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也能領年終獎?你沒有看錯,在江西安義縣有位種植大戶,將480多萬元現金擺在桌上,為上百位種植戶分發年終獎。
被叫到名字的農戶無不喜笑顏開,更有人表示,自己種植了半輩子土地,這樣的事情還是頭一次遇到。
據媒體報道,這位種植大戶采取流轉、托管的方式,種植耕地面積高達27萬畝,帶動1萬多戶農民參與到種植之中,不但有水稻種植,還有糧食加工企業,是全國知名種糧大戶。
提起種植大戶,給人的印象就是勝少敗多,之所以會種植失敗,除了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是種植管理上的失敗所致,很多“過來人”無不感慨,種植1000畝田和種植10畝田絕對有天壤之別。
這就使我國的農業種植陷入了一個怪圈,那便是種植規模越大,失敗的風險也就越大。對此,有農業專家表示,以家庭為單位的小面積種植,忽略了人工種植成本,在種植戶獲得的利潤中,已經包含了這項成本。
而種植規模擴大后,各項勞動環節都要雇人管理,這時候,人工成本的龐大開支就顯現出來了,由于絕大多數新入行的種植大戶對作物種植、環節管理、人員管理、風險控制、成本核算及種植規劃等方面都比較混亂,只能通過一年一年的失敗來探索農業種植的真諦,大家都有一個明確的信念,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到彩虹?誰曾想還沒見到彩虹,就已經消失在風雨之中了。
由此也可看出,規模種植已經上升到企業管理的高度了,如果再按照傳統模式去種植,失敗雖然看似意外,其實也是必然。
而這位忙著發放年終獎的種植大戶,走的就是企業化管理的路子,這也解釋了他種植如此龐大規模的糧食,還能取得好收益的原因所在,這位種植大戶的成功經驗,應該能為我國的規模種植戶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分析該種植大戶的成功,總結了三點經驗:
一、企業化管理,員工職責明確
該種植大戶的思路非常明確,將經營的27萬畝土地劃分成數十個種植區,全程采取機械化作業,每個種植區都聘有農戶進行管理,參與管理的農戶,均屬于正式員工,每月有基本工資可領。
除此之外,該種植大戶還制定了很多激勵措施,每個種植區的負責人超額完成種植目標,使水稻產量和品質得到了提高,還會有額外的獎勵,如當前發放的年終獎,就是諸多獎勵措施中的一部分。
這樣做既提高了種植質量,又增加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公司化管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樹立農業種植新理念,吸引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
在該種植大戶的基地內,90后、00后的年輕人較為常見,無論是農機手,還是飛防員,以及種植管理人員,都有年輕人的身影參與其中。
據種植大戶介紹,年輕人有思路、有創造力,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掌握能力非常強,通過年輕人的參與,種植過程變得簡單了,也更輕松了,如果讓他們在農業種植中掙到豐厚的收入,就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農業種植中來。
沒有年輕人參與的行業,注定是沒有活力和缺乏創造力的,沒有年輕人的參與,農業就不可能會有大的進步。
三、理清種植思路,盡可能規避種植風險
大規模農業種植,一定要有清晰的種植思路,就像這位種植大戶,在他27萬畝農田里,種植的幾乎都是水稻,按他的說法,首先種植糧食作物穩定,價格不會出現大起大落,從而避免了因爛市而形成低價的風險。
其次種植單一糧食作物便于管理,有利于機種機收及統一標準化管理,減少了管理上的混亂和沒有必要的支出,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最后可以建立穩定的配套措施,如種植水稻,可以建稻谷加工廠,可以進行初加工,也可以進行深加工,從而將水稻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連成一條直線,而這條直線上所產生的利潤,都達到了集中化,這樣的操作非常有利于市場化操作。
有了以上三點的加持,為公司農戶分發年終獎也就不奇怪了。
通過這位種植大戶的實際操作,以及成功案例,會不會對你今后的農業種植起到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呢?你認為他這種種植管理方式,會成為我國今后農業種植的主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