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寫到了魚的腸道細菌與魚的生長有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當把這個范圍擴大,就會發現魚體就像人一樣,也是一個有機的魚體微生物組;同樣,當把關注的視角從腸道推導到魚這個個體,再從單一的魚個體推及魚這個群體,再至魚這個群體與環境組成的一個整體,都離不開微生物的存在。
在一百多年前的歐洲宮庭,當時的科學開始普及,科學家巴斯德開創了人們對細菌的認知,隨著顯微鏡的發明,貴族的女子發現,原來手與物體接觸會染上各種各樣的細菌。為了保持手的干凈,就經常使用含有殺菌制劑去洗手和手臂,但不曾想到的是,他們卻給文明進步帶來了副作用,許多人的手臂出現難看的斑點,以及一些皮膚類疾病。后來人們發現,人體的皮膚也是需要有微生物的,不然也會出現問題。
同樣,魚的體表需不需要有益的微生物呢?確切地說,非常需要,如果魚生存在完全無菌的環境中,魚的生存質量立馬就會受到影響?;蛟S拿魚的體表來說,顯得不好驗證,那再次回到魚的腸道來看。就拿魚的食欲來說,魚想吃料與不想吃飼料,難道單純的僅受魚的意識支配嗎?不見得。比如當我們在魚的飼料里添加一定量的干酪乳桿菌,如50斤的浮料,只需一包飼料添加100毫升,每間隔十來天,添加三五天,就會發現魚的腸壁在增厚,魚的采食量在增加,而這個對飼料的增加的量,顯然來自于微生物的作用與需求。同時還有調節魚類能量過剩的好處。
或許這個案例還不好理解,再看人為什么肥胖,人類腸道中有許多微生物都是喜歡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當膳食纖維類食物吃的多,就很容易感到飽腹感,但實際上這只是腸道微生物得到充足的營養物質后,向人體發出的信號。一旦反過來,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這些食物里適合微生物消耗營養的膳食纖維少,所以腸道微生物就向人體發送饑餓的信號,就很容易吃得停不下來,最后吃撐了,出現肥胖。
在給魚投喂的飼料中,越是能量高、蛋白高的飼料,魚越是容易出現大肚皮的現象,特別是在草魚養殖中最為普遍。經過我們的觀察與總結發現,只需要向草魚腸道添加干酪乳桿菌,調節草魚腸道中的菌群結構,就可調節草魚的過量采食與吃食不佳的現象,使之回歸正常。有的人可能會有疑惑,為什么腸道的菌群怎么會控制到大腦的決策呢?這就是明天我們接著寫的“菌腸腦軸”,(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