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土地流轉就像是秋天里的一陣風,在村子里悄然刮過,伴隨著落葉和焦慮,村里人對此觀點不一,村代表的主題思想是,“別村流轉土地為500元/畝,考慮到我們村種植經濟作物的比較多,他特地申請調整為600元/畝,如果大家愿意,就可以進入下一步實質操作環節。”
面對村代表的征求意見,村民老五坦率表示“如果我不愿意流轉,在你們的眼里屬于違法性質,那我就愿意流轉,如果不違法,那我絕對不愿意流轉。”
老五的意思是,在糧食作物種植區,人們習慣外出打工,對家里的土地不重視,種點農作物也是應付,在這樣的地區進行土地流轉,連片的規模田塊,流轉費用基本在500元/畝,零星地塊200-300元/畝也是可能的。
但在經濟作物種植區,再按照這樣的費用進行流轉,顯然是得不到村民認可的,在當地農村,農民最喜歡種植中藥材、辣椒和其它蔬菜等經濟作物,每畝年收益至少可達2000-5000元,期間還不耽誤進城打工。
在這種前提下,按照600元/畝的流轉費用和農戶洽談,無異于自找難堪,更有農戶表示,即便是1200元/畝,不愿意流轉的農戶也會占大多數。
眾所周知,土地統一耕種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各種大型農業機械也都有了用武之地,對減少種植費用,節約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等,都有著諸多的好處,在這種前提下,對土地進行統一耕種,貌似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那么,為啥很多農民對土地流轉保持反對態度呢?土地流轉費用難道真是阻礙統一耕種的唯一攔路虎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土地流轉費用只是農民不愿流轉土地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農民還有兩個難解的心結,如果不能很好地落實解決,土地流轉就會面臨諸多阻礙。
心結一: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誰,是村集體,還是種植大戶?如果種植失敗了,土地流轉費用得不到徹底落實,土地還遭到了破壞,屆時誰會對農民的土地負責?
一個成功的種植模式,不但能將土地利用率提升到最高,還能為當地的農業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問題是,如今的規模農業種植,特別是大規模農業種植,成功者寥寥,失敗者居多,在這種前提下,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主體,就會產生一種不信任,萬一發生土地流轉金無法落實,土地又遭到破壞的局面,那絕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農民。
心結二:土地流轉后,那些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該如何安置?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農村青壯勞動力流失嚴重,在農村耕作的主力軍,基本上以“60后和70后”為主,這些老人往往還承擔著生活的重任,土地依然是他們的命根子,在無法外出打工、又無法繼續耕種土地的前提下,他們的家庭收入又該如何解決?
有人說,這部分農民可以為種植大戶打工掙錢,事實上,一旦遇到種植糧食的大戶,無論是耕種收,還是中間的過程管理,基本上都能實現機械代替,除此之外,種植大戶還有對農村老人“用不好、用不起和不敢用”的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單依靠每畝數百元的流轉金,顯然是無法維持留守農民的日常生活的,在這兩種心結無法徹底解決之前,土地流轉就會存在較大的阻力。
如何解決農民的心結呢?
1、以鄉鎮為單位,推出一個規模種植示范戶,用示范戶的成功經驗,讓農民真正感覺到規模種植的好處,以及對他們自身帶來的好處。這樣大家才會放心把土地流轉出去,否則,一窩蜂地上馬,又一窩蜂地下馬,如此折騰要不得。
2、不但要為農民簽訂流轉協議,還要簽訂土地使用責任書。既然接下了土地,就要負責任地種植好,在種植過程中,土地擁有者有權對種植大戶行使監督權,這樣做看起來對種植大戶有些苛刻,但也避免了盲目上馬的種植大戶,將土地交給有種植能力和責任心的種植大戶,才會將土地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否則就是瞎折騰。
3、國家加大對種植大戶的補貼,種植大戶應采取“浮動式”租金的方式給農民。而不是簡單地每年給多少錢,只有在種植大戶有效益,擁有土地的農民生活也有著落的前提下,這樣的土地流轉才更具有人性化,也更有利于土地統一耕種的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