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雷鋒網(leiphone-sz)的報道
人工智能正在對各行各業產生影響。正如今天雷軍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所講的,在這個年代里面,無論是國際巨頭,還是國內的BATJ,都把人工智能列為了最核心的戰略。
在這個時代面前,不僅僅是巨頭,在教育、法律、醫療、安防、出行、零售、家居、金融、工業等十多個領域里面1000多家創業公司風起云涌,越來越多的實用性產品開始產生。
9月17日,京東舉辦“法律智能 一起改變未來——京東法律機器人發布會”,京東法務首款智能產品“法咚咚”正式發布,該產品也是京東AI加速器首款落地產品。
據悉,這是一款基于京東自研的語音識別技術,結合京東長期積累的專業知識庫,運用人工智能算法搭建的法律咨詢問答平臺。“法咚咚”小程序將于9月20號正式上線。
京東AI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曉冬博士告訴雷鋒網,京東AI研究院及NeuHub開放平臺在法律機器人項目中,前期由產品經理同法務部業務方進行了需求溝通,然后進行了針對性的個性化安排,結合各方能力優勢,通過將北京、硅谷兩地團隊共同研發的ASR與TTS等語音API嵌入至京東AI加速器入駐企業法狗狗的后臺之中,最終打造了這款AI+法律產品。
京東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總法律顧問隆雨表示,法務部門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事務型的法務部,主要承擔行政事務類工作;第二階段是助力型的法務部,助力業務成長;第三階段則是驅動型法務,起到引領性的工作。
隆雨表示,法咚咚的發布意味著京東法務進入驅動型法務階段。一方面,這款產品希望能解決京東自己的日常事務性法律問題,另一方面希望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技術產品。
會上,京東集團副總裁、企業信息化部負責人梁勇鴻介紹了京東技術部門在法務領域所做的研發工作:
第一個領域是法務管理的線上化。
“我們幫助法務團隊搭建了一套全流程的線上案件管理體系,從案件的立案、審理到結案,整個過程做到標準化線上的管理,可以幫助我們法務部門在大量的日常案件管理過程中提升效率,同時也能夠進行一些案件的數據分析。”
除了法律領域,京東技術部門搭建了一個商家的知識產權管理平臺——知產衛士,幫助商家在京東上做線上申訴和維權,同時我們連接專利的內部申請管理系統,幫助京東法務部門管理內部專利申請。
第二個領域是法務文本的電子化。
“因為法務工作者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文本需求,我們做了一個電子合同平臺,可以幫助法務從日常中大量的像合同的范本制作、起草到合同的審核、蓋章、歸檔等大量的文本工作中解脫出來。”
據介紹,該平臺利用法務的文檔技術能夠自動生成法律范本,同時通過京東的OCR圖像識別技術、電子公章技術,能夠讓電子公章做到線上化、電子化。
第三個領域是法務咨詢的智能化。即今天發布的法務智能產品“法咚咚”。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京東自研的語音識別的技術,結合京東法務長期積累的專業知識庫,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借助微信小程序,把它做成一個針對B端企業用戶的一個智能問答及咨詢平臺。”
據梁勇鴻介紹,該產品除了市場上已經有的一些智能問答功能之外,還有幾個特色:首先,可以對用戶的問題進行智能分析,更精準地回答用戶的問題;其次,還有知識拓展功能,向用戶推送問題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形成一個系統;此外,具備自主學習的功能,可以通過不停學習形成更完備的知識庫。
京東集團電商法務負責人韓劍輝介紹了“法咚咚”這款產品的具體功能。
雷鋒網注:京東集團電商法務負責人韓劍輝
“我們在開發產品的時候發現,AI和法律是兩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兩個領域的專家互相理解起對方的專業問題非常困難,所以我們需要繪制一張科學的知識圖譜,將兩個領域進行有效的串聯,這張知識圖譜就是我們機器人的大腦,有了大腦,我們的機器人還需要有更多的場景,更寬的系列,讓它更有實用性。”
產品板塊包括:投資融資、公司事務、營銷推廣、企業資質及勞動人事。
具體功能有:
智能推薦功能。可以根據大數據推算向客戶推介高頻率的問題。
知識拓展功能。可以讓用戶對他關心的領域進行知識補充。
自主學習功能。可以幫助客戶學習法律知識。
法律檢索輔助功能。可以幫助專業法律人士檢索出相應的法條提高效率。
語音識別功能。基于京東自主研發的AI語音識別技術,可進行語音識別并檢索相關問題答案。
韓劍輝表示,未來會根據實際需求增加更多的功能模塊。
在發布會的人機PK環節,法咚咚與三位律師在現場展開了一場比拼,就“法人有哪些權利”、“如何通過技術入股”“優先權是什么”三個問題進行同步解答。
首先,律師先對現場觀眾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然后,主持人在法咚咚小程序中通過語音輸入同樣的法律問題,幾秒后答案便出現在屏幕上。據雷鋒網現場觀察,專業律師的回答會根據自身的業務實踐進行解釋,而法咚咚可以調取法律業務數據庫,回答詳細準確。
百宸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鄧華在發布會后的論壇上表示,AI法律機器人需要海量的基礎庫進行信息輸入,然后結合非常強大的運算給出答案。而對于律師來講,實際工作其實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法律基礎知識,包括對法律的一些分析。這部分可以交給機器人去做。
但是,對于復雜的項目談判及交易結構的設計,其實很多情況下是基于律師個人經驗積累做出的判斷和決策。這些需要律師具備職業素養,即過去的經驗、項目上積累的經驗、個人資源、協調能力以及形勢判斷能力。此外,有一些核心信息基于商業上的保密需求,機器無法獲得。
所以,人工智能無法取代律師,法律機器人是律師的工具,起到的是輔助功能,更多的可能是成為律師的助手。
法狗狗CEO劉謙也認為未來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律師,但對法律行業會帶來很多改變。
“對于每一個法律人,AI可以讓他們的服務能力增強,原來可以服務一個人的時間現在可以服務10個人甚至100個人,而且這100個人找律師咨詢之前已經有了初步的常識積累,這樣可以明顯提升效率。”
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解決法律服務的三大痛點:法律人數少、知識信息不對稱及律師服務成本過高。能夠為行業賦能,提升產能,拓展新的場景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