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藏》(巴利語:Abhidhamma-Pi
一、概述
阿毗(abhi)的意為上等的、殊勝的、卓越的。達摩(dhamma)的意思是法。法有很多種意思,有時候指一切,例如說一切諸法;有時候指有為法,例如說諸法由因生;有時指法所緣、法界、法處、善法、佛陀的教法等等。因此,法在不同的場合,表達的意思也不同。在這里,法的意思是指究竟真實的教法,特別是指佛陀所教導的教法。
論藏是解釋或討論“法”(經)的,也可說是法的特別補編,將教理作有系統的說明,包括佛教倫理、心理、宇宙、知識,以及圣者證德等,作各種論說。但它的形式和義理,要具有學養的人才可了解。
二、七部論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一共有七部,稱為“上座部七論”或者“南傳七論”,它們依次是:《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
《法集論》,或稱《法聚論》(Dhammasanga?ī) dhamma是法,sanga?ī是聚集、集合在一起。
《分別論》(Vibha?ga) Vibha?ga的意思是分別、分析。在這部論里,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Suttanta-bhājaniya)、論分別(Abhidhamma- bhājaniya)和問分(Pa?hapucchā)三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的內容列出來討論,然后又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復抉擇。
《界論》(Dhātukathā) 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來討論一切法。
《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 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這部論主要討論不同種類的人。
《論事》(Kathāvatthu) 這一部《論事》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由摩嘎離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目的是批駁當時流行于阿首咖王時期混入僧團的那些外道的邪見。
《雙論》(Yamaka)《雙論》的目的是為了解除種種術語名相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正確的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對的方式來討論,比如說:“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屬于善法?”以這種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論》。
《發趣論》(Pa??hāna) 此論在《論藏》里是最重要的一部論。在傳統上稱它為《大論》(Mahāpakara?a)。此論跟前面的六部論稍微有點不同。前面的六部論側重在分析諸法的名相,這一部論則用二十四緣的方法貫串一切諸法。緣的意思就是關系,把前面所講的諸法都貫串在一起。如果把前面這幾部論所講的諸法比喻為珠寶,而這部《發趣論》就是用二十四緣這一條金線把全部珠寶串在一起,所以它的價值和意義就可貴在這里。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傳承把這部論視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證明。因為這部論非常復雜,必須先通透前面的那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于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里所講到的諸法整理、統合起來。
三、論藏的來源
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論藏》是佛陀所說的。覺音論師曾經說:《阿毗達摩》并不是屬于弟子的范圍,而是屬于佛陀的范圍。在批注《法集論》的義注《殊勝義注》(Atthasalini)里提到佛陀在證悟無上正自覺后的第四個星期,坐在菩提樹附近的寶屋(Ratanaghara)省察“阿毗達摩”。這里所說的寶屋,并非由寶石所建造的房子,而是當年佛陀省察“阿毗達摩”的地方。世尊在這里從《法集論》開始省察、思惟“阿毗達摩”的內容。當他在省思前面六部論的時候,身體并沒有發出光芒,但省思到第七部論《發趣論》的時候,他的身體發出了非常強烈的光芒,這些光芒一共有六種顏色,分別為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以及這六種顏色的混合色。因為這證明世尊當時在省思非常深奧的法,最能夠體現佛陀所擁有的一切知智是在《發趣論》。我們現在有時看到佛像的背光所發的這些顏色光,呈現出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跟這六種顏色的混合色,以及現在佛教所使用的六色教旗,就是根據這個典故而設計。
上座部佛教也認為“阿毗達摩”是佛陀教導的,佛陀并不是在人間直接向弟子教導,而是在三十三天界,向來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以及梵天人所開示的。并且佛陀把當天在天界講的那些法要講給擁有四無礙解智的上首弟子沙利子長老聽。沙利子長老又把他從佛陀那里所學到的法要,再傳授給他的五百位弟子,這樣就形成了“阿毗達摩”的傳承。
四、阿毗達摩教法
有三種“阿毗達摩”的教法:
第一種是詳盡法,這是佛陀教導諸天人的方法;
第二種是簡略法,是佛陀教導沙利子的方法;
第三種是中等法,就是沙利子長老教導他弟子的方法。
我們現在看到的“阿毗達摩”,是沙利子長老對佛陀教導的詮釋和發揮,我們既不能夠把“阿毗達摩”直接說成是佛陀一字不漏的說,它畢竟還是沙利子尊者對佛陀所講到的法要的解釋。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論藏》其實還是指中等法,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阿毗達摩”的論母,稱為(Matika)。當我們閱讀經典的時候,就會發現佛陀在世時,有幾種人是專門背誦經典的。專門背誦《律藏》的,叫作vinayadhara,“律藏持者”;專門背誦經典的叫作suttadhara,如果專門背誦長部的,叫作“長部誦者”,專門背誦《中部》的叫作“中部誦者”,專門背誦《相應部》的叫“相應部誦者”,而專門背誦論母的稱為“持母者” (Matikadhara) 。
佛陀在世的時候,“阿毗達摩”主要是以論母的方式流行。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就把論母編在《小部》里面。在《律藏》里就提到了,第一次結集的時候,阿難尊者誦出了五部,其中的《小部》,就是除了四部之外,一切的佛語都編在《小部》。而在《心義燈》里更補充說,當時阿難尊者是在誦完了四部之后,再把論母誦出來,之后再誦出《小部》里的其他經典。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就是阿首咖王時代,七部論已經定型了,然后再由馬興德阿拉漢傳到了獅子島,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就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論藏》。
“閱讀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