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導演賈樟柯發文寫道:“我盼望我們早日回到影院,肩并肩坐在一起,這是人類最美的姿態。”
賈樟柯所寫的這句話,其實是在電影院這個固定場景中,人與人之間親密關系的集中體現。這也可以說明,電影院能夠給人帶來很多故事,也塑造著很多美好回憶。尤其是在電影院依然不能營業的當下,我們似乎愈發懷念那個特殊的場景與空間。
我對電影院的最早記憶,其實不是在封閉空間,而是在一片人山人海的曠野。小時候在山里的軍工廠居住時,放電影可是一場能讓全廠集體出動的大事。昏黃的燈泡、繞燈而飛的小蟲、看起來頗為刺眼的大屏幕、老式放映機嘎嘎的響聲、旁邊小攤售賣的零食和劣質玩具……這些回憶如今都在腦海中不斷翻騰。
至于放映的電影,大多數是那些經典的戰爭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每次看都感覺小時候的自己笑得肚皮疼。偶然間,也會放映《朝陽溝》這樣的戲曲電影,長輩們看得也津津有味。
記得第一次去電影院,應該還是在小學。老師就帶我們集體去看電影。雖然具體看得什么電影早已淡忘,但對一起排隊走路五分鐘去電影院的印象很深刻。而且在出電影院后,感覺路邊的人都有變小的感覺。那種體驗,很神奇。
大學時看電影,都是和朋友們一塊去的。那時候還沒有淘票票、美團等,都是原價幾十元購買電影院。對當時的消費水平來說,算是高消費了。但由此帶來的體驗,卻是窩在宿舍打游戲卻不能媲美的。你想想,伊人在旁、竊竊私語、肩并肩的感覺,就是青春最美好的回憶。
等工作之后,淘票票之類的購票平臺就非常流行了。再加上自己有了收入,看電影就成為日常保留的休閑方式。從變形金剛1一直到變形金剛5,還有《鋼鐵俠》系列一直到《復仇者聯盟》系列,都是在電影院看的,算是自己享受了整個“漫威宇宙”。當然,其他《速度與激情》之類的大片,還有《夏洛特煩惱》、《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等優秀國產片,也都是在電影院觀看。體驗,自然都是沒得說。
在疫情之前,我在電影院看的最后一場電影應該是《誤殺》——強烈推薦!之后受疫情影響,就再也沒有去電影院。當時還難以接受,但后來也慢慢習慣了。尤其是在《囧媽》直接能在電視上觀看后,覺得也不錯。雖然這部電影本身并不好,但和家人一起在客廳沙發上坐著吃零食,一起哈哈大笑、毫無顧忌的感覺也挺爽。只是,沒有了那種看大屏的暢爽感。
在我看來,電影院還是有其存在意義的,畢竟那個特殊場景能夠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而且也能制造不少美好回憶。不過如果家中有大屏幕電視,或投影儀及幕布,其實觀看感覺也不錯。那種在家中放松的感覺,也是電影院帶不來的。
如果電影以后能在影院和視頻網站同時上映,可能我會選擇在家中觀看。但如果影院還是率先上映,那么我肯定還是會去電影院支持一下。大家還記得自己在電影院看的最后一場電影是什么嗎?有沒有體驗過露天電影院嗎?(科技新發現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