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再過十幾天,農村的麥子就要熟了。
小時候,五月份可是農民最忙綠的時候。
小麥成熟,大人孩子齊上陣,人手一把鐮刀。
刺啦啦的麥芒,絕對能讓你全身痛癢。鼻子里全是黑黑的麥銹,渾身都是浸透了汗水。
收割小麥,絕對是農民的一件大事,這是全家一年的口糧,不重視不行啊。
小麥未熟,鐮刀先行。每年到這個時候,在農村的各個集市上,都能看到很多賣鐮刀的攤位。
還有掃帚、木锨、叉、繩索、糧囤等必須用品。
那個時候的農村,可真是熱鬧得很,外出打工的人要回來收麥子,外出做生意的要回來收麥子,上學的學生居然麥收的季節也放假。
那場面,想想都壯觀,比過年還熱鬧。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收割機逐漸普及了起來,在外忙碌的人們也逐漸不回來了,學生的麥假也沒有了。
機械收割好的小麥,已經脫好了粒兒,也不往家里拉了,直接在地里曬兩個太陽,就出售了。
但今天在農村的集市上,依然看到很很多賣鐮刀、木锨、叉、繩索、糧囤……的攤位。
不過,做這些生意的,大多都是老年人。
有一位老人,依然堅持現場制作鐮刀的習慣,他說快干了一輩子鐮刀生意了,都是現場制作。
一是圖個熱鬧,二是可以展現下自己的手藝,按現代年輕人的說法,這也是一種宣傳效應吧。
來買農具的也都是些農村的老年人,他們說,收割機再厲害,一些地邊兒或者比較小的地塊,依然需要人工收割。
不過如今割麥也不累人了,連麥場都絕跡了,不知道這鐮刀啥的,說不定哪天也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