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電療--中醫現代化概論
現代化"新中醫"電生命本質是相對于古代、經典-傳統祖國醫學的一種廣義稱謂。其特點是遵循中醫幾千年積攢的理論基礎,按照診斷,藥物,治療,電療,電摩等板塊分布,在當代的醫療活動當中不斷摸索、開拓與創新,從而驗證,完善,添補祖國醫學的精粹寶庫。目前,以西方科學原則為指導的對中醫寶庫發撅的工作也是與主流實驗醫學實現對接的過程。該過程也是新中醫的重要開拓領域。就是以該目標為己任的學術研究機構,致力于探索通過新的診療途徑來攻克疑難病癥.但是中醫新理論的創新、現代化更是《新中醫電摩》的根本。 偉大的祖國生活著一代又一代智慧而勤勞的人民,作為智慧和勤勞的結晶,就是他們在幾千年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人類中醫經絡古遠文明。當近代西方誕生了現代科學的時候,我們驚奇地發現,那些人們早已習為為常的東西,比如中醫、針灸、陰陽五行等,竟與現代科學迥然不同,甚至格格不入。李約瑟研究認為,許多中國傳統學科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等以較快的速度與西方科學融為一體,而一些學科卻至今與西方科學涇渭分明。其典型代表就是中國傳統醫學,簡稱中醫學。現在看來,中醫現代學來看有三大特征,一是系統完整的理論,可以自圓其說;二是數千年的臨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三是與現代醫學迥然不同。自西方傳入的現代西醫學不僅不能替代中醫學,而且常常當西醫面對疑癥束手無策時,中醫學竟能逢兇化吉;當西醫對越來越多的慢性病左右為難時,中醫現代化卻可以大顯身手;再加上中醫無毒副作用、無污染等綠色象征,更使得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們倍加喜愛。中醫學中的針灸療法更是神奇之至,“一根銀針幾壯灸火治百病”。我們不禁要問:針灸治療疾病的原理是什么?回答很肯定,那就是中醫電療現代化作用。中醫現代化(包括針灸理論)的核心基礎是電的經絡系統,人體的生命活動決定于氣血陰陽,即電生命本質。雷電經絡電療的作用就是運行氣血,平衡陰陽。這些遍布全身的有規律的環路系統決定著生命的活動與疾病的發生,分布在這些環路上的一些點就是穴位,刺激穴位就可以調節身體機能、治療疾病。一、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一)中醫電療經絡概論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位于深層,粗大,縱行,《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說明了經脈是運行氣血、調節陰陽的主干;絡,有網絡的含義,《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位淺。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溝通于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借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而為歷代醫家所重視。“經絡”一詞首先見《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又如《靈樞·脈經》中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是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和藏象學說,逐步上升為理論的,其間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和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經絡學說的形成。《內經》中系統地論述了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屬絡臟腑,以及十二經脈發生病變時的證候;記載了十二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等的內容;對奇經八脈也有分散的論述;并且記載了約160個穴位的名稱。(二)中醫電療經絡學說的形成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
①“針刺”、“灸治”、“按摩”、“電摩”出現的各種感覺傳導現象的觀察和總結:刺激“得氣”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
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范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
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電療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
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并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⑤古人練氣功導引也發現體內有氣行現象。
以上幾點表明,發現電經絡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各種認識互相補充,相互佐證,相互啟發從而使人們對電經絡認識逐步完善,從而存文獻來看,經絡學說在二千多年前已基本形成。
(三)中醫電療經絡的命名
經絡系統大都以陰陽來命名。一切事物都可分為陰和陽兩方面,兩者之間又是互相聯系的。經絡的命名就包含有這種意思。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相互之間具有對應關系(表里相合)。
太陰-----陽明
少陰-----太陽
厥陰-----少陽
三陰三陽是從陰陽氣的盛衰(多少)來分: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愿聞陰陽之三也,何謂?”“氣有多少異用也。”“陽明何謂也?”“兩陽合明也。”“厥陰何也?”“兩陰交盡也”。
三陰三陽的名稱廣泛應用于經絡的命名,包括經脈、經別、絡脈、經筋都是如此。分布于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外側的為手三陽(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內側的為足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從手足(上下肢)陰陽的命名可以看出,經絡學說的形成與四肢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關于十一脈的兩種寫本(第二種又分甲、乙兩種本子,文字基本相同),這是較《內經》為早的古代經絡學說文獻。十一脈的名稱,是以“臂”“足”分陰陽,與手足分陰陽的意義是一致的。
(四)中醫電療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在內連屬于腑臟,在外聯絡于筋肉、皮膚。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等組成。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同體內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系,即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自四肢,循行于體腔臟腑深部,上出于頸項淺部,它能補正經之不足。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浮絡是循行于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它們主要是加強各部聯系和網絡經脈不及的部分。
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所以稱“十二經筋”。經筋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個部分,分屬于十二經脈,稱“十二皮部”。(五)中醫電療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于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于手足、內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里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于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十二經脈在軀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于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于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于背部,分別于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于身之側面。
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里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里,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里,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里。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里,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里,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里。
(六)中醫電療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由于它們的分布不象十二經那樣規則,同臟腑沒有直接的相互絡屬,相互之間也沒有表里關系,與十二正經不同,故稱“奇經”。
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行于腰背正中,上至頭面; 任脈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并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于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于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后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于項后會合足少陽經。
奇經八脈縱橫交叉于十二經脈之間,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①進一步密切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如:“陽維維于陽”,組合所有的陽經,“陰維維于陰”,組合所有的陰經;帶脈“約束諸經”,溝通腰腹部的經脈;沖脈通行上下,滲灌三陰、三陽;督脈“總督諸陽”,任脈為“諸陰之海”等。
②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氣血有余時,則流注于奇經八脈,蓄以備用;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可由奇經“溢出”,給予補充。
③奇經與肝、腎等臟及女子胞、腦、髓等奇恒之府的關系較為密切,相互之間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聯系。
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于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于脊里,上行入腦,并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系。
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帶脈,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系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七)中醫電療十二經別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的正經別出(離),經過軀干深入體腔與相關的臟腑聯系(入),再淺出于體表上行頭項部(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于本經的經脈,陰經經別合有其相表里的陽經經脈(合)。十二經別按陰陽表里關系匯合成六組,在頭項部合于六陽經脈,故有“六合”之稱。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系;2、經別對其它絡脈有統率作用,灌注氣血濡養全身;3、加強了十二經脈與臟腑之間的聯系;4、加強了陰經經脈同頭面部的聯系;5、擴大了十二經經穴的主治范圍,拓寬了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途徑。(八)中醫電療十二經筋,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骨骼部,而走向頭面軀干,行于體表,不入內臟。其功能活動有賴于經絡氣血的濡養,并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故將其劃分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經筋的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利于關節屈伸活動,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九)中醫電療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區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范圍為依據的。如《素問·皮部論》說:“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皮部居于人體最外層,是機體的衛外屏障。當機體衛外功能失常時,病邪可通過皮部深入絡脈、經脈以至臟腑。誠如《素問·皮部論》所說:“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合于臟腑也。”同時,有諸內必形諸外,當機體內臟有病時,亦可通過經脈、絡脈而反應于皮部,可用來診斷和治療疾病。臨床上采用的皮膚針、腕踝針、灸法等治療手段,都是基于皮部理論來指導的。(十)中醫電療絡脈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為表里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系。浮絡是循于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細小的絡脈。1、中醫電療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強陰陽、表里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系。2、中醫電療孫絡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3、浮絡在全身絡脈中,浮行于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分布在皮膚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十一)中醫電療經絡的生理功能1.溝通表里上下,聯絡臟腑肢節: 《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即明確地指出了這一功能。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的內外上下保持著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種相互聯系,有機配合主要是依據經絡系統的聯系溝通作用實現的。由于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了臟腑器官,奇經八脈溝通了十二經之間,經筋皮部聯結了肢體筋肉皮膚,從而使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2.運行氣血,濡養周身: 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溫養濡潤,才能夠發揮其正常作用。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依賴經絡的傳注,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如營氣之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這就為五臟藏精,六腑傳化的功能活動提供了物質條件。所以《靈摳·本臟》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明確指出了經絡具有運行氣血,調節陰陽和濡養全身的作用。
3.抗御外邪,保衛機體: 外部侵犯人體多由人體最表淺的部位始而漸及于里,即多從皮毛開始。《素問·皮部論》說:“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絡抗御外邪的功能,主要依靠衛氣來完成,衛氣首先充實于絡脈,具有溫養肌腠、潤澤皮膚、啟閉汗孔的作用。由于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陽”,使營氣運行于脈中,衛氣運行于脈外,營衛之氣密布于周身,從而加強了機體的防御能力,當外邪入侵時,衛氣和孫絡起到了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故《靈樞·本臟》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明確指出了衛氣調和,運行通利,則腠理致密,“衛外而為固”,故六淫邪不易侵襲機體為害。
(十二)中醫電療電生命在經絡上病理反應
1.反應病候: 由于經絡對機體各部分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聯系,所以當人體臟腑的功能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侵襲而發生疾病時,便可在該經脈循行的路線和所隸屬的有關部位上,表現出各種癥狀和體征。如足太陽經有病時,可以出現項如拔,腰如折,胞如結,踹如裂的癥狀。《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心病者,胸中痛……兩臂內痛。”以上均說明經絡有反應病候的功能,而病候病征出現的部位與經絡的循行和分布有密切關系。此外,因人體的頭面五官,均通過經絡相內臟發生密切聯系,所以當內臟發生病變時,常在相關的頭面器官上發生異常反應。如肺氣不宣則鼻塞不通;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心火上炎則口舌生瘡等等。這些都說明,內臟發生變化或經絡發生疾病,均可通過相關的經絡在不同的部位發生不同的病變。
2.中醫電療傳注病邪: 在正虛邪乘的情況下,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當體表受到病邪侵襲時,可通過經絡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傳變。如外邪侵襲肌表,初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癥,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經內合于肺,繼而可見咳嗽、喘促、胸悶、胸痛等肺的病證。再如外感風寒濕邪,初見肌膚麻木,繼則關節疼痛,進而心悸不寧。病邪由絡至經,由經至臟。正如《素問·繆刺論》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指出了經絡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于臟腑的傳變途徑。
內臟有病時,也可通過經絡相互傳注。這是因為經絡系統在體內的循行分布錯綜復雜,臟腑之間也通過經絡相互聯系。例如:足厥陰之脈挾胃而行,脾與胃相表里,其經脈相互絡屬;足少陰腎經,從腎上貫肝膈。所以當腎有病時,可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影響到肝,肝有病時,又可影響到脾胃。總之,經絡病可以傳入內臟;內臟病亦可累及經絡,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均可通過經絡的聯屬而發生疾病的傳變。
(十三)中醫電療經絡的臨床應用
經絡在生理上的聯系內外,貫穿上下,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抗御外邪,并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分布規律;在病理上的傳注病邪和反應病候等。這些為經絡在臨床上的應用、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保證。故《靈摳·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充分說明了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診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一)中醫電療診斷方面
1.中醫電療分經辨證:
由于中醫電療在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電信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電信癥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聯系的臟腑,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為中醫電療經絡辨證的重要方法之一。明代針灸學家張三錫在其所著《經絡考》中說:“臟腑陰陽,各有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位以定經,循其流以導源,舍此而愈知病之所在,猶適燕而南行,豈不愈勞而愈遠哉!”強調了依癥辨經的重要性。這種方法臨床應用甚為廣泛,如頭痛一證,即可根據經脈在頭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別,其痛在前額連及眉棱骨者多與陽明有關;在兩側連及于耳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后腦連及項背者多與太陽經相關;痛在巔頂連及目系者,多與厥陰經相關。又如脅肋與少腹是肝經所過,故兩脅疼痛或少腹痛,多與肝經有關。再如根據經絡在下肢的循行規律,腰腿痛的患者凡痛在下肢外側者,多屬少陽經;痛在下肢前側,多屬陽明經,痛在下肢后面者,多屬太陽經。均為分經辨證的例證。
2.中醫電療經絡診察及捫穴診病:
某些疾病在其發病的過程中,中醫電療常可發現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腧穴上,有明顯的壓痛、結節、組織隆起、凹陷、弛緩,以及皮膚變異,如循經出現的紅線、白線、皮丘疹、皮下出血線、汗毛豎起等現象,均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如腸癰患者,多在足陽明經的上巨虛出現壓痛,長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在脾俞穴發現異常變化,膽系疾病的患者,多在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下出現壓痛,呼吸系統疾病,可在手大陰肺經的孔最穴以及肺的背俞穴、肺募中府穴出現壓痛或異常反應。現臨床上多采用循經診察、捫穴診察、知熱感度測定以及經絡電測定等方法,檢查有關經絡、腧穴的變化,以此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
二)中醫電療治療方面要點:
1.中醫電療循經取穴:
電摩選穴,一般是在明確辯證的基礎上,除選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經取穴為主。它是根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論來治療疾病的,即某一經絡或臟腑有病,便選用該經或該臟腑的所屬經絡或相應經脈的遠部腧穴來電摩治療。如《四總穴》所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電摩循經取穴的很好說明,雷電電摩臨床應用非常廣泛。例如,胃皖痛證,病在胃,雷電電摩取足陽明胃經穴,局部選梁門,遠端選足三里、梁丘;又如頭痛證,因后頭痛,病在太陽經,局部可選天柱,遠端可選后溪、昆侖,因偏頭痛,病在少陽經,局部可選率谷,遠端可選外關或足臨泣;因前頭痛,病在陽明經,雷電電摩可循經遠取上肢的合谷,下肢的內庭,電摩近取頭維等等。均為循經取穴在臨床的例證。
2.中醫電療皮部取穴:
根據“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的理論,經絡或臟腑有病時,雷電電摩可取治于皮部。這就是說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循行和反應的部位,其分布在體表。內臟或經絡有病時,可反映到皮部。表現為壓痛、硬結,或色澤的變化等,雷電電摩呵在皮部進行魔法治療。例如:用電極片叩刺皮膚,皮內酸脹嘛感覺,均可通過皮部電摩的作用,治療多種疾病。
3.中醫電療絡脈取穴:
根據菀陳則除之的理論,凡火熱實邪、經絡郁滯、痹阻所引起的病證,可用刺絡脈出血,以瀉其邪氣。正如《靈摳·官針》篇說:“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這種方法在臨床應用也較普遍,如目赤腫痛電太陽、耳尖出血;咽喉腫痛電少商、商陽出血;急性腰扭傷電委中;面癱在面頰內電摩耳穴等等。
4.中醫電療筋病取穴:
經筋的病候,多表現為拘攣、強直、抽搐、疼痛、弛緩、癱瘓等癥,在電摩治療上多以就近取穴為主,中醫電療在病變周圍取穴,或尋找壓痛點,所謂中醫電療“以痛為腧”的阿是穴進行治療。
二、中醫電療與經絡現象的認識
《靈樞·經脈》開篇即說“凡刺之理,經脈為始”,也就是說針刺療法的一切道理都是以經絡理論為基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古人是通過長期針刺實踐,發現許多有特殊作用的點,并將作用相似的點串連起來形成經絡線。近年來,人們根據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簡稱《足臂》)與《陰陽十一脈灸經》(簡稱《陰陽》)兩部脈學專著中只有經絡而沒有穴位的事實,又提出經絡現象的發現是由于針刺等刺激激發循經感傳,古醫書上的經絡線就是對循經感傳現象的記錄。上述兩種觀點雖然略有不同,但關于針刺療法與經絡現象的認識之間的淵源關系則是一致的,即針刺療法發明使用在先,經絡現象認識在后。然而,人們忽略了另一個重要事實,在上述兩部脈學專著中,只有灸法而沒有針法,并且灸法是唯一的治療手段。同時,在馬王堆和張家山出土的其他先秦和漢初古醫書中,也沒有針刺療法。這一事實使人們有理由認為,針刺實踐與經絡現象的認識沒有必然聯系。
那么古人到底是怎樣認識經絡現象的?既然在最早的經絡學專著里,“灸其脈”是唯一的治療手段,現代研究也證明單獨使用灸法刺激穴位能夠激發循經感傳,據此可以推斷灸療實踐與經絡現象的認識之間存在某種關聯。
第一,灸法的歷史十分悠久。灸法是運用溫熱刺激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說文解字》:“灸,灼也”,它的產生與火的發明及使用有關,自從人類控制并使用了火以后,原始的灸法就可能出現了。今天我們有幸從馬王堆古醫書《五十二病方》中了解許多比較原始的灸療方法。早期的灸法材料繁多,形式多樣。在材料上, 除艾之外, 幾乎任何能夠燃燒的物質均可被用作灸的材料,例如木炭、干柴、干稻草、粗麻、舊蒲席、雞毛、草藥等。施灸的部位多為病變局部或大面積的烘烤。例如,當時治療癃閉的方法之一是把干燥的飼草或干柴點燃,讓病人背對著火烘烤, 同時還有兩個人按摩患者的腰骶部,小便就會通暢。
灸法可能是人類發明使用并延續至今的最古老的治療手段之一,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主要治療手段。在馬王堆古醫書中,《足臂》與《陰陽》為灸療專著,病癥不分虛實寒熱,一律“灸其脈”。《五十二病方》雖是一部以藥物治療為主的醫方專書,也大量采用灸法治療,在52種病癥中,有23種列有灸療方法,且許多病癥列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灸療方法。
第二,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溫度對激發循經感傳影響極大。祝總驤等發現,在采用針刺、電脈沖等刺激激發循經感傳時,若在受刺激穴位的周圍或循經加溫可以提高循經感傳的敏感程度,反之,循經降低溫度則可以使感傳減弱,感傳速度變慢。此外,室內溫度對激發循經感傳也有很大影響,如果室內溫度很低(15℃以下),一般不產生感傳,當室內溫度在15~20℃時,較難激發感傳,當室內溫度在21℃以上時,則容易激發感傳。
循經感傳古稱“得氣”、“氣至”。《內經》認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也就是說氣至與否是評判針刺效果的重要標準。古人還認識到溫度對氣血運行和針刺效果的影響,《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如冬天寒冷,地凍水冰,人體氣血運行也澀滯不暢,表現為手足不溫的“四厥”癥,當此之時,單純采用針刺療法以疏通氣血效果就不好,必須先熱熨掌、肘、腋、項、脊、腳等處,再針刺。在治療“寒痹”時,《內經》也建議可采用先熱熨再針刺的方法,即“每刺必熨”,或者干脆使用火針。
有關經絡現象的描述為中國傳統醫學所特有,不見于任何其他民族的醫學體系。然而灸法并非中國傳統醫學所特有,灸法的本質是運用溫熱刺激治療疾病,而喜暖畏寒是所有動物的本能,所以采用溫熱刺激治療疾病的方式應該也確實普遍存在。古希臘醫學將運用溫熱刺激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燒灼法”(cauterization),其方式與中國的直接瘢痕灸十分相似,就是采用生亞麻直接燒灼血管或病變部位,常常引發出血、局部嚴重燒灼傷并遺留瘢痕。這種方法十分殘酷,但其療效可能也很確切,希波克拉底說:“藥不能治者刀治之,刀不能治者火治之, 火不能治者則為不可治。”在這里,燒灼法被作為最后的治療手段。大量事實充分證明古人是通過長期灸療實踐發現經絡現象的,并且認識到經絡現象與人體病癥之間存在某種聯系。
三、中醫電療經絡的現代研究
(一)中醫電療經絡現象
經絡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現代研究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70年代在針刺麻醉研究的推動下,全國各地對循經感傳等經絡現象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研究。1985年、1990年經絡研究分別被列為國家攻關和重大基礎理論研究項目之一。目前被列為攀登項目,一批科學家在為之奮斗。
經絡現象
人體有時出現類似古代文獻記載的經絡路線走行的感覺傳導,或呈現可見的膚色變異等都屬經絡現象。
中醫電療循經感傳
循經感傳即針灸時的“得氣”。表現為從被刺激的穴位開始,沿著經絡路線出現酸、麻、脹、痛、蟻走感或流水感等感覺。它是普遍存在的,包括顯性感傳和隱性感傳兩種。
中醫電療循經感傳現象的主要特征:
中醫電療感傳路線:一般說來,在四肢部,感傳線與古代經絡線大體一致,頭部則大半不一致。
中醫電療感覺性質:探查時采用不同的刺激原,所產生的感傳感覺會有不同。
中醫電療感傳方向:呈雙向傳導。
中醫電療感傳寬度:有粗有細。
中醫電療感傳速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其速度約為10cm/s,較植物神經慢,較軀體神經更慢,且不是勻速行走,多在穴位處停頓一下后再走。
中醫電療感傳阻滯:當感傳自刺激點雙向傳導時,在任何方向一點施加壓力,多數可阻斷感傳自壓迫點繼續前進。
中醫電療感傳的回流性:在多數情況下,刺激停止后,感傳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向針刺穴回流,到達該穴位后才消失。
中醫電療感傳的趨病性:在病理狀態下,當感傳自四肢出現后,進入軀干有趨病所性,即所謂的“氣至病所”。
中醫電療感傳的效應性:當感傳沿經脈到所絡屬的臟腑時,相應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便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劣性的。
中醫電療感傳的相對穩定性:對若干名感傳顯著受試者所做的近、遠期追蹤觀察表明,感傳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循經性疼痛與循經性感覺異常均系病理狀態下,機體“自發”出現的一種經絡現象,中醫電療稱之為循經性感覺病。循經性疼痛的性質為鈍性輕痛或壓痛,時疼痛難忍。疼痛區域邊界模糊,不伴紅、腫、熱等現象。循經性感覺異常的性質多種多樣。
(二)中醫電療對經絡實質的幾種觀點
一、經絡是以神經系統為主要基礎,包括血管、淋巴系統等已知結構的人體功能調節系統。
有些學者指出,經絡的物質基礎就是神經系統,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其中神經系統起著主導的作用。
二、中醫電療經絡是獨立于神經血管和淋巴系統等已知結構之外而與之又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功能調節系統。
有一些學者認為,經絡現象以及古典醫籍中對經脈的循行路線和血氣運行規律的描述,用已知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尚難加以解釋。他們設想,人體中可能還有一個尚未被發現的系統,這就是“經絡”系統。
三、中醫電療經絡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結構,也包括未知結構的綜合功能調節系統。
有不少學者認為,從古典醫籍描述的經絡概念出發,結合近代生物科學的進展,用目前已知有關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可以解釋經絡實質的一些問題,在這一點上,他們同意上述第一種觀點。但是,這些學者也指出,以已知結構的功能,還不能對各種經絡現象作出恰當的解釋。因而認為人體內可能還存在與經絡現象有關的某些已知結構的未知功能,或者是某種未知結構的未知功能。
(三)中醫電療關于經絡實質的假說:
◆中醫現代化--經絡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說
有人根據循經感傳的一些特征,認為在體表發生的感傳線并非就是體表存在這種線,而是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里發生的過程。認為經絡是大腦皮層各部位之間特有的功能聯系,經絡上的穴位在大腦皮層上各有其相應的點。針刺一個穴位引起大腦皮層相應的點興奮后,這一興奮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聯系,有規律地擴散到同一經上有關穴位的相應點,引起該系統的興奮,大腦皮層某一經系統發生奮后,在體表的投影,在主觀上就形成了循經傳導的感覺,即“感在中樞,傳也在中樞”。
◆中醫現代化---經絡與周圍神經系統相關說
這種觀點是建立在直觀解剖基礎之上的,因為全身大多數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經干或較大分支通過,顯微鏡觀察也證明穴位處從表皮到肌肉各層組織中都具有豐富多樣的神經末梢、神經叢和神經束。有人觀察,在十二經脈和任脈的324個穴位,有腦神經或背神經支配的共323穴,占99.6%,經絡的循行分布大部分和周圍神經分布基本一致,從而認為經絡與周圍神經關系密切。也有人根據經絡感傳中有時伴有循經出汗、循經汗毛豎立、循經皮丘帶等與植物神經有關的現象,設想經絡可能是植物神經末梢結構的一種特殊聯系。
◆中醫現代化---二重反射與軸索反射接力聯動說
1977年有人提出了經絡實質的二重反射假說。認為針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通常的反射效應,即長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組織損傷而產生的一些酶化學物質作用于游離神經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從而引起了循經出現的各種經絡現象。
軸索反射接力聯動假說認為:穴位中的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各種形式的刺激發生興奮,神經沖動即傳導至該軸索分支的分岔處,然后返轉逆向,沿其另一分支傳向皮膚,在此分支的終末處釋放出擴血管的或其他的效應物質,使皮膚的小動脈擴張,使微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使接近此分支終末的肥大細胞處于活躍狀態。小動脈擴張形成潮紅,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形成風團,由穴位直接刺激引起的和由軸索投射引起的肥大細胞活動改變了中間物質的成分和含量。這些中間物質能將信息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索終末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的軸索終末。它們包括從上一軸索終末放出的遞質,存在于微環境中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或電解質,也包括構成荷電基質的大分子物質。主要由于中間物質導電能力的增強,激動皮膚中按經絡路線特定排列的、與上一神經元末梢重疊分布的下一個神經元軸索終末產生興奮,促使下一個神經元進行軸索反射。反射的結果同樣形成相應區域的潮紅或/和風團。如此一個接一個地接遞,形成了沿經的紅線或皮丘帶。這就中醫電療提示,兩個相鄰的感覺神經元外周軸索終末之間可能進行信息的傳遞。
◆中醫現代化---經絡與肌肉相關說
有人認為,肌肉系統與《靈樞》中的經筋類似,上下關聯性非常明顯,刺激下部肌肉會傳導到上部。組織液是由肌肉運動而的,這類組織液就是中醫學里的經水,而促使組織液運動的肌肉群系統就是經筋,考慮經絡現象時,應以肌肉系統為主體。也有人持類似的觀點認為經絡的實質乃是以肌纖維為基礎。經筋即是解剖中所見到的肌肉、肌腱等組織,全身橫紋肌大致以縱向排列,經絡的走向與此規律一致,而且凡是肌纖維交錯排列之處,如面、頰、肩、臀,經絡走向也呈曲折回繞現象。同時,用肌纖維的生理也能解釋一些經絡現象。
◆中醫現代化---第三平衡論
1978年,在我國生理科學會上有人首次提出第三平衡論的觀點。按現代生理學中已知的人體平衡系統有三:軀體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前二者的反應(傳導)100米/秒和1米/秒左右;而內分泌系統的反應速度(或作用時間)則以分計,比感傳的速度慢。經絡感傳的速度約在10~20厘米/秒左右,比神經的傳導速度慢,但比內分泌系統快。因此四者可分別稱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平衡系統,經絡感傳則為第三平衡系統。維持人體整體平衡不可能只有一種裝置,而是有多種裝置,這些裝置的作用各有不同。第一平衡系統維持快速姿勢平衡,第二平衡系統維持內臟活動平衡,第三平衡系統維持體表和內臟間的平衡,而第四平衡系統則維持全身慢平衡。它們的分工雖有不同,但互相影響、制約,維持著整體平衡。
◆中醫現代化---經絡與進化論
有人認為,經絡作為一種生物狀態無疑是進化的產物,其起源與演化在進化過程中應有痕跡可循,即可用比較生物學的方法利用低等動物模型來概括了解經絡的實質。提出了一個兼容經絡現象,符合現代理論的經絡模型---八子午干神經系統原型。主要內容如下:
①經絡體系原型具輻射對稱的八條縱傳導道為主的網絡結構特點,具有與內臟和體表定域聯系的功能特點,是一個完整的調節系統。
②經絡系統可能主要是動物進化史上原始子午干(梯形)神經系的保留,這兩者在結構功能方面,如體表循行道的數目、走行以及功能聯系等幾乎完全雷同。
③現存某些低等動物(如豬蛔蟲)體內的子午干神經系之神經干的走行、聯系和功能等方面與經絡系統之經脈的特點有明顯可比性。
④人體顯性循經感傳現象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返祖現象。
◆中醫現代化---生物電磁場假說
1.中醫電療經絡的電信波導說
在生物體內,光、電、磁場這些物質值得一談的中醫電療新科學,而是與實物結構平分天下的角色。從場的角度來看“內氣”“經氣”的本質,實質上就是在體內不斷運行傳播著的、以紅外線、微波波段為主體的電信磁波。它們在體內的運行傳播過程中,能產生與代謝相關的無線電波化學反應,經絡就是引導電信磁波傳播的“波導管”,中醫電療認為臟腑則是它的諧振腔。由此可對許多經絡理論和經絡現象進行解釋。即中醫現代化......。
2.中醫電療體電對向環流學說
人體是一個活的帶電體,它有自身對立統一的電場。該電場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受精卵細胞的生物電場發展而來的,即細胞生物電場組成臟器的生物電場,后者又組成了人體的體電場,人體的細胞、器官及整體的正負電場之間,存在著穩定的生物電對向環流。內臟的生物電按照容積導體導電的原理,將其電場投射于體表各區,尤其是體表皮膚,形成具有節段性對應關系的敏感點、良導點或穴位。針刺的機制是一種多層次體電對向環流的效應。即針刺時,針尖部產生損傷電位,它既影響皮膚穴位的電場,也作用于神經血管等各種組織而產生多重效應。故經絡是神經——血管等組織——體電環流三者相結合的相對統一體。是電摩療法的物質基礎。
◆中醫現代化---細胞間直接通訊說
中醫電療我們分析了人體內的三種細胞間信息傳遞方式,即長程通訊、短程通訊和直接通訊,認為經絡與細胞間直接通訊關系密切,認為經絡可能是特化的細胞間隙連結直接通訊系統,這個依據是:
①循經感傳的速度與離子等物質在細胞間隙連結中的傳導速度是相近的。
②實驗證明,經絡線上細胞間隙連結的數目、直徑比非經線處要多,直徑要大。③經絡線上細胞間隙連接的 啟閉與經絡表皮的低電阻密切相關,人體生物電就是人體軟件修復的慢性病全調理過程。
電療的治療方式《人體通電》電療;就是把220伏電能于人體相結合在一起通過修煉而應用于治療各種疾病的—種高效無毒無害無副作用的綠色療法。
一:原理與機制。
⒈、歐姆定律
在閉合回路中,電流電壓是產生電流的條件、但是電流的大小不但與電流電壓有關,而且還與電阻大小有關。在電流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增大電路的電阻,電路中的電流減小,反之電流增大。歐姆定律是闡明了電路中電壓、電流、電阻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當那里導體中的電阻一定時,流過導體的電流與電路兩端的電壓成反比。三者之間的關系公式為Ⅰ=v/R,其中Ⅰ代表電流強度、V代表電壓,R代表電阻。人體通電療法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人體的耐電能力主要是取決于人體皮膚電阻的大小,所以解決人體耐電能力的關健,就是設法改變皮膚電阻達到控制電流,保護自已的目地。
⒉電流對人體的益處
①:補充、強化、調節人體生物電場。經測定、可規則人體生物頻譜、恢復正常生物電磁場。
②:疏通經絡、且瞬息開通大小周天,調和氣血、平衡陰陽。
③:增加紅血球數量,增強人體生命力。
二:功效意義
⒈改進傳統的口服藥物的吸收方式,以“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因此、只有審因、明位,定性,的原則,才能有的放矢。清吳師機說:“外治之法,間有不效者,乃看證未的。非藥不效也。”他又說:“大凡外治用藥、皆本內治之理,而其中有巧妙之處,則法為之也”所以電療外用之藥也是如此。藥物通過電流快速輸入體內直達病罩,避免了中、西藥在體內需要消化吸收,代謝的反復過程。
⒉電療可按照人體內的規律與特性進行隨意調節、因人而異、這優于人為主觀或機械控制的其它治療儀器,避免吃藥過多而產生的毒性作用。
⒊電療經過多年臨床實際觀察、對人體無危害、和副作用。
⒋電療對治療許多疾病治療方便,適應癥廣,療效高,見效快、感覺舒適,可供給人體所需的生命能量,對癥施治,效應明顯,療程大減,是一種理想而又科學的醫療方法。
⒌祖國傳統氣功、中醫、按摩、推拿、點穴、針灸、保健醫療,久負盛名,如加上電療則如虎添翼、這就是電療于按摩、推拿、點穴、針灸溶為—體的雙管齊下的綜合特點之—。
三:電療可分為九大應用體系
Ⅰ;醫療:
⒈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個完整體系、穴位是人體經絡中的敏感點,它把人體表內里外連貫起來,使之成為—個有機整體,并對表皮臟腑功能起著自適應、自調節的作用。經絡對人體生存,疾病的形成以及維持人體建康和疾病的痊愈,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健康人氣血運行正常,其經絡的功能處于平衡狀態。而患病者,皆因氣血不和所致,其經絡功能必然存在某些失衡現象。經絡本身就是—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經絡不但是氣化的道路,而且很明顯地伴隨著生物電的變化→→生物電在—定程度上調節和維持著氣血的平衡,因而,—個正常的“生物電網”的運行,不但決定著機體的健康,而且還有重要的訪治疾病的作用。
祖國傳統醫療中的針灸、點穴、推拿、按摩和氣功療法,其主要采取調整經絡之氣的治療方法、而人體通電療法,其入手點卻是生物電流,更準確的講是以電流為載體將真氣強制注入經絡。由此,在調節生物電紊亂的基礎上配以真氣的輸入,打通經絡,與傳統的治療相比較,人體通電療法有著準確、節省能量見效快等獨到之處。人體通電療法在施治中有明顯滲透刺激作用,其場效應十分強大,(電磁場、氣場調節人體生物電流真氣通暢達到平衡并推動正常自調),因此治療效果極佳。
⒉:電療的治療方式
一治療前應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以消除緊張、畏懼心理,從而治療中予以積極的配合,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二施術者左腳跟踩火線(220v電海源的正極)受術者兩腳與地面絕緣,左腳踩零線(負極)施術者的手要擦干。
三治療時電壓的大小、是以受術者的感覺但又不疼痛為好。
四施術者應站立式、受術者站、坐、臥均可,雙方都應清松自然、精神集中。
五施術者應對癥施治,因病而異,靈活運用推拿按摩中的各種手法作用在受術者的病灶區、敏感點、反應點、各經絡上的穴位、施以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或平補平瀉的方法于推拿按摩中的敲打法、震顫法、掐法、壓法、搖法、摳法、拿法、撥法、刮法、劃法、搓法、滾法、抓法、等數十種手法進行治療、如用〖臟腑推按〗與苗醫神針(園靈門—針靈)治療效果更佳。現將部分主要穴位所主治功能簡介如下
1:百會: 位置:兩耳尖直上頭頂與任督二脈交會的地方。主治:頭痛、頭暈、神經衰弱、中風、低血壓、耳鳴、神經官能癥。
2:印堂: 位置:二眉中央。 主治:低血壓、頭暈、頭痛、神經衰弱、失眠、鼻炎。
3:風池、(雙) 位置:頸后枕骨下二側軟凹中,主治:頭痛、頭暈、耳鳴、神經衰弱、感 冒傷風、中風。
4:風府: 位置:枕骨正下凹陷中。 主治:頭痛、感冒、中風。
5:太陽(雙):位置:雙眉尖外一寸凹陷處。主治:頭痛、偏頭痛、頭暈、面癱。
6:睛明(雙):位置: 目內眥角外0、1寸處。主治:眼病、面癱。
7:攢竹:位置:雙眉頭凹陷中。主治: 近視、面癱。
8: 絲竹空(雙)位置:眼眶上緣中突起外下邊凹處。 主治:頭痛、頭暈、近視。
9:瞳子髎(雙) 位置:在眼眶骨外邊凹處。主治:頭痛、面癱、近視。
10:迎香(雙) 位置:鼻孔兩旁外0、5寸、 主治:鼻炎、傷風鼻塞、面癱。
11:素髎(雙 位置:鼻頭端上。 主治:鼻炎、鼻塞。
12:人中:位置:水溝上1/3處。主治:休克、牙關緊閉。
13:頰車:位置:耳垂下方一寸咀嚼肌中,主治:面癱。
14:聽會:( 雙) :位置:耳屏中切跡前凹陷下、聽宮:主治:耳鳴、耳聾、牙痛。
15:醫明:(雙):位置:耳后醫風穴后—寸處。主治:近視、眩暈。
16:大椎:位置:第七頸椎棘突下。主治:感冒、哮喘、頸椎骨質增生、偏癱。
17:肩井:位置:肩胛與與鎖骨中、缺盆穴上凹陷中心。主治:肩背痛、落枕、中風偏癱、乳腺炎。
18:缺盆:(雙)位置:鎖骨上凹陷中、與雙乳頭相對。主治:咳喘、胸膜炎、扁桃腺炎。
19:肩颙(雙)位置:肩端兩骨凹陷處(舉臂時各有—凹)。主治:肩臂痛風、肩周炎。
20:肩中俞(雙)位置:大椎穴雙側各2寸處。主治:氣管炎、哮喘、頸肩痛。
21:章門:(雙)位置:第十一肋前端下邊。主治:胸肋賬痛、高血壓。
22:志室:(雙)位置:第二腰椎棘哭突下、命門穴旁開3寸。主治:前列腺肥大、陽萎。
23:天突:位置:胸骨窩中央。主治:喘咳、失音。
24:膻中:位置:二乳頭聯線的中點。主治:肋間神經痛、膈痛、哮喘、月經不調。
25:中府:(雙)位置:!云門穴下—寸、第一肋間外側。主治:胸背肩痛、氣管炎、胸悶脹滿。
26:肺俞:(雙)位置:第二椎下旁開1、5寸。主治:哮喘、自汗、盜汗、咳喘。
27:心俞:(雙)位置:第五椎下旁開1、5寸、主治:心動過速、咳嗽、絡血、神徑衰弱。
28:隔俞:(雙)位置:第七椎下旁開1、5寸。主治:呃逆。
29:肝俞:位置:第九椎下旁開1、5寸。主治:目赤腫痛、近視、白內障、月經不調。
30:脾俞:(雙)位置:第十一椎下旁開1、5寸。主治:胃炎、胃痛、消化不良。
31:胃俞:(雙)位置:第十二椎下旁開1、5寸。主治: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
32:腎俞(雙)位置:第十四椎下旁開1、5寸、主治:腰痛、陽萎、早泄、遺精、遺尿、神經衰弱。
33:命門:位置:第十四椎下:主治:腎虧、腎炎、遺精、陽萎、體虛、坐骨神經痛。
34:上皖:位置:臍上5寸處。主治:胃痛、消化不良。
35:中皖:位置:臍上四寸處、主治:胃下垂、便秘。
36下皖:位置:臍上二寸處:主治:各種胃腸疾病。
37:神闕:位置:即臍窩中心:主治:中風、脫癥。
38:氣海:位置:臍下1、5寸的內部、主治:陽萎、遺精、神經衰弱。
39:少商:(雙)位置:拇指橈側甲角后0、1寸處:主治:咳喘、感冒、發熱。
40:列缺:(雙)位置:手腕橫紋上棱側1、5寸處、主治:半身不遂、手腕無力、頭痛、偏頭痛、哮喘。
41:商陽;(雙)位置:食指橈側甲角后0、1寸處:主治:耳聾、牙痛、指麻。
42:關沖:(雙)位置:無名指尺側甲角后0、1寸處。主治:頭痛、咽喉痛。
43:曲池:(雙)位置:曲肘外側橫紋盡處凹陷中。主治;上肢不利、咽喉腫痛。
44:內關(雙)位置;手腕橫紋上2寸處兩筋間凹陷中。主治:心動過速、偏頭痛、哮喘、神経衰弱。
45:合谷:(雙)位置;手虎口歧谷陷中、主治:頭痛、牙痛、胃痛、目赤腫痛、口眼歪斜。
46:勞宮;位置:弟2、3指掌關節之后掌骨中間、主治:指掌麻木不利、中風。
47;足三里:位置:(雙)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1寸筋間凹陷處。主治:胃腸病、神經衰弱、體虛、小兒疳積厭食、關節炎、哮喘、中風,
48:三陰交;(雙)位置:足內踝上3寸、脛骨后緣。主治:神經衰弱、哮喘、下肢神經痛、麻痹。
49:委中:(雙)位置:膝后窩橫紋正中。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癥不遂、腰腿痛、
50:解溪;(雙)位置:足背與小腿交界處橫紋窩中、主治:腎炎、下肢瘺痹、踝關節不利。
51:涌泉(雙)位置:足掌心1/3中凹陷中處。主治:高血壓、坐骨神經痛、頭痛、
52;昆侖(雙)位置;足外踝尖與足跟健之間。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偏頭痛。
⒊健身
身體虛弱及健康人經常適用體控通電可殺菌消毒,疏徑活絡、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增加紅血球數量,補充強化人體生物電場,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
⒋減肥
需減肥者,腳踩零線、施術者腳踩火線,用看家手在需要減肥的部位男逆、女順作摩擦后隔空抓氣(意念抓掉多余脂肪)或進行點穴、按摩、推拿等手法,即可去掉多余脂肪、減輕體重。
⒌美容
要美容者腳踩零線、施者腳踩火線、施術者用雙手作以面部按摩手法加意念(去皺紋、雀班、粉刺、污點等暗事語)或施用點穴推拿等手法。
⒍開智
被開智者腳踩零線、施術者腳踩火線。看家手對準受術者頭部百會、玉枕、印堂等頭部要穴隔空發氣(意念開發智力、聰明智慧,也可在頭部用低電流施用點穴、推拿、按摩等手法,以促進腦部氣血運行、增強大腦功能、開發智力、
⒎助功
習練氣功、丹功正確運用220伏電能以左腳踩火線、右腳踩零線,如靜功、站樁罵等、均可貝迅速打通徑絡、強化人體生物場,短期內即可提高功力,在加點按人體八大補穴即可。
8.通周
電者、左腳踩火線、受術者任意—只腳踩零線。施術者用右手在受術者的任、督二脈作以導引,也可在受術者的命門、大椎、玉枕、百會、印堂等小周天要穴加以點按,同時讓對方配合以意念領氣、以至內外合一,迅速打通小周天。開大周天的方法也是—樣,只是發氣、合點按的穴位不同,
愿有志于電療的修習者、攜起手來,團結一致,把這—優秀的綠色療法,發揚光大,造福人類。誠愿人體電療在祖國的每—塊土地上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