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基層教師普遍認為學生越來越難教了。通過最近的調查我覺得造成學生越來越難教的局面總的來說有下面幾種原因。
社會因素
1.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受到西方“拜金主義”的影響,很多人都變得唯利是圖,甚至學生也不例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正在或多或少地腐蝕著青少年,少數青少年已經將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品德拋至腦后,追求的只是錢和利。
2.網絡的影響。網絡的普及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負面影響。很多學生上網不是為了學習、找資料,而更多的是玩游戲或瀏覽一些亂七八糟的網站,從而導致了很多學生越來越不愛學習,更有甚者會把網上看到的不良行為當成榜樣進行模仿。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也起著決定性作用。結合我們學校的具體情況,造成學生越來越難教的家庭因素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部分學生缺少家庭教育。我們鄉鎮是個勞務輸出大戶,有很多學生家長都外出打工,將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更有甚者只讓孩子自己在家,造成對孩子監管的“真空地帶”。孩子在家沒人管,為所欲為慣了,不良行為習慣就難以控制,變得越來越差。久而久之,他們也會把平時的不良習慣再蔓延開來,成了學校的“害群之馬”。
2.部分學生缺少家庭關愛。農村的生活比較艱苦,父母大多成天忙碌于生計,而且大部分學生家長文化素質不高,孩子一犯錯誤,就是一頓打罵。父母管教的方式太單一、太粗暴,缺少理性,容易使孩子從小就產生仇恨、產生反叛。對成績較差的學生,再加上在學校得不到關愛,在這種環境下,他們就會自暴自棄,行為變得我行我素。
3.部分家長溺愛孩子。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雖然農村有的家有幾個小孩,但比上一輩人還是少了。因此,對于孩子的欲望和要求有的家長會盡力滿足,從來不問原因,有的學生在校一天的零花錢就有十幾二十元。有了錢,小孩就容易變壞,就會成天沉醉于電子游戲、上網或者吸煙、喝酒等。孩子從小就養成那么多的不良習慣,在校表現越來越差,學校對其教育無濟于事,有時想聯系家長進行教育,有些家長的回答是:不用管,我的小孩坐至初三畢業就可以了,其他無所謂。這樣就更加助長了某些學生的頑劣。
4.部分家長與孩子缺少交流。有些家長整天忙于工作,他們與孩子的交流就少了,有的甚至認為只要給予孩子更多的物質,孩子們就會滿足,自己拼命地干活也就是為了孩子過得好一點,從而忽略了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甚至孩子變成什么樣了都不清楚,一旦孩子出現了什么問題便無所適從。
5.有部分家長為老不尊。現在有很多家長當著小孩的面進行賭博,或去參加現今流行的“六合彩”、“板九”等賭博活動,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他們的小孩從小就會賭博。像這樣的學生對學校的學習自然不會感興趣,他們會把心思轉至與學習無關的方面,也就成了學校的“問題學生”。
6.部分家長不配合學校教育。現在很多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學校,孩子的學習就是你們學校老師的事情,已經和我沒有關系了。
學校因素
1.功利性的應試教育導致思想品德教育的談化。中小學教育的全部功能表現為使人在這場升學競爭中取勝,從而被注入了極強的功利性,它的一切都要從功利出發。什么人有望升學,就教什么人;什么課與升學有關,就教什么課;什么教師有助于升學,就選派什么樣的教師教學……德育被忽視了。在德育這一關系到和諧發展的重要領域,存在許多的誤區。雖然德育為首的方針層層提,但遇到“應試”就必須讓路,即使現在有的學校開展的一些“活動”也是“樣品”,上級領導檢查往往聽匯報,走過場。因此,導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無效。
2.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不強。長期以來,學校把中小學生德育目標定位在理想化的境界中,如有的教育系統把德育的目標確定為:小學進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初中進行社會主義信念教育,高中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這樣的安排完全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命內在要求,直接導致了德育目標過高、過空,進而導致了德育內容的實際作用不大,影響了德育的實效。
3.德育內容相對陳舊,回避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與丑惡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社會內部結構與以前比較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念及倫理道德,也會隨著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學校德育工作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試圖讓社會適應道德規范的需要而不是讓道德規范適應社會的發展,那么學校德育工作注定要失敗。我們需要對許多傳統的德育進行新的闡釋,如什么是“先人后己”,什么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等,都要作出新的解釋。在這方面,學校德育則走在時代的后面,仍然套用以前的事例和解釋,無法滿足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使學生無法體會到其中的內涵,使學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
4.教師做學生德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德育工作沒有落到實處。一方面教師受到學校主要抓成績的影響,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常常以“智育代全育”。另一方面是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師工資待遇不高,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年青教師不安心教育工作,有的抱著“拿多少工資干多少活”的心態。
建議
1.國家應努力創建和諧社會。如果孩子面對的社會是一個暴力社會,他們不但會不由自主地學會其中的暴力行為,而且會使他們覺得這個社會不安全。而和諧的社會,則能讓孩子們學到好的行為并能產生安全感。因此創建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2.社會應該多辦一些公益場所,為孩子們假日活動提供方便。現在的家庭,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多的孩子都明顯比以前孤單了,特別是假日他們更孤獨。這就促使他們更早地走進社會,而年齡小的孩子還沒有很強的判斷力,很客易受到不良影響。如果社會能夠多辦一些公益場所如圖書館、少年宮等,讓孩子們假日有地方可去,這樣則既可以防止孩子們變壞,又可以使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
3.社會應該自覺凈化學校周邊社會環境。針對網吧對學生的影響,我認為社會應該還給學生一個安寧的社會環境,在學校周圍最好不要出現網吧,以免影響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同時對學生開放的上網場所應該加強管理,還學生一片凈土。
4.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以教育。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留守少年以及引發出來的問題,我覺得家長應該把孩子失去的那份教育補上。無論工作多忙,做家長的都應該多抽時間回家督促孩子的學習,即使沒有時間回家,也應該多以電話、通信等方式彌補孩子缺少的那份教育。在家家長應多給孩子一點關愛,正確掌握管理孩子的方法,使孩子們在家有安全感。家長在給予關愛時千萬不能讓關愛轉化為溺愛。學校老師向家長反映情況時,應及時給孩子教育,不能夠袒護孩子。
家長應與孩子多交流,從中了解孩子的動向。家長應該潔身自好,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家長應積極與學校建立起家庭、學校的教育網絡關系。而不應該把孩子放置學校,自己卻置之不理,只有家長與老師結合起來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5.學校教育要摒棄單純的應試教育。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德育應放在首位,并且一定要落到實處,而不能夠成為一紙空談。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我們應拋開應試教育。落到實處地進行素質教育,應使德育內容緊跟時代生活與生活緊密結合,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五育齊發展的學生。
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明確定位學校德育工作。學校在制定德育工作時應有明確的針對性,而不能脫離學生的現實狀況,要著重教育學生“怎樣求知、怎樣相處、怎樣生存”,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四有新人”。
學校德育的內容,要順應時代的發展。
面對德育內容相對陳舊的現象,我們應該有效地把學校德育工作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不回避社會生活中的諸多矛盾和丑惡現象,讓學校的生活成為社會生活的預備。
教育部門應該多關注教育具體落實者——教師的積極性。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德育這艘船有“掌舵人”,能夠駛向理想的目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