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轉土地,出現兩個新變化
后疫情時代,有不少想去農村“淘金”的人士發現,如今在農村流轉土地,已經不那么容易了。
種植大戶王守業:往年租種村民的土地,零星地塊300元/畝,100畝連片地塊800元/畝,這么多年都是這個標準。
然而,今年在給村民談續租問題時,大家一致表達了漲租的意愿,現在零星地塊租金都抬到了800元/畝,連片地塊每畝超過1000元,而且是有價無市。
除了地租上漲,村民還流露出了另一個意愿,就是出租的土地,租期一年一簽,租戶種植哪種作物,要經過村民的許可才行。
這種現象從土地流轉開始至今,是從未出現過的。
是什么原因導致土地租金上漲,以及村民的“惜租”心理產生的呢?
一、后疫情時代,土地價值開始凸顯
后疫情時代,百業待興,從農村進城落戶的年輕人,在面對生意或工作上的困局時,都產生了回村搞種植的想法。
“如果在城里混不好,大不了再回農村種地”,這種自嘲,應該很多進城農民都說過,由此可見,土地永遠都是農民最終的退路。
據村民李文釗表示,從今年秋季開始,他就收回了自家的4畝田地,全部種上了小麥,雖然4畝小麥不能給他的生活帶來物質上的明顯變化,但卻能讓生活多了一份微薄的保障。
二、糧食漲價,土地成了香餑餑
種植糧食,本來就有國家最低收購價的保護,然而,今年小麥每市斤超過1.6元的基層收購價;玉米每市斤超過1.4元的收購價;大豆每市斤超過3元的收購價都是史無前例的。
糧食漲價,讓土地也變得更有價值。
據村民王大勇表示,他今年65歲,種植了5畝小麥玉米,今年獲得了15000多元的收入,這讓他欣喜不已。
由于糧食種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耕種,閑暇時候,還能幫鄰居做農活賺取額外收入。
在這種前提下,誰還愿意將土地流轉給別人種植呢?除非給的租金足夠多。
除了糧食,受疫情影響,導致很多中藥材價格上漲,這也刺激了農民種植中藥材的意愿,僧多肉少,土地租金上漲已是必然趨勢。
三、返鄉潮下,農業種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年來各地都在鼓勵大家返鄉創業,而廣大的農村地區,就是諸多返鄉創業人員的緩沖地帶。
所謂的返鄉群體,主要是指外出打工的農村人,據農業農村部門粗略統計,當農村人返回農村,20%的人選擇了養殖業、50%的人選擇了種植業、30%的人選擇了經商或其它。
在外面漲了見識,掙了鈔票,自家幾畝田地自然是滿足不了他們的創業需求的,于是乎,種植大戶群體正在快速形成,土地流轉需求的增加,更是加速了我國農業向大農戶發展過渡的進程。
返鄉群體越大,農民對土地的依賴越高,土地流轉的矛盾就越大。
將土地出租,還是自己種植,農民自己算了一筆賬
有村民表示,以往土地租金之所以便宜,主要還是務工收入遠遠高于務農收入,當人們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務工當中去時,土地也就成了雞肋。
能將土地出租,在賺取租金的同時,還不至于讓土地荒廢,這是很多人共同的想法。
然而,當農村人發現務工收入漸漸和務農收入差距漸漸縮小后,務農收入就被重視起來。
面對土地出租還是自家種植的問題,相當一部分農民表示,出租可以,但租金要達到種植收入的50%,也就是說,當一畝土地能產出2000元的利潤,土地租金至少要1000元。
在綜合因素下,即便有人愿意高價租地,村民也不愿一次性長期出租,而是采取一年一簽的模式,從而來應對未知的諸多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