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進入到西方倫理學的介紹
什么是倫理學?
我們說人有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倫理學是價值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如何行動,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倫理學來源于習俗,設定人與人之間的規范,重視群體里穩定的秩序。倫理學是大學哲學系的一門必修課。倫理學也被稱為道德哲學,從哲學的角度對道德進行分析思考,包括什么是應該的,應該是怎么來的,我為什么要遵守。
倫理和道德在中文里可以相通,倫理偏重外在的秩序,道德強調內心的選擇,兩者都落腳到行動要符合一定的規范。
倫理學要討論的兩個主要問題:
1如何界定善和惡?
2為什么要行善避惡?
西方有三派倫理學的主流觀點,分別是效益論、義務論和德行論。
效益論有時候會被翻譯成“功利主義”。是從結果看問題,要謀求和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英語系國家,在英國經驗主義之后,大都推崇效益論。效益論在建構社會秩序、推行政治政策方面有它的價值,效益或者說善和幸福的評判更多的是看行為的結果。
義務論是從動機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無論是從宗教信仰角度對上帝的信仰的要求還是像康德的理性主義從自己內心的義務角度出發,都是歸于我應該所以我要這樣做。義務論關注的是動機,重要的是我是從善意出發,我是好心。而對于行動的結果的好壞是無法判斷和控制的。
德行論關注的是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它既不關注行為產生的善的結果是否最大化,也不關注人是不是出于善的動機做出行動。我要提升自己的修養成為一個善人,這樣我做出的行為就是善的行為。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效益論在社會秩序和政治政策的宏觀方面有它的優勢,義務論涉及到的是每個人的具體行動,而德行論關注的是整個生命的動態發展過程。
為什么要做道德判斷?
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自由行事不好么
這樣確實是不行的,因為:
1人的理性有限,是說有些事情重要,但是人不一定能意識到;或者及時能認識到其重要性,會因為要滿足眼前的利益而放棄或不愿去做;
2人的同情心有限,是人一般會優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才會考慮幫助別人,而且能關心的人可能也只是少數的親朋好友;
3另外,人還可能會傷害別人或者表現出幸災樂禍的心理,向前面講過的霍布斯提到的人與人之間的戰爭,人之與人互為豺狼。
所以需要道德判斷和外在的或內心約束和限制。
道德判斷要遵循的4個原則:
1. 不可有偏見,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他人天生的條件或者地域、收入等有不同的標準
2. 不可帶有個人感情,不要摻雜個人的感情和喜怒哀樂
3. 不能只考慮實用性,比如認為基因有優劣之分,要淘汰所謂的“劣等”種群
4. 不能以某種宗教信仰的觀點來判斷別人的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