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支撐起農村檔次的,是一棟棟時髦的小洋樓,不過,讓人奇怪的是,農村人能投入20多萬建樓房,卻沒有多少人愿意花錢裝修,有些人家只是略微簡裝一下也就入住了,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農村,這些舉措確實讓人看不懂。
還有人說,這是典型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蓋如此漂亮的大房子,只不過是為了“裝門面”罷了!
事實真像大家所想的那樣嗎?
據村民李大叔介紹,眼前正在趕工期的房子,是他家孩子的,原本孩子在城里已經買了房子,家里的老房子是十年前的婚房,孩子進城了,他們老兩口就在里面住著,一是幫孩子看家,二是房子一旦不住人,特別是老房子,就會加速破敗,不知道為什么,但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誰知,村里搞新村規劃,打破了原本的平靜,有人說,如不在村里建房,今后將永遠失去宅基地,在這個背景下,他家孩子才決定建新房的。
建一棟規劃好(普通型)的房子,以當前的建材行情,每平方米至少需要800元的成本,按照220㎡的標準建筑規模計算,毛坯房就得176000元,加上護欄裝飾及外墻粉刷、院落硬化等,沒有20萬是搞不定的。
由于孩子剛在城里買房不久,裝修花了不少錢,兜里哪里還有存款,20萬的農村建房資金,絕大部分都是東拼西湊借來的,借錢建房,建好后又不住,除了在村里留個可以落腳的地方,花大價錢建成的房子,貌似真的沒有意義,至于是室內裝修,就更沒有必要了。
因此,在農村有不少房子建好后,卻遲遲不裝修的原因似乎找到了,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四點因素,影響人們裝修熱情:
如今在村里建房的主力軍,以中年人居多,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是經濟壓力最大的時候,這樣的家庭,一般存款不多,和李大叔家孩子一樣,在投入20萬元資金建房后,有的掏空了口袋,有的還需要還債,至于裝修,如不是孩子等著結婚,一般是不愿意繼續投入的。
排除新村規劃,如今很多農村新建的樓房,大多是為了娶兒媳婦而準備的婚房,但現在的潮流是,無論在城里有沒有工作或事業,年輕人結婚,幾乎都要在城里買房。
即便在城里買房,家里也不能沒有房,如今村子里流行著這么一句話,“家里的房子,是媒人給孩子說媳婦的基礎;而城里的房子,則是結婚的基礎,城鄉兩地都要有房,兩處房子都要硬氣,這才是娶兒媳婦的底氣”。
既然孩子將來要在城里居住,農村房屋,誰還會下功夫裝修呢?當然,兒媳婦有特殊要求的例外。
如今的農村,掙錢最穩定、最快捷的渠道,依然是外出務工。
身邊的各個村莊,都不乏舉家外出務工者,家里建好的房子,也只是春節期間短暫地熱鬧一次,便又瞬間恢復了平靜,院里長滿青苔,門前盡是荒草,這種現象也是比較常見的。
一個新房子,如不經常居住,就失去了花大價錢裝修的意義,大家的一致想法是,等生活相對安定了,差不多也攢了足夠的錢,到時候再進行享受生活,也是不遲的。
農村年輕人在外打拼,家里的房子可由父母居住看管,這樣做一舉三得,一是可以改善父母的居住條件;二是可以幫忙看管家里的財物;三是幫忙打理院落不至于荒蕪。
然而,新農村規劃后,不但年輕人要建新房子,村里也規劃了老年房,雖然規模小些,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最重要的一點是,房子小好收拾,于是很多父母就留在了老年房,年輕人的新房,常年都是鐵將軍把門,父母不在里面居住,連簡裝也失去了意義。
總結:如今農村建房,真正有建房需求的并不多,大多都是為了新村規劃而被動建房,如果非得找出建房動力所在,一是保住宅基地;二是為了爭口氣,同樣是拼搏奮斗的年輕人,為啥別人能輕松建房,就你沒有能力?在這兩種前提下,房子建好了,心踏實了,面子也掙到了,至于里面的裝修,每家都能找到一百個不裝或簡裝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