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音樂教育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家長們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一門樂器,無論是走專業也好,還是培養興趣愛好也好,學習樂器仿佛已經成為了一個“潮流”。很多家長在閑聊的時候也會互相詢問,“你家孩子上了什么興趣班?過了幾級?”
但是面對現如今的音樂教育,我國著名的鋼琴教育家但昭義卻表示出了一些焦慮。他認為,孩子們花費了金錢、時間、精力,但是,沒有獲得相應的教育。
現在的音樂教育,離不開“考級”二字,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就是先把證書拿下來。過于追求證書,反而忽略了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但昭義老師認為,如果只是為了拿到那一紙證書,音樂反而沒有在他們的身上發揮作用。這位教育出李云迪、陳薩、張昊辰等頂級鋼琴家的音樂教育家,一直以讓孩子們能夠快樂地學習音樂作為自己的目標。他在一次采訪當中說,學習音樂,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聽覺和想象力,用他的話說,就是“先學站,再學走”。在但昭義老師的教學中,充滿了童趣。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自己是如何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的。比如說當彈鋼琴的時候,想象自己的手像是一個成熟的蘋果落地;兩個人在琴鍵上用手指打招呼,但昭義老師稱這個游戲是“早晨的問候”;以及想象鋼琴的聲音是飛機起飛時的聲音,隨著鋼琴的聲音漸漸消散,就好像飛機也飛入了云層當中。這些形象的講解,既能夠幫助孩子豐富想象力,也能讓孩子對于鋼琴的聲音、音色有了解,但昭義老師認為,鋼琴教育就應該是這樣,在一點一滴地學習當中,培養出孩子們對于音樂的興趣,讓音樂成為自己人生當中不可缺少的那一部分。他說,學習鋼琴或者任何樂器的目標,是學習音樂,樂器其實是學習音樂的一種媒介。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要學會的其實不僅僅是所謂的考級曲目,而是更加需要去感受音樂,去聽懂音樂,進而再去享受音樂。但昭義老師認為,音樂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能夠觸及人的心靈。這也正是音樂的奇妙之處,僅僅通過音符的演繹,就能夠讓人們看見不同的畫面,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而真正的音樂學習就應該是學習這東西,而并非是幾首樂曲而已。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為之花費精力去付出的,其實就應該是音樂背后的東西,比如說在學習音樂時,還提高了審美,提高了抗壓能力,提高了自信心等等。學習音樂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享受,在學習過程中,去提高自己的審美、開闊自己的眼界,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自信大方、閃閃發光的人。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如果您也同意今天文章中的觀點,就請為但昭義老師點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您也可以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吧!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發表您的見解。圖片來源: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