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立辯護權與認罪認罰制度存在“沖突”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據此,不管被告人認罪、不認罪,辯護人都可以根據案件的事實和相關法律,獨立發表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罪重或罪輕的辯護意見。
然而,認罪認罰制度作為“訴辯交易”的一種表現形式,被告人、辯護人、公訴人三方達成“協議”,被告人對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沒有異議(認罪),也接受公訴機關提出的量刑建議。只要認罪認罰是自愿簽署,簽署過程符合法律程序,各方沒有反悔、沒有撤回,那么,法院一般都應當采納。
這就產生了辯護人獨立辯護權與認罪認罰制度的沖突了。簽署認罪認罰協議后,辯護人的獨立辯護權受不受影響,辯護人獨立發表無罪辯護意見,是否視為被告人撤回認罪認罰?
二、認罪認罰制度的本質
認罪認罰的本質究竟究竟是什么?這是分析獨立辯護權和認罪認罰制度是否存在沖突,首先需要厘清的問題。
什么是認罪認罰制度?2016年11月11日下發的第一個認罪認罰規定——《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法〔2016〕386號】第一條就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量刑建議,簽署具結書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可見,認罪認罰的制度的立法原意在于:雖然參與的人有三方,但是,認罪認罰的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本質上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而不是辯護律師認罪認罰。
閩侯縣人民法院在(2017)閩0121刑初556號案件中,有過非常精準的論述:“認罪認罰具結書,是公訴機關與被告人之間對被告人認可指控犯罪事實,構成犯罪以及被告人自愿承擔法律責任的確認,值班律師介入的目的在于釋明法律后果,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當值班律師對該具結書表示認同并簽字情況下,應當充分尊重被告人的意愿,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行為。”
認罪認罰的本質就是公訴機關和被告人之間達成的交易,被告人認罪認罰,公訴機關就給予從寬處理,并提出相對較輕的量刑建議。
三、辯護人在認罪認罰制度中的角色:見證者
認罪認罰制度中涉及到三方主體: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辯護人、公訴機關。認罪認罰制度究竟能不能約束、影響辯護律師的辯護權,首先要理清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和辯護人在認罪認罰中的角色。
認罪認罰作為一種“辯交訴易”或“協議”,是否約束辯護人,是否影響辯護律師的獨立辯護權,還是要回歸看協議條文本身。如果協議當中明確約定(規定)辯護人不得作無罪辯護,才會影響辯護律師的獨立辯護權,否則就不應當影響辯護律師的獨立辯護權。
在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都有兩份文件:《認罪認罰告知書》和《認罪認罰具結書》。辯護人也要在《認罪認罰具結書》中簽字。這兩份材料就可以清晰呈現辯護人的角色。
《認罪認罰具結書》辯護人簽字的內容是“本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XX的辯護人/值班律師。本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XX已經閱讀了《認罪認罰具結書》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告知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XX系自愿簽署上述《認罪認罰具結書》。”
由此可見,辯護人在認罪認罰制度中,是作為見證人的身份,見證認罪認罰的過程,以證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是自愿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認罪認罰具結書》生效的條件是:被告人親自、自愿簽署且有律師在場見證。
認罪認罰的案件,法院在開庭時也會核實認罪認罰具結書是不是被告人親自簽署、自愿簽署,簽署的時候有沒有律師在現場。
因此,辯護律師作為見證者在場,見證簽署過程,是認罪認罰程序合法的必要要素,僅此而已。
綜上可見,辯護人參與認罪認罰具結書的簽署,目的在于見證簽署過程,維護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告知被告人自認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
四、辯護律師對認罪認罰制度的影響
(一)辯護人無權撤回認罪認罰
辯護人沒有撤回《認罪認罰》的權利?!墩J罪認罰具結書》、《認罪認罰告知書》都只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撤回《認罪認罰具結書》,但辯護律師并沒有這項權限。
(二)辯護人獨立辯護與認罪認罰無必然聯系
認罪認罰說到底,是被告人和公訴人之間做的“交易”,所有法律后果也均由被告人本人承擔。因此,是否接受認罪認罰,決定的主體只有被告人本人;是否撤回認罪認罰,決定的主體也只有被告人本人。因此,辯護人作無罪辯護,并不必然導致公訴人和被告人之間的認罪認罰“交易”無效。
(三)辯護人只能通過影響被告人的認罪態度去影響認罪認罰協議
認罪認罰的簽訂和遵守,都是以被告人的主觀意愿為依據的。辯護人不是認罪認罰的簽訂主體或協議主體,這是協議見證人。那么,如果被告人一直堅持認罪認罰,《認罪認罰具結書》就應該一直有效。即使辯護人發表無罪辯護的獨立辯護意見,也不應該視為被告人本人撤回《認罪認罰具結書》。
對認罪認罰“交易”的影響都只能通過影響被告人的決策,間接影響認罪認罰“交易”。因此,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后,辯護律師發表無罪辯護意見,是否影響認罪認罰,取決于被告人本人的意思表示。
如果被告人同意該無罪辯護意見,則被告人屬于“不認罪不認罰”,就視為撤回《認罪認罰具結書》。如果被告人不同意該無罪辯護意見,則應當認為,被告人繼續自愿認罪認罰,《認罪認罰具結書》應當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在沒有其他法定事由的情況下,公訴機關不能擅自撤回。
綜上所述,在當前認罪認罰制度中,辯護人的獨立辯護權和認罪認罰制度,在法律制度上并不存在沖突。但是,筆者認為,這是應該有沖突的,才能體現認罪認罰制度的本質。
其一,辯護人的辯護權來自于被告人,被告人都認罪認罰了,簽署了認罪認罰協議,辯護權受到限制,那么,辯護人的辯護權也應當受到限制。
其二,認罪認罰制度很重要的意義在于“簡案快辦”,如果被告人認罪認罰,但他的辯護人仍然堅持作無罪辯護,則完全無法實現“簡案快辦”。
最后,有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或者發布相關指導性案例加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