝3-4枝,弓狀下垂。
樹形壯大,成長快,適作行道樹、添景樹。葉片可蓋屋頂,編織籃子。果實和頂芽可供食用,葉柄纖維可制牙簽。
【生態習性】陽性,生長速度中至快,喜溫暖、濕潤、向陽的環境,不宜在高溫、高濕處栽培。耐熱、較耐寒(在-5度的短暫低溫下,不會造成凍害)、耐濕、耐旱、耐瘠、抗污染、易移植。
華盛頓棕櫚(Washiongtonia robusta Wendland)又名大絲葵、裙棕,原產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西北部,為棕櫚科絲葵屬高大常綠喬木。華盛頓棕櫚是美麗壯觀的海濱特色風景綠化樹種,宜在庭園和街道栽培,也適宜用作海岸防護林兼景觀綠化樹種。華盛頓棕櫚為棕櫚科植物中抗寒性最強的樹種之一,其成齡樹極限耐寒溫度可達-8℃左右,較適宜在北亞熱帶沿海地區的園林綠化及灘涂地綠化中推廣應用。
植物學特征及生態習性
莖單生,高15~27m。葉近圓形,直徑1~2m,掌狀深裂,裂片60~80片,線狀披針形,邊緣有稀疏、下垂的白色線狀纖維;葉柄兩側有棕紅色或黃色刺齒。果卵圓形,直徑0.6~1cm,脫皮后,種子千粒重為121g。在我國熱帶至亞熱帶地區可露地栽培,長江流域冬季需稍加遮蓋,其植株喜溫暖濕潤的環境,且耐熱、耐寒性均較強。1a生小苗適應較蔭蔽環境,一般遮陰50%為佳。成齡樹適應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質要求不嚴,耐鹽堿且耐貧瘠。在濱海地帶、海岸、沙土、微酸性土壤及石灰質土壤均可種植,但以土質通透性較好、濕潤的壤土較佳。地下水位過高易引起爛根。
2 種子發芽特性與育苗技術
2.1 種子發芽特性
華盛頓棕櫚種子的發芽類型屬于遠距鞘舌型,即當種子萌發時,子葉柄突出種皮之后,仍繼續向下伸長一段距離,在子葉肢莖部形成一個管狀鞘或舌狀鞘,從鞘內長出葉,從基部長出根。
2.2 育苗技術
種子處理 成熟種子采收后應及時處理以去掉果皮及果肉,為預防病蟲害,可先將種子倒進裝有0.1%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溶液中浸泡30min。為提高種子發芽率,播種前需做浸種處理,浸種方法主要有常溫換水浸種和0.5%萘乙酸溶液浸種,兩種方法浸種后種子發芽率分別為80.2%和91.6%,在實際育苗中,一般都采用常溫換水浸種法,簡單快速,易于大量播種。 播種 播種一般在春季和冬季進行。為保證移栽成活率,將種子直接播種于營養缽中,營養缽的規格為12cm×10cm,基質用壤土、泥炭、珍珠巖以6∶6∶1配制而成,播種前4d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基質進行消毒。每個營養缽播一粒種子,隨后蓋上厚度1.5cm的黃心土,并澆透水。
苗期管理 播種后,將營養缽置于50%遮陽網下或者可在營養缽上鋪放稻草,遮陰保濕,冬天播種則應避風保溫保濕。當幼苗長到1~2片葉時,種子貯存的營養也基本耗盡,每隔15天用0.4%尿素液或復合肥液噴澆,入秋后,可用0.1%~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追肥,以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11月后停止施肥。在長江流域和黃淮地區育苗,小苗必須放置在覆有薄膜的大棚內保溫越冬。苗期常見的病害主要有葉斑病、炭疽病。發現病害,要及時用0.1%甲基托布津和多菌靈輪流噴灑,同時把感染的病葉及時剪除。
大田栽培管理
苗長至5~6片葉時可定植于大田,按株行距80cm×100cm挖定植穴,穴深30cm,直徑30cm,穴底加腐熟農家肥0.5kg,拌勻,再適當回土。以4~8月為定植適期,定植后保持土壤濕潤,生長季節每月追施復合肥1次。冬季可在基部和樹干捆縛稻草抗寒保溫。栽培中如發現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為害,可用3%~5%甲基異硫磷或代森鋅灌根處理;病害防治同苗期。經過這樣的栽培管理,一般3a生苗高1m以上,地徑10~12cm,就可以用于庭院和花壇綠化栽培。
大苗移植
近年來,華盛頓棕櫚在園林上應用,一般以基部20cm~50cm的苗較為常見,有時也用更大的苗。大苗的移植技術直接關系到綠化的景觀效果和綠化成本,移栽時應注意如下環節。(1)減少根系損傷。華盛頓棕櫚屬于單干的棕櫚科植物,移植后須等待新根長出后才能恢復生長。盡可能地保護根系、促發新根是移植成活的關鍵技術。靠近根尖附近,植物組織較幼嫩,側根及毛細根也較多,因此在起挖時應盡可能帶大土球。一般,土球直徑以地徑2倍為標準,根據實際條件,適當增減10%。土球高度比寬度大10%,挖成的土球成蘋果狀,并以草繩捆綁扎實,防止搬運過程中松散和開裂,把根群的損傷降低到最小程度。
(2)修剪葉片。根據移植時的氣候條件,進行葉片修剪,先把下垂的老葉連葉柄一起剪掉,再整葉剪去一部分葉片,直至保留原葉片數的40%~60%。留葉過多會因水分蒸發過量造成葉片枯黃;留葉過少則植株恢復困難且周期長,初期的景觀效果也不好,給養護造成不便。留下的葉片用布繩綁束起來,利于保護葉片,便于開挖、裝車和運輸。
(3)植后養護管理。剛移植的植株適應性較差,要注意預防烈日暴曬、強風吹襲造成水分供應不足或根系松動而引起植株死亡。定植后要澆透定根水,大型苗木還應立柱固定,遇上晴天高溫天氣,及時向葉片和樹干噴水,為植株補充水分。土壤保持濕潤即可,不可漬水,保持根系環境透水透氣。這樣精心養護60d左右,植株即可恢復生長*
加 拿 利 海 棗
【別名】加那利海棗,刺葵
【學名】Phoenix canariensis Hort EX Chaub
【科屬】棕櫚科刺葵屬
【產地分布】原產非洲加那利群島,近年在廣東、福建發展較快,.已在上海、四川、湖南等地引種成功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樹高可達10-15米,樹徑50-90厘米。羽狀復葉,葉片向四方開張,形成大園形樹冠。葉長4-6米,略彎呈弧形;小葉150-200對,披針形,先端銳尖,接近葉柄基部之小葉變為針刺狀;葉柄短,基部由黃褐色葉鞘網包被于樹干。肉穗花序自葉間抽出,雌雄異株。果卵狀球形,成熟時橙黃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態習性】陽性,生長速度中至慢,。耐熱、耐寒(成年樹可耐-10℃低溫)、極耐旱、耐濕、耐瘠、耐堿、耐酸、抗風、抗污染、易移植,尤其適宜海濱造園。
加拿利海棗良好的抗寒性,使它打破了物種的自然分布,成為了“雪中的熱帶風情”。
其偉岸、挺拔、飄逸也盡顯大家之氣,為棕櫚、蒲葵、鐵樹所望塵莫及
銀 海 棗
【別名】野海棗、林刺葵
【學名】Phoenix sylvestris【科屬】棕櫚科刺葵屬
【原產地】印度、緬甸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株高10-16米,胸徑30-33厘米,莖具宿存的葉柄基部。葉長3-5米,羽狀全裂,灰綠色。無毛,異片劍形,下部異片針刺狀,葉柄較短,葉鞘具纖維。
【生態習性】性喜高溫濕潤環境,喜光照,有較強抗旱力。生長適溫為20-28℃,冬季低于0℃易受害。
【景觀用途】株形優美、樹冠半園叢出,葉色銀灰,孤植于水邊、草坪作景觀樹,觀賞效果極佳。
銀海棗,又名中東海棗是一種耐高溫、耐水淹、耐干旱、耐鹽堿、耐霜凍(能抵抗-10℃的嚴寒,除東北和大西北冬天極嚴寒地域外),喜陽光,可在熱帶至亞熱帶氣候下種植的棕櫚科植物。栽培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質肥沃、排水良好的有機壤土最佳。銀海棗生長快速, 各地均能引種,也是優良的室內植物。
銀海棗植株高大雄偉,形態優美,樹干粗壯,葉頂叢生,羽片密而伸展,大型羽狀葉片向四方開張,形態如蘇鐵,非常引人注目,富有熱帶風情,使其成為最具觀賞價值的羽狀葉棕櫚植物。
可孤植作景觀樹,或列植為行道樹,也可三五群植造景,相當壯觀,是充滿貴族派的棕櫚植物。應用于住宅小區、道路綠化,庭院、公園造景等效果極佳,為優美的熱帶風光樹。
(這是從供應苗木的網上直接下載的,是商家提供的,只是中間耐寒性的論述與上篇有矛盾的地方……) 銀海棗為棕櫚科刺葵屬,高可達15米,徑粗30厘米,莖干有黃褐色葉基殘留,干基多根蘗。羽狀葉長4.5米,有小葉百余對,排成簇。雌雄異株,花序腋生,長90厘米。果橢圓形,長3.2厘米,橙黃色。種子千粒重約1000克。因其葉色灰綠中略呈銀色,因而得名銀海棗,目前市場上普遍稱其為中東海棗,這是不規范的。
銀海棗樹高與樹冠比例勻稱,銀綠色羽葉及樹干上殘留的老葉基酷似鱗甲,頗有觀賞價值,在東南亞各國被普遍用作行道樹。而且其具有一定耐寒力,在冬季最低溫零下5℃左右的江南地區也可以引種。除用作行道樹,還可以在立交橋畔的花壇草坪上叢植或群植,市場前景看好。
銀海棗袋裝小苗每株價格在二三元,小苗的成活率高。大樹按米論價,每米約1600元。若在南方沿海地區直接調運大樹,至少要注意兩點:一是地理氣候要力求接近;二是要嚴格檢疫。因為目前市場上的銀海棗大樹多半從海外引進,到達我國口岸,存在較大地理氣候差異,而且這些大樹常攜帶病原和害蟲(含蟲卵),可能給當地的棕櫚品種帶來嚴重危害。
海棗屬約有17種,除北方常見盆栽針葵及近年引進的加拿利海棗、銀海棗外,還有中華海棗、伊拉克海棗、壯干海棗、非洲海棗、巖海棗、毛海棗等。這些海棗均為羽狀葉,有單干喬木,也有多干叢生品種,都已經通過引種試驗,在園林造景中具有較大的潛在價值。凡氣候適合的地區均可大力發展,但不要只注重發展某一種品種,以免造成供大于求。
假檳榔
【別名】亞歷山大椰子
【學名】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科屬】棕櫚科假檳榔屬
【產地分布】原產大洋洲,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臺灣及四川小部等地都可露地栽培。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達20m。干單生,直立,光滑。莖干具階梯狀環紋,干的基部膨大。葉片為羽狀復葉,葉簇生生干頂,羽狀全裂,長2~3m,下垂,裂片排列于葉軸兩側,線狀披針形,長達45cm以上,先端全緣或有缺刻,表面綠色,背面灰綠,有白粉,葉柄基部繞莖一圈,脫落后形成一圈節痕。肉穗花序,生于葉鞘束下,具多數懸垂之分枝。雌雄異序,雄花序長75cm,雌花序長約80cm。堅果球形或橢圓狀球形,紅色。一般夏季開花。
【生態習性】陽性,喜歡高溫、高濕、避風、向陽的環境,宜濕潤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耐寒性不強,能耐5-6℃的長期低溫及極端0℃左右的低溫,幼苗及嫩葉忌霜凍,老葉可耐輕霜。抗風力強,能抗8-9級風暴。喜光,不耐蔭蔽,幼苗宜在半陰地生長。對土壤的適應性頗強,肥力中等以上的各類土壤均能生長良好。耐水濕,亦耐干旱。根系淺,地植不宜過深。無病蟲害易管理。
【栽培管理】以播種繁殖為主,種子采收后洗凈果肉,在溫水中浸種兩天后播種,應隨發芽隨移植,在幼齡期生長較緩慢,成齡后生長迅速。
9 t. ~2 B" |3 S: k假檳榔栽植時加施基肥,在生長旺盛的季節可每月追施稀薄液肥。在冬季應使室溫不低于10℃。休眠期控制澆水,保持盆土濕潤,1~2年換盆1次。
檳榔
【別名】榔玉、賓門
【學名】Areca catechu L.
【科屬】棕櫚科檳榔屬
【產地分布】原產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主產于廣東、海南等省。云南南部、福建、廣西、臺灣南部亦有栽培。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株高10-20m。干挺直,無分枝。羽狀復葉聚生于干頂,長1.2m,總葉柄三棱形,具長葉鞘。單性花,雌雄同序,小花白色有香氣。堅果長橢圓形或圓形,橙黃色或紅色,翌年2-6月成熟。花期3-8月,果期12月-翌年5月。
【生態習性】喜高溫高濕的熱帶氣候,不耐寒,一般氣溫16度就有落葉現象,5度會受凍害,最適生長溫度為24-26度。雨量要求充沛而分布均勻,年雨量以2.000毫米左右為宜。要求土層深厚、保水力強,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沖積土或壤土,在沙質壤土中亦能適應。
檳榔多為藥用
[藥材特征]
本品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主要化學成分
含6種與鞣質結合而存在的生物堿,以檳榔堿(Arecoline,C8H13O2N)含量最多,其次為檳榔次堿(Arecaidine)、去甲基檳榔堿(Guvacoline)、去甲基檳榔次堿(Guvacine)及異去甲基檳榔次堿(Isoguvacine)等。此外尚含有鞣質、脂肪油、檳榔紅等。
[功能主治]
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于絳蟲、蛔蟲、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
大王椰子
【別名】王棕
【學名】Roystonea regia (HBK.)O.F. Cook
【科屬】棕櫚科王棕屬
【產地分布】原產古巴、牙買加、巴拿馬。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株高15-20m。單干,高壯直立,是目前最高大的椰子類植物之一,確為棕類之王,是顯示熱帶風光的典型樹種,在古巴定為國樹。2 l- e' g: i/ s( O9 a7 c! C
莖干高大,莖淡灰色,具整齊的環狀葉鞘痕(葉痕不如假檳榔明顯),干粗壯雄偉,中下部膨大,呈佛肚狀,徑達40厘米以上。葉聚生莖頂,羽狀全裂,葉片大,長3~4m,裂片條狀披針形,長60~100cm,寬2~3cm,軟革質,綠色。肉穗花序3回分枝,排成圓錐花序式,雄花淡黃色,花瓣鑷合排列,雌花花冠壺狀,3裂至中部。果近球形,紅褐色至淡紫色,種子1顆,卵形。母樹需12年以后方開花結實,多為4月份開花,8月份果實成熟。
【生態習性】陽性,生長速度緩慢。耐熱、不耐寒(較假檳榔弱,稍北的福州、柳州等地已難越冬)、耐旱、耐濕、耐瘠、抗風(可抗8-10級風暴)、抗污染、老株移植困難、壽命長。
【景觀用途】樹干粗壯高大,適作行道樹、添景樹。臺灣平地之庭園、校園、公園、游樂區、廊宇等,均可單植、列植、群植美化。因樹形高大,單植較難與其它植物協調。
國王椰子
【學名】Ravenea rivularis Jum. Et Perrier
【科屬】棕櫚科
【產地分布】原產馬達加斯加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單干,高可達5-9米,最高可達25米。樹干直徑80厘米。羽狀復葉,葉片纖維柔韌,小葉線型,排列整齊。
【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適溫 20-30 ℃,生長速度較快。耐蔭,抗風,稍耐寒(現知耐寒程度為0℃以上)
【學名】Hyophorbe lagenicaulis H.E.Moore
【科屬】棕櫚科酒瓶椰子屬
【產地分布】原產印度洋馬斯克林群島。中國臺灣、廣西海口、廣東深圳等地有栽培。
【形態特征】常綠小喬木,高2~4m。莖干圓柱形,光滑,具環紋,基部較細,中部膨大,直徑30cm,近莖冠處又收縮如瓶頸。葉簇生于莖頂,裂片30~50對,線形,長30~40cm,寬1.5~2.3cm,淺綠色,整齊排列于粗大葉軸兩側。肉穗花序長達60cm,多分枝,綠色。果實橢圓形,赭紅色。花期8月,果期翌年3-4月。
【生態習性】中性,喜高溫多雨氣候,適宜向陽或半陰環境。生長非常緩慢,要十年時間才可長至一個成年人的高度。要求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耐熱、耐濕、耐酸、耐堿、耐瘠、抗風、抗污染、易移植。怕霜凍,耐寒程度為3℃左右,一般要求冬季最低溫要在10℃以上。
【繁殖培育】播種法繁殖,種子發芽遲緩(室內盆播約45-50天發芽),苗期生長緩慢。移植宜在春、夏間進行,小苗應多帶宿土,大苗應帶土球。
棍棒椰子
【學名】Hyophorbe verschaffeltii H. Wendl.
【科屬】棕櫚科
【產地分布】原產印度洋馬斯加里尼島。現主要分布我國海南。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度5-9米。單干直立,莖干部灰褐色,上具明顯的環紋,,基部略小,上部略膨大,因形似棍棒而得名。莖粗徑達10-30厘米,光滑粗壯。羽狀復葉大叢生、小互生,葉色灰綠、葉基隆腫且呈黃色,基部帶黃色,葉長50至70cm,寬2至2.5cm,每一羽葉有30至50對小葉。花成橙黃色,肉穗花序生于最外側的葉鞘上,成螺旋狀排列,雄花退化而雌花長圓錐形。果實為漿果,長橢圓形,果色紫褐,熟時黑色。花期3-5月,果期3-6月。
【生態習性】陽性植物,需強光,喜高溫多雨氣候,栽培處忌積水,生長適溫22-32℃。生長速度緩慢。耐熱、耐濕、耐酸、耐堿、耐瘠、不耐寒、抗風、抗污染、易移植
棍棒椰子適合群植、列植,不適合單植%
皇后葵
【別名】金山葵、山葵
【學名】Arecastrum romanzoffianum (chamisso) Beccari
【科屬】棕櫚科山葵屬
【產地分布】原產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分布于各熱帶、亞熱帶地區。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10m。干直立,中上部稍膨大,光滑有環紋。葉羽狀全裂,長可達5m,每側裂片200枚以上,裂片呈線狀披針形,長40~70cm,寬1.5~2.5cm,常成1或3~5枚聚生于葉軸兩側,葉色濃綠。花單性,雌雄同株,肉穗花序生于下部葉腋間,雄花著生于花序上部,雌花著生于基部,花淡綠色。花期4-5及9-10月。
【生態習性】陽性,喜溫暖、濕潤、向陽和通風的環境。耐陰,喜濕潤、肥沃土壤,能耐-2℃低溫,有較強的抗風力,能耐海潮,不耐干旱。
美麗針葵
【別名】軟葉刺葵、羅比親王海棗/椰子、 葵
【學名】Phoenix roebelenii
【科屬】棕櫚科刺葵屬
【產地分布】原產越南、緬甸、泰果和印度,在我國主要分部于華南地區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生長速度緩慢,一般株高1-3米最高達7米。干單生,細長,有殘存的三角形葉柄基部。羅傘形羽狀復葉全裂,柔軟而彎垂,小葉線狀長披針形,長約1m,青綠色,裂片狹條形,2行排列,近對生,裂片背面葉脈被灰白色鱗秕,下部的裂片退化成為細長的軟刺。葉柄經短期宿存而脫落,并在干上留下小舌片狀的葉痕。肉穗花序長30~50cm,腋生,佛焰苞黃綠色,具芳香。雌雄異株,通常雄株生長比雌株快。果矩圓形,長1~1.5cm,徑約5~6mm,具尖頭,棗紅色。5-6月開花,果期10-11月。
【生態習性】中性,喜溫暖濕潤、半陰環境。喜光,能耐烈日,亦頗耐蔭蔽,抗寒力較低,遇長期5~6℃或短期0℃以下低溫,植株受寒害。要求疏松、肥沃、濕潤的土壤,耐干旱。【栽培管理】春至夏季為適期。播種繁殖,宜隨采隨播,或將種子于10℃左右低溫冷藏2-3周再播種可促進發芽,種子發芽溫要求18℃以上,約1個月開始發芽。以含腐植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最佳,排水需良好。
散尾葵
【別名】黃椰子
【學名】Chrysalidocarpua lutescens Wendliand
【科屬】棕櫚科散尾葵屬
【產地分布】原產馬達加斯加,中國華南地區有栽培
【形態特征】多叢生常綠灌木。株高約8m,莖叢生,有環紋。葉片羽狀復葉全裂,擴展,拱形;羽片披針形,先端漸尖,柔軟。花金黃色,串狀,較小。花期3-5月。
【生態習性】熱帶植物,中性,喜溫暖、潮濕、半蔭環境,生長適溫25℃。喜陽光充足,也較耐陰,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耐寒性弱,氣溫20℃以下葉子發黃,越冬最低溫度需在10℃以上,5℃左右就會凍死。故我國華南地區尚可露地栽培,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均應入溫室養護。苗期生長緩慢,以后生長迅速。枝葉茂密,四季常青,耐蔭性強。
【景觀用途】庭園觀賞,抗二氧化硫。 在熱帶地區的庭院中,多作觀賞樹栽種于草地、樹蔭、宅旁;北方地區主要用于盆栽,是布置客廳、餐廳、會議室、家庭居室、書房、臥室或陽臺的高檔盆栽觀葉植物。在明亮的室內可以較長時間擺放觀賞;在較陰暗的房間也可連續觀賞4~6周。散尾葵生長很慢,一般多作中、小盆栽植。幼樹多作盆栽,用于裝飾室內。
【栽培管理】通常以分株法繁殖,也可播種。盆土以腐葉土3份、河沙1份拌合而成酌放基肥。幼苗高8-10cm時即可分栽。盆栽幼株每年早春或初夏換盆一次,成年株3-4年換盆一次,換盆后應置于半陰處。周圍應噴水提高空氣濕度。春夏生長季節應經常施以稀薄氮肥。越冬期間應置于陽光充足處,溫度不得低于5℃。幼樹每年換盆一次,時在早春或初夏。
布迪椰子
【別名】凍子椰子
【學名】Butia capitata (Mart.) Becc
【科屬】棕櫚科椰子屬
【產地分布】巴西南部及烏拉圭
【形態特征】落葉灌木。單干型。株高7-8米。莖干:灰色,粗壯,平滑,但有老葉痕。葉片:最典型的羽狀葉,長約2米,葉柄明顯彎曲下垂,葉柄具刺,葉片藍綠色。 花序:源于下層的葉腋,逐漸往上層葉腋生長。果實: 橢圓形,長2.5厘米,黃至紅色,肉甜。種子:18毫米(3/4英寸)長,橢圓,一端是三個芽孔。
【生態習性】喜陽光,是抗凍性最強的棕櫚植物之一,布迪椰子的氣候適應范圍較廣,從亞熱帶至溫帶,并能耐嚴寒,可耐-22℃干冷兩周之久。適合海濱地區以及干旱地區種植。 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土質疏松的壤土中生長最好。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蓬勃發展,上海、浙江、四川等地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加拿利海棗、華盛頓棕的身影,部分北方城市也開始嘗試引種耐寒性強的棕櫚,人們將此稱為“南棕北引”現象。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及在引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呢?
不久前,記者采訪了幾位從事棕櫚科植物科研和推廣工作的專家,他們是:陳榕生:原廈門植物園主任,高級工程師,我國最早做棕櫚引種的科技工作者之一。退休后擔任多家生產棕櫚科植物苗圃的顧問。廈門植物園現保存有100多個屬、300多種棕櫚科植物。胡世晨:重慶博洋棕櫚研究所所長。(該所原為南棕北引華川總站,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南棕北引科研合作項目實驗基地。)經過多年的努力,胡世晨已在長江南北各地成功引種了10余屬約50種棕櫚科植物,若干耐寒品種已引種到了黃淮流域。林彥:上海棕櫚園林有限公司總經理。(該公司隸屬于棕櫚造景在國內十分出名的廣東棕櫚園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棕櫚園林有限公司于1999年組建,重點開發華東地區的棕櫚市場。主要在上海和浙江等地推廣耐寒棕櫚。短短5年間,上海棕櫚由當初年經營額幾十萬元迅速上升為數千萬元,并在上海市郊建了一個6 00多畝的棕櫚引種馴化基地。
背景資料
棕櫚科植物:常綠喬木或灌木,莖單生或叢生,直立或攀援,實心。常羽狀或掌狀分裂,大形,包括棕竹屬、蒲葵屬、棕櫚屬等。主要分布在熱帶美洲、熱帶亞洲和太平洋及附近島嶼,熱帶非洲也有少量分布。棕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7度之間,少數分布在北亞熱帶區和溫帶區,還有部分原產地分布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如智利棕。世界上3000多種棕櫚科植物中已實際應用的有500多種,這為棕櫚科植物逐步向溫帶地區移植在物種上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
高大且挺拔須根能抗風
在我國南方,棕櫚科植物用于園林綠化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園林綠化的興起,一些盆栽和耐寒種類也在北方地區逐漸應用,近年來的棕櫚科植物市場更顯火爆。
在廣東順德陳村,隨處可見從國外進口的高大的棕櫚科植物,有些品種一米的售價就達好幾千元,一些大樹的單株價甚至達到了數十萬元。但這些昂貴的棕櫚科植物并不愁銷路,一家臺資企業僅在上海的銷售額就有四五千萬元。廣東、福建的苗農也紛紛看好棕櫚科植物市場,幾年前就開始大面積種植加拿利海棗、布迪椰子等,現在浙江的不少苗圃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棕櫚科植物為什么這么受人們的喜愛呢?
形態美麗整齊 與人們常見的雙子葉植物相比,棕櫚科植物的樹體高大挺拔不分枝,盡管高低不同,樹形始終如一,不需要人工修剪。
有特殊的須根群 即便是體型再大的棕櫚科植物,它的根頂多只有手指粗,而不像常見的喬木有一個粗大的主根。這種須根結構保證了不會因為樹根過于粗壯而損害地下的光纜、水管等,也不會拱出地面,非常適于城市綠化。
管護容易 一般的園林綠化樹種,包括常綠樹在內,在秋冬或春季都會落一地的樹葉,清掃起來比較費力,而棕櫚科植物基本上是整條大葉片脫落,易于清掃。
抗風能力強 棕櫚科植物的纖維質樹干非常堅韌,再加上其龐大的須根群,抗風能力很強。海南每年都有12級臺風,棕櫚科植物很少有被吹折的。
風情裝飾性 棕櫚、陽光、海灘一向被人們認為是熱帶風情的象征,這也是人們喜愛棕櫚科植物的最主要原因。我國不少東南沿海城市不惜重金引種棕櫚科植物,就是為了營建椰風海域,吸引游客。
幾十年前,國際上就開始重視棕櫚科植物的引種問題,取得了不少技術突破,棕櫚科植物的種植、應用區域越來越廣。由于種植技術日益成熟,加之樹形獨特,棕櫚科植物已經成為新時代和高品質生活的象征。現代各國的高級住宅區多喜歡用它來造景,在國內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以棕櫚命名的高檔小區比比皆是。廣泛的用途、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了商家種植、推廣棕櫚科植物的熱情,甚至費盡周折從國外進口上百年的大樹。棕櫚科植物的紅火,可以說是文化和市場雙重驅動的結果。
市場潛力大遷移需漸進
盡管目前南棕北引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被訪的專家們還是非常看好南棕北引的前景。他們表示,以加拿利海棗為例,它在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沒推廣幾年,需求量就非常可觀,假如能在江淮地區完全推廣開,是很有市場潛力的。
專家認為,棕櫚科植物的引種是個漸進過程,需要長期的時間積累和逐步的推移,這與科研和引種實踐密切相關。引種需要綜合考慮溫度、濕度、土壤、季風等氣候因子,不能單看溫度就做出決定,恰當的指標應該是抗逆性。例如,耐寒棕櫚最怕濕冷,有些地區冬季溫度并不是很低,但濕度大,那么當地就不適合種棕櫚。目前我國的南棕北引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很多方面還不成熟,各地在引種時一定要經過試驗,切不可輕信某些商家的一面之詞。
做了幾十年研究工作的胡世晨說,棕櫚科植物有非常多的優點,但如果有關生產推廣企業不自律,而是盲目北移和炒作的話,很可能會毀了這個行業。他對南棕北引提出了科學的建議:
在長江流域引種棕櫚科植物最好從小苗開始,逐步北移。因為由種子或小苗長成的植物適應當地氣候的能力比直接從外地引進強很多,引種更容易成功。目前棕櫚科植物的種子良莠不齊,而且發芽困難,很難育出純正優質的種苗,棕櫚科植物用種子繁殖的條件還不成熟。胡世晨還提醒苗木種植者,長江流域或黃淮地區在選擇棕櫚科植物時,應就近取材,比如上海的綠化施工單位在選擇棕櫚時,能在浙江買的就不要去福建,因為地理位置越接近,苗木越容易成活。
專家們還指出,當前大部分苗圃急功近利,在品種選擇上缺乏前瞻性,都盯著加拿利海棗、布迪椰子等少數幾個生長周期相對較短的品種上,而對于董棕、散尾葵等樹形壯觀、耐寒力也不錯的品種關注不夠。目前,在長江流域已引種成功的棕櫚科植物有二三十種,從長遠看,像董棕一類尚未很好開發的品種是很有前途的。
林彥說,將原產熱帶、亞熱帶的棕櫚科植物引種到江淮甚至緯度更靠北的地區,是為了豐富當地的物種,增加景觀的種類。在造景中,棕櫚科植物起到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是一種點綴,而不宜集中大量栽植,那種在長江流域的公路旁大栽棕櫚科植物是不可取的。
最后專家們指出,我國的棕櫚的科研水平、苗木儲備、行業規范沒跟上迅速崛起的市場需求,在初期難免有一個混沌階段,由亂到治,還需要一段時間。
北限在哪里 專家來作答
棕櫚科植物雖然有千般好處,各地引種的心情也讓人可以理解。但目前南棕北引的栽后死亡率太高,讓人對南棕北引的可行性產生置疑。山東壽光引進過一批加拿利海棗,結果是全軍覆沒;同省青州引種的布迪椰子最后也凍死了。一個個失敗的例子讓人們開始思考:棕櫚科植物北移的界限在哪?
陳榕生告訴記者,廈門植物園、華南植物園、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單位的專家十幾年前就做了南棕北引的研究,并把鐵扇棕引種到了北京和天津。但根據試驗結果,他們認為一般的棕櫚科植物很難越過長江。陳榕生說,加拿利海棗能耐零下20多攝氏度低溫、可在北京露天種植的報道根本是無稽之談,在南京做試驗時就凍得一塌糊涂。
據林彥介紹,目前華東地區用量最大的幾個棕櫚品種以抗寒力依次下推,分別是:布迪椰子、加拿利海棗、中東海棗(銀海棗)、華盛頓棕。加拿利海棗在上海只能開花,不能結果。另外,還有一種沙巴櫚,抗寒性僅次于布迪椰子。林彥說,從廣東和上海種植棕櫚積累的資料看,目前耐寒棕櫚能正常越冬的地區包括:上海、浙江全境、蘇南,華中的南昌、長沙、武漢,西南的重慶、昆明、貴陽等地。在鄭州,只有在特殊的小氣候下才能存活,天津目前能越冬的只有布迪椰子。做了十幾年南棕北引工作的胡世晨引種棕櫚的北界也到了黃淮流域和京津地區,他的結論和其他專家是一致的。
專家們認為,南棕北引的死亡率高除了地域性的原因,還有人為因素。以前是科技工作者在做南棕北引,關注的焦點是品種和技術;可現在是商家在做,只關心市場回報和利潤。應該說目前有關耐寒棕櫚的研究和馴化還在探索之中,推廣時機并不成熟,但很多企業不顧這個現實,盲目生產和推廣。利益的驅使很多人不按科學規律辦事,直接造成了棕櫚死亡率高、景觀效果差等惡果。
我國目前推廣應用的耐寒棕櫚品種絕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正確的做法是先做幾年的引種試驗,再判斷能不能在某一地區推廣。在應用中,也是要在所栽地馴化一段時間,然后才用在工程上,但現在很少有人這么做。有些商家看重眼前利益,想快撈一把,還有一些從國外進口棕櫚科大樹的商人資金壓力很大,希望快進快出。而一些綠化工程公司和房地產建設單位對棕櫚科植物并不了解,為了贏利,他們對棕櫚不加選擇地拿來就用,成活率低是必然結果。
另外,不同地區的棕櫚質量差別很大。比如以前中東海棗多從臺灣引進,現在臺灣能挖的都挖了,就改從泰國、馬來西亞進。因為泰國、馬來西亞溫度高、濕度大,中東海棗長的很快,在國內種下后,馬上失水收縮,要等4、5年才能恢復過來。這些不死不活的苗木,使景觀效果大打折扣。
養護是關鍵病蟲要注意
保證棕櫚科植物的成活和健康生長,養護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棕櫚在華南以外的地區推廣的時間不長
三角椰子
【學名】Neodypsis decaryi Jumelle
【科屬】棕櫚科獲棕屬
1 I) x$ H6 X9 n9 d: r1 A【產地分布】原產地馬達加斯加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由于葉在莖上排成三列,葉柄基部膨大,中肋突出,殘留的葉柄使莖呈三棱柱而得名。株高10-15米,莖干單生,圓柱形,時鞘包裹部分的橫切面呈三角形。羽狀復葉,長約2.5米,小葉細線形,灰綠色,葉柄棕褐色。花期3~5月;果期7~10月。
【生態習性】陽性,喜高溫、光照,耐寒、耐旱、也較耐陰。生育適溫18~28℃,可耐-5℃左右低溫。抗污染性中,水分需求中,肥料需求中。株形奇特,適應性廣,既耐寒又耐旱,壽命長達數十年
【景觀用途】既可作盆栽用于裝飾賓館的廳堂和大型商場,也可孤植于草坪或庭院之中,觀賞效果極佳
短穗魚尾葵
【別名】小魚尾葵、叢生魚尾葵、酒椰子
【學名】 Caryota mitis Loureiro
【科屬】棕櫚科魚尾葵屬
【產地分布】原產印度、馬來西亞等地,中國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南部均有分布。
【形態特征】常綠叢生小喬木,可達15米,普通高3~6m。有匍匐根莖,干竹節狀,在環狀葉痕上常有休眠芽,近地面有棕褐色肉質氣根。葉長1~3m,二回羽狀全裂,葉片偏斜或不規則扇狀,大小形狀如魚尾葵,葉鞘較短,長50~70cm,下部厚被棉毛狀鱗秕。肉穗花序有分枝,稠密而短,長約60cm,總梗彎曲下垂,小穗長僅30~40cm,佛焰苞可達11枚。漿果球形,熟時藍黑色。花期7月。
【生態習性】陽性,喜溫暖通風、陽光充足的環境,也較耐陰。在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及肥沃、濕潤的酸性土生長良好。抗寒力較散尾葵強,生長適宜溫度為18-30℃,越冬溫度為3℃。
【景觀用途】庭園優美觀賞樹種,叢植、行植或墻邊種植均可表現豐姿。也是室內綠化裝飾的主要觀葉樹種之一,常以中小盆種植,擺放于大堂、門廳、會議室等場所
短穗魚尾葵的樹皮
短穗魚尾葵的葉子基部成鞘狀,將樹干緊緊圍繞;
當這些葉鞘裂開時,露出網狀的深色纖維,像魚網一樣包住樹干;當老葉脫落后,遺留下來的葉痂,成環狀將樹干圍繞莖內含淀粉,可食。
花序汁液含糖分,可制糖和制酒。
短穗魚尾葵的花
花單性,雌雄同株,于春季開花。
花頗大,呈綠色或紫紅色,于落葉的葉腋位置生出。
花序初時被巨大的環形鞘所包裹,成熟時則向外延伸,露出向下低垂的花序枝條短穗魚尾葵的果
果紫紅色,呈球形,直徑約1.5厘米
夏季成熟,內藏一至二粒種子
【短穗魚尾葵的栽培管理】可用播種和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將種子播于透水通氣的砂質壤土為基質的淺盆上,覆蓋5厘米左右基質,置于遮陰度30% 左右及溫度25℃左右的環境中,保持土壤濕潤衣較高的空氣濕度。一般2-3個月可以出苗,第二年春季可分盆種植。 多年生的植株分蘗較多,當植株生長茂密時可分切種植,但分切的植株往往生長較慢,并且不宜產生多數的蘗芽,所以一般少用此法繁殖。
短穗魚尾葵生長勢較強,根系發達,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盆栽可用園土和腐葉土等量混合作為基質。一般每1-2年換盆一次,換盆時去掉部分舊土,剪去部分老根,用新培土重新種植,并且填加少量腐熟有機肥。3-10月為其主要生長期,一般每月施液肥或復合肥1-2次,以促進植株旺盛生長;民時保持盆土濕潤,干燥氣候條件下還要向時面噴水,以保證葉面濃綠且有光澤。短穗魚尾葵的根為肉質,其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其它季節澆水時要掌握間干間濕原則,切忌盆土積水,以免引起爛根或影響植株生長或影響植株生長。它為喜陽植物,生長期要給予充足的陽光,但它對光線適應能力較強,適于室內較明亮明亮光線處栽培觀賞。短穗魚尾葵在高溫高濕及通風不良條件下極易感染霜霉病,使葉片變成黑褐色而影響觀賞價值,所以須在發病前噴灑800-1000倍液托津等殺菌劑預防;另外,在高溫干燥氣候下也易發生介殼蟲,應噴800倍氧化樂果等防治。
魚尾葵
【別名】孔雀椰子、假桄榔、面木
【學名】Caryota ochlandra Hance
【科屬】棕櫚科魚尾葵屬
【產地分布】原產熱帶、亞熱帶及大洋州。我國海南五指山有野生分布,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均有栽培。
【形態特征】多年生常綠喬木,可高達20米,一般高10-15米。莖干綠色直立不分枝,被白色的氈狀絨毛,具環狀葉痕。葉二回羽狀全裂,長2~3米,寬1.15~1.65,羽片互生,每側羽片14~20片,中部較長,下垂;裂片厚革質,葉緣有不規則的鋸齒,側面菱形酷似魚尾,端延長成長尾尖,近對生;葉軸及羽片軸上均被棕褐色及鱗秕;葉柄長僅1.5~3㎝;葉鞘巨大,常圓筒形,抱莖,長約1m余。圓錐肉穗花序長約1.5~3米,下垂。雌雄同株,雄花花蕾卵狀長圓形,雌花花蕾三角狀卵形。佛焰苞與花序無糠秕狀的鱗秕。果實球形,徑約1.8~2㎝,成熟時紅色,種子1~2顆。 花期春季,果熟夏季。
【生態習性】中性,喜溫暖濕潤及光照充足的環境,耐蔭性強,忌諱強光直射和暴曬。葉面喜濕,在干旱的環境中葉面粗糙,并失去光澤,生長期每2天澆水一次,夏季應每天澆水,并向葉面噴水。不耐寒,生長適溫為15℃至30℃,越冬溫度不低于8℃。喜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偏酸性土壤,不耐鹽堿,也不耐強酸,不耐干旱瘠薄,也不耐水澇。生于石灰巖山地及低海拔林中。果實落地后,種子自播繁衍能力很強,在溝谷雨林中常成為穩定的下層喬木。
【景觀用途】魚尾葵是我國最早栽培做觀賞的棕櫚植物之一。適于栽培于園林,庭院中觀賞,也可盆栽作室內裝飾用。是優良的室內大型盆栽樹種,適合于布置客廳,會場,餐廳等處。羽葉可剪作切花配葉。莖髓含淀粉。根藥用,強筋骨。莖內含大量淀粉,可作桄榔粉的代用品,邊材堅硬,可作家具貼面,手杖或筷子等工藝品。
栽培管理】一般在室內陰暗環境擺放短時間對植株觀賞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明亮的散射光有利于生長。要避強光直射,否則葉色會變淡或發黃。魚尾葵的根系較淺,不耐旱,春夏生長期間應充分供給水分,保持盆土濕潤。空氣特別干燥時還要進行葉面及周圍噴水,以提高環境的空氣濕度,有利于植株生長并保持葉面濃綠,富有光澤。秋末及冬季適當減少澆水量,保持盆土濕潤不干即可,以增強植株抗寒越冬能力。生長季節 3月至10月,每2周施一次液肥或氮、磷、鉀復合肥,以促進莖葉生長及葉色濃綠。
魚尾葵常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播種種子要隨采隨播,56~120天發芽,生根后即移至沙質土壤中,保持23~32℃,并遮蔭防曬。北方多行盆栽,越冬溫度不得低于10℃。
油棕!
【別名】油椰子
【學名】Elaeis guineensis Jacq.
【科屬】棕櫚科油棕屬
【產地分布】原產熱帶非洲,世界熱帶廣為栽培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干單立,高4~10米,也可達20米莖粗30~50厘米,葉基不脫落,為老葉殘存的葉柄所包覆,葉大而數多,開展于干頂成圓闊的樹冠。羽狀復葉,全裂,小葉線狀披針形,長3-4米,葉柄側緣多半有刺。復合佛焰花序生于葉腋,花單性,雌雄同序,但其中之一常退化,出現雌雄同株異序和混合花序,雄肉穗花序由多數指狀花序組成,雌花序球狀。聚合果卵形或倒卵形,橙紅、紫紅或褐紫色,有光澤。種子含50~60%的油脂。
【生態習性】陽性,為嗜鉀喜光樹種,要求氣溫高、雨量充足和光照充足的環境。
【景觀用途】果肉是棕櫚油的來源,果仁是棕仁油和棕仁粉的來源。有“世界油王”之美名,為高產木本油料植物。株形優美,樹冠巨大、濃密,為棕櫚植物不可多得的林蔭樹,在園林中可成片栽植或列植作行道樹,也可植于綠地
油棕果實富含油脂,可煉制優良的食用油,為油脂工業上的重要原料,一般油可分為四層,第一層為油的精華,在馬來西亞,麥當勞等快餐店,都會買這一層的油作為油炸用油,只要將殘渣撈凈,油不易變黑,可重復使用,第二層即作為一般食用油,第三層作為化妝品用油,第四層作為工業原料,可說是充分的利用。除果實可制油外,尚可制橡膠,也可作為觀賞用樹或行道樹,用途廣泛。種植后,不需繁復的管理,4-6年后即可結果采收,結果齡長達30年以上,每年可結果5-25公斤,可說是成本低價值高的經濟作物。
綠字部份表示能在江西全境除九江市個別縣區推廣的樹種
紅字部份代表能在贛州市及其下屬的部份縣區推廣的樹種
歡迎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