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探討一個深刻的問題,孩子學音樂,到底要不要逼迫他學習?如果孩子對學音樂產生抵觸心里,不愛練琴,甚至讓你非常生氣,那么你是選擇放棄還是繼續堅持讓他學下去?
因為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不懂事,讓他練琴,先不管什么他的感受,“棍棒下面出才子”。但是有一些非常注意孩子心理發展的家長則認為,再值得的學習也不如孩子開心快樂的童年更重要。
而我們平臺一直以來推送的文章都是在提到是比較支持前者的。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思想意識是不健全的,所以他理解不到這個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對于他的日后有多大的益處。
之前看湖南臺的一個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嘉賓戚薇和劉憲華展開了一場琴童與琴童間的“學術交流會”。
戚薇問大華,小時候你父母逼你練琴嗎?
大華輕描淡寫的回答了兩個字:逼了
在節目中憨憨的劉憲華,是個才華橫溢且全面的音樂才子。6歲開始學古典小提琴,7歲學鋼琴,11歲學芭蕾舞,15歲學電子小提琴。從小在加拿大成長的他,曾獲得了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小提琴最高獎章表彰,小提琴和鋼琴都曾獲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冠軍。17歲時,劉憲華就收到了來自多倫多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和小提琴演奏專業的錄取通知書,然而他放棄了這個羨煞旁人的機會。在2010年的夏季,他順利考入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獲得全額獎學金。
大華曾在采訪中提到:“媽媽要求非常嚴格,每天逼我練鋼琴和小提琴,必須保證5個小時甚至更多,那時真的很不開心。但是現在想起來很感謝我媽媽,如果沒有她我就不會有今天!”
黃多多是很多家長夢寐以求的女兒典范:她教養得體,認真學習才藝,課余生活豐富多彩。而她的學琴之路,卻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也曾經歷著糾結與煎熬,黃磊就曾在節目中針對多多在學琴時出現了缺乏興趣的情況表示頭痛。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興趣從何而來?興趣往往是被逼出來的!多多的變化就可以印證這一觀點。
從開始的沒有興趣、排斥練琴
像一個小機器人一樣
坐在鋼琴前練習基本功
慢慢變成享受音樂
愉悅自己
但是作為父母,想必每個琴童家長都會有過因為孩子練琴不認真,而嚴厲批評孩子,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但往往正是因為這一因果關系,造成了以下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練琴不認真——家長批評——孩子厭煩——家長逼迫——孩子反抗——學不好
最終孩子不但會失去興趣對音樂的興趣,還會因此破壞了親子關系。但是,當你適當放棄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換一種形式“逼”孩子學音樂,可能孩子的學習狀態和你的心態都會發生一些改變。
那么,每次都說要“逼”,但是怎么“逼”其實也是一門藝術。今天給大家講述幾個發生在我身邊的幾個真實故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歡迎家長們閱讀,老師們轉發。
給孩子自主分配時間的權利
牛牛是個非常活潑,很有主見的小男孩,今年是他學鋼琴的第二年。隨著程度的加深,老師要求牛牛的練琴時間從最初每天的半個小時增加到了一個小時。
所以,牛牛媽媽給牛牛規定,每天吃完晚飯后就是牛牛的練琴時間,并且一定要練滿一個小時。
可每天牛牛練了半個小時之后,就開始心不在焉,找各種借口想減少練琴時間,但媽媽始終嚴格要求,不到一個小時,堅決不讓牛牛休息。
有一次,媽媽發現牛牛為了逃避練琴謊稱拉肚子,本應該練琴的時間卻在廁所待了二十多分鐘,這徹底激怒了牛牛媽媽,因此狠狠地教訓了牛牛。
牛牛平時雖然有些調皮,但也不至于到撒謊的地步,難道練琴就那么讓他痛苦嗎?
事后,牛牛媽媽冷靜下來想了想,牛牛本來生性好動,需要在鋼琴前坐一個小時的確很為難他。
所以,媽媽決定換一種方式安排牛牛的練琴時間:一個小時的練琴時間可以分兩次練習,具體什么時候練由牛牛自己決定,但是在晚上9點之前必須練完這一個小時。
自從改變了對牛牛練琴時間的要求后,牛牛反而變得自覺了,每天都能按時練完一個小時,而且效率也更加高了很多。
刻板的學習規定會讓孩子失去積極性,而適合孩子的學習計劃才能真正達到最終想要的效果。
音樂的興趣可以這樣“逼”出來
因為練習的枯燥使孩子失去學琴的興趣,是大多數孩子都面臨的一個問題。8歲的小茹前段時間也正處于這樣的困境,這讓小茹媽媽十分焦慮。
小茹曾經是一個非常喜歡音樂的孩子,但現在一聽到媽媽給她播放她正在練習的小提琴曲,就會捂著耳朵。可是媽媽知道,多聽這樣曲子對小茹的演奏會有幫助,所以每次放這些音樂時,總會把聲音開得很大,逼小茹去聽。
小茹媽媽把她的困惑告訴了老師,老師是這樣回答的:練琴本來就是一個枯燥的過程,造成短暫地失去興趣很正常,但這并不代表她對音樂失去了興趣,現在小茹對音樂的認知可能已經局限在了平時反復練習的曲目上了,如果帶她多去聽聽其他有趣的音樂,或許會豐富她的音樂世界,讓她重拾興趣。
于是,小茹媽媽在周末帶小茹去看了一場兒童音樂劇。音樂劇結束之后,小茹十分開心地跟媽媽討論起音樂劇中的各種情景:“音樂太神奇了!它可以模仿小鳥、大象、小兔子、大灰狼……我都不用眼睛看,光聽這些音樂我就知道是什么小動物登場了!不知道小提琴能不能演奏出這些小動物來,我要回家試試看!”這場兒童音樂劇,使小茹重拾了對音樂的興趣。
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放棄逼迫孩子聽音樂的方式,換以引導的方式才能讓他們愛上音樂。
有時候身教比言傳更有用
有一種孩子天生調皮搗蛋,而且父母很難管住,這種孩子想要安安分分學好音樂實在不容易,小凱就是一個這樣另父母頭疼的孩子。
在小凱學了半年琴后,讓小凱每天能在鋼琴前好好彈上十五分鐘都很困難,而且越逼他,他就越對著干。可小凱父母又不想因此就這么放棄,所以有一天,小凱的媽媽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如果一直逼著小凱練琴肯定走不通,那就只能讓小凱學會自覺練琴。所以小凱媽媽也報了一個鋼琴班,想要學習幾首好聽的曲子,從而樹立榜樣,激勵小凱的學習積極性。
從那以后,小凱媽媽每天都會練幾十分鐘琴。一開始,小凱天天諷刺媽媽說:你怎么天天在家制造噪音,我都比你彈得好多了!
但過了一個月后,媽媽已經能把一首《天空之城》完整演奏下來,這讓小凱有些蠢蠢欲動,也想要試試了,但因為那股倔勁,還裝作一點都不羨慕。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媽媽又彈會了一首《卡農》,這讓在一旁的小凱徹底經受不住誘惑了,說他也要練琴,要彈會比媽媽彈的還好聽的曲子!
放棄古板的教育方式,換種方式“逼”孩子練琴可能收效更大。
上面這些故事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并覺得很值得琴童家長借鑒的故事,拿出來推薦給大家看看,也有人建議我們整理一些專給琴童家長的課程,我們覺得這個建議很好,近期正在著手籌備這個事,相信會在不就的以后會拿一些專為琴童家長開設的教育課程,屆時歡迎朋友們關注。
最后,感謝您耐心的閱讀,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益,歡迎點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同時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您是如何解決孩子偶爾不喜歡學琴的一些有效的、合理的小辦法,歡迎大家都來探討交流,一起學習進步。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