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譜
▼
“入孝、出悌、循規、蹈矩……”在松陽縣望松街道吳弄村葉氏宗祠,百年傳承的家訓刻在祠堂壇各門楣處。在吳弄村,還有個不成文的習慣,凡到學齡的兒童都會在長者的帶領下站在祠堂內誦讀葉氏家訓。
葉氏宗祠,也叫“敘倫堂”,沿著望松街道吳弄村往西方向走,踏過一條鵝卵石鋪設的小弄就可看到。這葉氏宗祠不僅是葉氏族人祭祖敬宗的圣殿,還是吳弄村的“根”,在以前,它也是族人祭禮聚會、聽取祖訓宗規之所,里面供奉著葉氏先祖葉章興及其膝下四子的畫像和牌位。
在吳弄村,葉姓是第一大姓,最早是從峁山遷到耐性橋(現明清古街附近),清同治二年,葉章興和胞弟葉木興遷居吳弄,當時因發大水,兄弟二人成了為數不多的幸存者,家徒四壁的葉章興一年冬天到寺口村一財主家賣柴,身著破襖,帽子也是縫縫補補的他,財主奚落其夾襖有七斤半重,聞此冷譏的葉章興暗下決心,定要出人頭地。
此后,葉章興做起了風險極大的木材生意,每次能賺三百兩銀子,他還將松陽煙葉、芝麻等運往溫州、平陽販賣。發家致富后的他重教興校、鋪橋建亭、濟貧救困,造福一方百姓。至今,祖輩克勤克儉,食粗糧,“一件夾襖重七斤半”的創業致富故事至今流傳揚鄉里。
雖然葉章興沒有上過一天學,但是非常重視子孫的智力、道德、藝術教育,依據他多年生活、經商的經驗,立下了這包括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妯娌、安分、務本、勤儉之訓等八則,并刻在葉氏宗祠內,要求后代子孫德才兼備,循規蹈矩。
然而最早葉氏宗祠,卻是清乾隆年間葉姓后裔為紀念先祖所建,道光二十四年,連續的大雨引發洪水,沖毀了十五里、六都等地的農房,祠堂也隨之毀滅,直到民國7年(1918年),葉章興獨資鼎建了眼前這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葉氏宗祠。
說起當時如何保護下的它,還有一則小趣事。20世紀50、60年代,為避免宗祠慘遭破壞,有人悄悄將宗祠的楹聯、繪畫粉刷覆蓋,偶然被當時年僅7歲的葉石君瞧見。2014年,村里準備修復宗祠時,想給墻再刷一層白,現今已79歲的老人葉石君站出來指著幾處白說:這里有楹聯,那里是一副繪畫,當白墻被洗出來時,這個傳承著葉氏家族家訓的百年墻畫才重新展現在了村民的眼前。
現如今,這座宗祠逐漸成為吳弄村村民傳播傳統文化的場所。葉石君回憶道,當年有位財主為村里修建木橋,恰逢一日大雨橋被沖垮,一葉氏族人起了貪念將木板帶回家藏起,被發現后,家里長輩親手將其押送至宗祠內跪著受罰,后來管理宗祠的“族長”悄悄找到財主前來幫忙,才給解綁。積德行善的祖訓造就了吳弄村良好民風。
在葉氏宗祠大門口,還有一對描述葉姓家族經商理念與教育思想以及對子孫厚望的楹聯。葉姓先祖以“耕讀人家”、“書香門第”、“學而優則仕”為榮耀,為讓后代“德才兼修”,雇了當時的狀元林世燾來教子孫,學習忠孝禮儀、善良積德的做人原則。
林世燾也是葉章興第三子葉景高的同窗,后來還和葉景高共同在宗祠內開設學堂,傳承家風家訓,興旺家族。如今該村幾乎每年都有優秀農家學子考入大學,且有從事金融、文化、藝術、經商等40余能人,吳弄村也逐漸成了名副其實的文化村。
家訓也在歷代文化傳承中生生不息。10歲的葉氏傳人劉炫,小小年紀就對家訓有自己的一番感悟,比如最后一條勤儉之訓,我們每個人都要節約,即使我們現在生活富裕,也不能浪費資源。
家訓代代傳,家風塑人心。時過數百年,愛國愛家、誠信正義、勤學奮進、孝老愛幼、潔凈鄉村的優良傳統,在吳弄依舊人人推崇。為此,該村還將孝德民風定為《村歌》。
▼
根
深
葉
茂
萬
代
芳
!
!
!
[End]
| 傳 播 · 交 流 · 傳 承 · 發 展 |
【??廣東宋桂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