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先生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對孩子的音樂培養,在女兒出生以后,他曾表示,希望女兒從兩歲時開始學琴,前不久他在接受一次采訪時,非常驕傲地表示自己的女兒十分有音樂天賦。他說,女兒貝貝(劉蓓蓓)雖然還小,但是對聲音十分敏感,聽到音樂時會手舞足蹈。在被問到以后女兒以后要學習鋼琴還是琵琶時,劉詩昆先生毫不猶豫地說:“都學”。從采訪中我們能看出劉詩昆喜悅的心情,也從他的表達中感受到貝貝遺傳了爸爸的音樂基因。剛剛兩歲的貝貝已經對音樂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想必今后也會是一位“彈琴上癮”的小琴童。相信這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如果自己暫時并沒有發現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那么自己的孩子還要不要學琴呢?
如果家長們對于這個問題仍然有猶豫,也不用著急回答,讓我們先看看劉詩昆先生是怎么說的。劉詩昆先生認為,孩子能不能彈好琴,跟孩子對音樂有沒有興趣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在開始學琴時,孩子可能會表現出面對新事物的好奇和新鮮感,但這種新鮮感可能會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消失,孩子可能就因此失去了興趣。
但是換個思路想一想,孩子此時或許并不是對音樂不感興趣了,而是因為每天的練琴是在與孩子愛玩兒的天性做對抗,是讓孩子克服自己的本能的過程,因此,比起練琴,顯然玩樂更加吸引孩子。這也就是很多孩子在學習過一段時間以后就不想繼續學琴的原因。而這并不代表著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消失了,孩子對練琴的抵觸其實也只會持續一段時間,過了這一段時間,孩子養成了習慣以后,內心對音樂的興趣會重新被激發出來,或者說,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真正對音樂產生興趣;說完了興趣,相信也有家長想問,自己的孩子并沒有像貝貝那樣的音樂天賦,如果這樣,還可以學琴嗎?學琴的孩子很多,真正能成為頂尖音樂家的孩子鳳毛麟角。但學琴真正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學會了多少首名曲,學會了高難度的技術。而是在學琴過程里,孩子身上逐漸形成的美好的品質。學琴讓孩子學會的堅持、培養的審美、孩子體會到的豐富的情感,以及在眾多演出、比賽中培養出的自信,還有優雅的氣質……這些才是孩子學琴的最大收獲,并且這些收獲往往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而擁有這些品質,遠比成為一個音樂家更重要。因此,家長們其實并不需要糾結孩子是否有天賦,孩子只要去學琴,就會終生受益;劉詩昆先生曾經分享過自己的學琴經歷:從3歲開始學鋼琴,一直到12歲時,都始終無法愛上彈琴。后來在劉詩昆先生在12歲的時候考入了音樂附中,“有自我強制意識”。劉詩昆先生坦言:“教育對于少年兒童而言,尤其是幼兒,不能排除一定、必要的強制性?!?/strong>練琴其實跟寫作業是一樣的,孩子不想寫作業、不愿意寫作業,就不讓他寫了嗎?顯然不是的。練琴同理,不能因為孩子不想練、不想學,就讓孩子由此放棄練琴了。劉詩昆先生還說過,“練琴哭著練跟笑著練出來的效果沒多大分別。”其實所謂的強制性,就是在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讓孩子以后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能像是練琴和寫作業一樣,安排好時間,提高效率;剛剛說到了學琴需要一定的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只靠著老師和學生自己是做不到的,在孩子學琴的過程里,家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們要明白的是,學琴并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或者孩子和老師兩個人的事,而是需要家長、孩子和老師的三方配合。學琴這件事情考驗的是琴童,也是家長。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也在影響著孩子。家長的陪伴和堅持是對學琴中的孩子最好的動力和鼓勵。當孩子學琴遇到瓶頸期的時候,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繼續學,這個過程可能會痛苦,離不開家長的嚴厲和孩子的淚水。但也請遇到這種情況的家長們放心,孩子們長大以后一定能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在看過了劉詩昆先生的觀點以后,相信各位家長們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琴?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無關興趣與天賦,讓孩子學琴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讓孩子擁有更加美好豐富的生活,同時,也是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如果您也認同劉詩昆先生的觀點,就請點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并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吧!您會不會讓您家孩子學琴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說說您的理由吧!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