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今屬河南)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屬江西)任縣尉,途徑湖口縣,游覽了石鐘山,寫了這篇文章。石鐘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關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認為,“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今人經過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既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本文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附錄1“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32篇文言文背誦篇目之一。①《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譯】《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對著深潭,微風激蕩著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擊,聲音好像大鐘。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是懷疑的。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更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所在地。在潭邊上找到兩座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塊山石的聲音重濁模糊,北邊那塊山石的聲音清脆悠揚,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疑惑了。敲擊后能發出響亮聲響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可這座山唯獨用鐘命名,為什么呢?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彭蠡,鄱陽湖的別稱。焉,兼詞,在那里,或作為句末語氣詞,不譯。人常疑之:之,可以作為代詞,代指“這種說法”,這時就可以把“疑”作為意動用法,譯為“以……為疑”,全句直譯為“人們常常以這個說法為疑”,意譯為“人們常常是懷疑的”。今以鐘磬置水中:以,把。磬,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至,到。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始,才。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余韻徐歇:韻,聲音。徐,慢。余韻徐歇,余音慢慢消失。石之鏗然有聲者:鏗然,形容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分析】第一小節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首先,引用《水經》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然后,提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并闡明質疑的原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最后,提出李渤的說法,并再次質疑——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同時,也闡明了質疑的原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