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要9.9包郵到動輒4萬的豪補,拼多多的這種早已貫徹至骨子里的獨特補貼模式,與自創始人黃崢對商業邏輯的理解有著直接的關系。他深信的“資本家出錢給普通人買他的生產資本配置的確定性,形成反向的保險”模式,正是如今拼多多拼團模式的雛形,也是其快速成長的“秘密”。
但當這種模式,被頻繁、廣泛地運用到所銷售、經營的品牌身上,矛盾因此而出……
拼多多的走鋼絲營銷,從被凱迪拉克質疑賣“假車”說起
其實早在這次#特斯拉拼多多拒付門#之前,在上海的“五五購物節”上,拼多多就因上架15輛5.5折凱迪拉克XT5,引發了凱迪拉克方的不滿。甚至其負責營銷的高層,還公開質疑其賣的是翻新車。隨后,拼多多做了澄清,表示都是正規一手車后,該事件即告一段落。而同期被“促銷打折”的汽車品牌其實還有多款上汽通用旗下品牌汽車。
而在更早前,還有知名化妝品品牌LAMER海藍之謎,也通過發布不含拼多多的官方渠道銷售聲明,來間接扯清自己與其的關系。事實上,這是拼多多一貫采用的“銷售策略”,通過為用戶“補貼”購買大品牌的費用,達到提高成交量、增加用戶數的辦法。事實上,這種做法確實奏效。因為補貼產品皆為“大品牌”“知名名牌”的原因,拼多多通過這些活動賺足了眼球。
大牌扎堆“被補貼”,借用爆款導流的做法
不過這樣的做法,無形中透支了不少品牌所建立起來的獨特價格模式和品牌力。所以一些 “大品牌”對與拼多多的合作也變得很謹慎,甚至還有些介意。比如,在拼多多所公布的500個多以品牌名字命名的入口中,不少僅是對該品牌同一商品的“歸集標簽”,銷售者為各種商家,非官方旗艦店。舉個例子,當你點擊任天堂品牌后,里面首款成列產品鏈接的銷售方,卻是一家叫做“凡客電玩進口專賣店”的商家。
而最近引發拒付門事件的拼多多百億補貼活動中的頁面里,也有這類醒目的“品牌”鏈接。點擊進去后,同樣為不同店鋪對該品牌的銷售鏈接集合。而補貼頁面里,各種大品牌的爆款單品“推薦位置”尤為醒目。比如被狂降到4000不到的iPhone11(直接比對手少了好幾百)、不到150元的蘭蔻熱門口紅等,都是銷售爆款。
這種有點“誤導”的套路,說不上有什么不對,但總感覺有點“取巧”的伎倆。而這次#特斯拉拼多多拒付門#中,就有類似情況。而特斯拉這個網紅單品,在拼多多的“特殊補貼”下自然吸睛無數。萬人參與的盛況,也因此而得來。但這個過程中特斯拉的品牌,是否存在被過度消費?或許只有留給法律人士來給予準確點評。
不過這種對流行爆款集中火力補貼的做法,確實在短期內拉高了GMV增速而且成績亮眼,但卻讓越來越多的品牌對入駐拼多多有了擔憂。他們擔心這種出于“非官方”(品牌方)的補貼,會導致其自身品牌美譽度受損。不過就算是遇到一些不開心的“被補貼”,由于自身品牌的顧忌,大部分也僅僅是選擇私下解決而已。就算吵架,也是點到為止的深度。
直到,這次遇到特斯拉。
補貼為真,營銷為實,過不過度唯有心知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也沒有白付的錢。拼多多可謂有些“粗暴”的補貼,也很顯然是為了賺足眼球獲客獲利。只是這樣的“長臂補貼”觸動了不少品牌方的利益,甚至是自己苦心建立的代理價格體系,還“趁走”了他們的品牌力。
或許,“消費者買單就行”的理念,在會在未來很長時間中,存在于拼多多的營銷中。特別是疫情當下,大部分商家銷售出現問題之時,這種做法更會被視為“行之有效”的模式。當然,這樣的做法也會“不可避免”地引起更多“沖突”。在這次特斯拉與拼多多之間的正面硬剛后,這種“沖突”不排除會變得加劇。
一方是只要市場,一方是要市場又要品牌,不同述求下,如何做到平衡。這或許是還未引發更大“沖突”前,拼多多應該花點時間思考的問題之一。(科技新發現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