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連云港市市長馬士光主持召開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工作匯報會,聽取該市與無錫市結對幫扶合作工作進展情況,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會議信息顯示,無錫已與連云港開展南北掛鉤合作,而此前是鎮江結對連云港。
這一調整可能發生在更早之前。今年1月發布的江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新一輪南北掛鉤合作,完善南北發展幫扶合作機制,引導各地強化全產業鏈分工協作,更好實現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據《新華日報》披露,根據新一輪南北掛鉤合作相關部署,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分別對口幫扶淮安、宿遷、連云港、鹽城,同時結對將進一步拓展到縣區,蘇北10個縣作為重點結對幫扶縣,由蘇南綜合實力較強的縣(市、區)結對幫扶,其他縣級結對由結對設區市商定。
江蘇的省內幫扶工作,肇始于2001年的南北掛鉤。2001年11月2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徐州召開蘇北發展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南北掛鉤”設想付諸實踐,由此形成五對首次跨江握手的“城市聯盟”:南京與淮安、無錫與徐州、常州與鹽城、蘇州與宿遷、鎮江與連云港,蘇南五市與蘇北五市一一掛鉤,以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
21年后的這一輪調整后,鎮江不再幫扶連云港,徐州也不再由無錫幫扶;鎮江徐州退出南北掛鉤,無錫結對連云港。
南北掛鉤成效幾何
2001年江蘇南北掛鉤之初,蘇南蘇北的經濟發展差距極大。2000年,全國人均GDP為7078元,江蘇人均GDP突破1萬元,蘇南超過2萬元,而蘇北五市人均GDP僅6288元,不但低于江蘇平均線,甚至低于全國平均線。
2003年8月,蘇州幫宿遷引進了總投資1億美元的外資生產項目,并落地開工,這是當時宿遷建市以來引進的最大投資項目,也是南北掛鉤的新嘗試。但當時客商的說法,讓宿遷干部有些尷尬:宿遷并不是首選城市,我們只是看蘇州的面子。
南北掛鉤建立后的5年間,江蘇4次召開蘇北發展協調會議,出臺向蘇北進行產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等措施,并在2006年7月召開的第五次會議上提出鼓勵蘇南開發區與蘇北開發區緊密掛鉤,共建工業園區,南北掛鉤有了新的合作載體。2006年12月,蘇州與宿遷結對共建的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問世,隨后無錫新沂工業園、常州高新區大豐工業園等首批10個南北共建工業園區在蘇北破土。2007年起,蘇北地區經濟增速超過蘇南,發展進入快車道。
近些年,南北掛鉤還有不少新嘗試。比如,南京已將淮安全面納入南京都市圈,謀求同城化發展。常州與鹽城這對南北掛鉤城市也有新動作,去年11月,鹽城提出與上海、蘇州、常州四地共同發力,打造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基地,其中常州與鹽城的南北掛鉤重點項目常州鹽城工業園區也被納入其中,此外還包括滬蘇省市層面共建的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以及蘇州與鹽城為推進沿海開發而建立的蘇鹽沿海合作開發園區等。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徐州、鹽城、連云港、宿遷、淮安等蘇北城市,交通區位已大大得到改觀,也有了各自的特色支柱產業和發展方向。
無錫結對連云港后
新一輪南北掛鉤最大的調整,是連云港的結對城市,由鎮江換為無錫。
此前,連云港—鎮江組合在網絡上曾被人詬病,有人認為鎮江太“小”,連云港太“大”,雙方結對幫扶不匹配。具體而言,鎮江在蘇南經濟體量較小,“小而美”的鎮江有多項人均指標居江蘇前列;連云港的顯著特點是“大”,包括大港口、大交通、大開放、大產業等,其需要的是更高能級城市的產業溢出、平臺共建等合作。
綜合考慮產業優勢、發展水平等因素,鎮江退出南北掛鉤,無錫正式結對連云港。根據要求,無錫與連云港不僅將聚焦園區共建等工作,幫扶合作還將拓展至產業、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旅康養、人才交流等方面,實現兩市優勢互補、發展雙贏。連云港灌南縣是全國有名的菌菇種植大縣,該縣三口鎮何莊村黨支部書記周軍看到了其中機遇。他說,傳統農業迫切需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應該積極探索無錫信息化產業扎根蘇北大地,將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與傳統農業進行“生態整合”,打造智慧農業示范樣板,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蘇北重鎮徐州退出南北掛鉤,也正逢其時。2021年,徐州GDP已達8117.44億元,居江蘇第六,與蘇南的常州已不相上下,似乎已經不用再“被幫扶”了。另外,徐州正承擔起更大的使命。2018年10月,國務院批準《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參與的淮海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徐州被定位為區域中心城市;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確定由上海、江蘇、浙江8個市、區,與安徽8個市結對合作幫扶,其中徐州與淮北結對。
雖然換了對象,但無錫與徐州的合作肯定會繼續下去,尤其在產業合作上。比如,2020年無錫高新區(新吳區)與徐州經開區已合作共建了無錫徐州工業園區,還比如徐州正持續放大徐工產業鏈優勢,帶動工程機械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壯大,這與無錫近年來大力發展的物聯網產業有著不少發展結合點。
原標題《江蘇“南北掛鉤”21年后首次調整:連云港換對象了,鎮江退出無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