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人工智能“國家隊”的好未來,首次公開搭建智慧教育開放創新平臺整體戰略。
文 | 張莉
2003年成立的好未來如今來到新的節點。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在線教育市場的興起,K12主力賽道的創業者紛紛涌入,原本極為分散的線下教育市場形態在線上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集中化趨勢和頭部效應愈發明顯,VIPKID、猿輔導、作業幫、掌門1對1、學霸君等教育獨角獸迅速崛起。
對外,是流量爭奪、投放大戰、渠道較量;對內,是組織架構、管理制度、課程模式的對壘。
「求變」成為好未來近兩年的主旋律,「開放」戰略成為重要路徑。
在今年8月29日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科技部正式宣布批準依托好未來建設“智慧教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好未來正式進入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隊”。
雷鋒網對好未來CTO兼開放平臺事業部總裁黃琰和好未來智慧教育總裁王偉在總部進行了近3個小時的專訪,此次專訪中,好未來首次向外界披露了承建國家智慧教育開放創新平臺的具體規劃,介紹了好未來智慧教育的兩大核心業務和落地實踐案例。
雷鋒網曾經在《2018AI自適應教育行業研究報告》中論述過,教育服務主要滿足的是學生的兩類需求:知識需求和情感需求。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蓬勃發展,以及在線教育公司的興起,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與線下的傳統教育公司越來越趨近,知識服務完全可以通過線上進行提供。學生的情感需求部分可通過構建線上學習社區、微信群、QQ群等線上社區得到滿足,但仍有部分陪伴式、啟發式、特殊解決方案需提供線下體驗及服務。
未來,線下教育場景不會被取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線教育市場仍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雷鋒網此前采訪過的多家在線教育公司創始人都表示,未來在線教育市場一定會出現千億美金市值的巨頭,但是,這家千億美金市值的巨頭會是誰?答案還未可知。
2018年,好未來宣布戰略轉型,重新梳理業務方向,對公司的定位做出新的闡述:“以智慧教育和開放平臺為主體,以素質教育和課外輔導為載體,在全球范圍內服務公辦教育,助力民辦教育,探索未來教育新模式的科技教育公司。”
「科技」位于「教育」之前,主體變成了「智慧教育和開放平臺」,范圍擴展到「全球」,服務對象涵蓋「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兩大體系。
大象開始轉身,「開放」成為好未來這兩年的重要戰略,搭平臺、建生態、輸出行業解決方案,好未來同時在「智慧教育」和「開放平臺」不斷發力。
智慧教育方面,2018年全年,好未來智慧教育覆蓋10個省,17個市縣的52所公立學校,服務超過3300位老師和超過四萬名學生。
開放平臺方面,先是于2018年12月發布教育開放平臺,面向全行業輸出覆蓋線上線下全場景、貫穿教學全周期的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接著在2019年7月正式發布AI開放平臺,宣布將自身最新技術積累開放給全行業;在8月29日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科技部正式宣布批準依托好未來建設“智慧教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好未來正式成為教育行業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隊”。
自此,「開放平臺」與「智慧教育」兩大主體架構已經清晰,好未來也獲得了同時服務「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的入場券。
好未來將如何建設智慧教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如何服務「公辦教育」?好未來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有何特色?實際校園案例應用效果如何?未來如何規劃?
上周,好未來CTO兼開放平臺事業部總裁黃琰和智慧教育總裁王偉在總部接受了雷鋒網的專訪,首次向外界披露好未來承建國家智慧教育開放創新平臺的具體計劃和落地方案細節。
黃琰首先介紹了好未來開放平臺的最新成果。
2018年,好未來宣布實行開放平臺戰略,至去年底,面向全國234個城市及地區,1107家教育機構,為超過1000萬小時的線上課程提供教學、教研與技術服務。
2019年7月18日,發布AI開放平臺,向全行業開放了4大科研數據集、21項定制AI能力及行業解決方案,并展示了WISROOM2.0、教研云、T-Box等最新研發成果。
黃琰介紹,經過多輪深入研討,集團已經制定了平臺建設發展規劃,未來5年,好未來將在智慧教育國家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方面投入超過10億元;平臺建設運行人員投入也保持每年30%的增速,在2023年達到600人。
此外,好未來集團還將依托教育行業企業培育服務平臺——“未來之星”,推動和完善“未來之星創業營”行動,打造教育行業知識共享和經驗交流社區,引導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人員基于開放創新平臺開展產品研發、應用測試,整合技術、產業鏈和金融三方面資源,營造共創共享的智慧教育新生態。
智慧教育國家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將為行業中的教育教學機構、教育科技企業、教育從業者等各參與方提供從技術、解決方案到產業化應用的全場景、全過程、全周期智慧教育服務支持。
開放平臺將分為三個部分:智慧教育技術賦能平臺、智慧教育解決方案開放平臺和智慧教育產業開放平臺。
平臺建設將在建立智慧教育行業開放標準、提供服務教育全場景的人工智能能力、提供服務教育全過程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提供服務教育全周期的產業化應用4個方面開展研發、建設和合作。
王偉首先向雷鋒網介紹了好未來智慧教育的落地成果。
好未來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啟動調研,為學校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解決方案,推出相應的教學產品。
2014年,好未來的教學課件先后在武漢1007所公立學校試點、與北京市教委達成合作。近年來,好未來陸續與江蘇鎮江、雄安新區、河南嵩縣、陜西佛坪、江西瑞金、井岡山、貴州石阡、新疆吉木乃等地區展開智慧教育合作,推動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好未來智慧教育覆蓋10個省,17個市縣的52所公立學校,服務超過3300位老師和超過四萬名學生。
王偉表示,在集團層面,整個智慧教育事業部面向公立學校有兩塊主要核心業務:
第一,教學服務。王偉認為,均衡和改善教育公平首先是能夠把好的教師和好的教學資源輸送給學生,所以好未來采用的方式是把像北上廣這些教育發達地區的優秀老師通過雙師直播的方式直接傳導到學校,來作為學校的有益補充。
第二,信息化的集成和教育信息化。硬件設備、軟件、教學資源、內容應該成為一個有機系統。
和其他提供屏幕、教學設備和工具軟件的廠商不同,好未來主要通過“硬件設備+軟件工具+內容+課程”為公立學校提供服務,“最早的時候我們會派老師去學校講我們的內容,現在我們能夠做到一個老師在北京這邊講,其他地區的學校同時進入100個班級去上這節課。我們采取‘內部自研+事業部自研+整個集團各兄弟事業部之間的成果’,再加上我們投資企業的產品、行業的合作把所有資源進行整合和系統集成。”
“其實硬件只是一個表象,它是我們的一個載體,為了讓我們的服務和課程更好地傳遞,所以我們規范了屏幕要用什么、聲音要用什么、攝像頭要用什么。”
王偉介紹,過去的一年,好未來依托AI課堂技術解決方案和教研教學資源平臺,為4個省8個貧困縣的14000名學生、4000名老師提供服務。此外,好未來還和上海市教委合作,在上海盧灣一中心小學進行試點,提供紙筆課堂等工具,還原學生的學習軌跡,提供個性化教學服務。
王偉向雷鋒網介紹了好未來在河南嵩縣思源實驗學校的智慧教育落地實踐案例。
河南嵩縣思源實驗學校是一所始建于2016年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這所當地最大的“扶貧學校”,主要面向貧困家庭及農村留守兒童,由政府出資、香港言愛基金會捐助,共有學生3153名,貧困生和留守兒童占35.56%,一半教師來自農村。
思源學校的校長張慶民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殫精竭慮,自學校成立伊始就四處“取經”,去省城學習示范校的辦學經驗,隨著政府對教育投入逐漸加大,學校教學樓蓋起來了,硬件也越來越好,但是,最大的難題是優質教師資源不足。
張慶民也接觸過一些做智慧教育的機構,了解到學生是用平板上課,課堂可以互動,學習效率比較高。但多年的經歷告訴他,信息化的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足夠多的好老師,而且使他們扎根下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
經過多方考察,2017年,思源學校決定與好未來教育集團合作共同探索智慧教育。
首先,好未來針對教師內外功進行了系統化培訓。
一是知識體系培訓。對照教學大綱,幫助教師構建知識點圖譜,確保每個知識點課堂教學內容完整、全面;
二是專題培訓。針對中考考情,抓住重難點;
三是建立校本課程培訓。將好未來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消化吸收”,積累校本資源;
四是教學技能的培訓。提高老師授課技巧,改變課堂整體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集體教研、集體備課、一對一磨課等方式,切實提高當地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
起初,很多老師對這樣的培訓還有抵觸情緒,但隨著培訓但深入,很快轉變了看法,磨教案、練習講課表現力、寫教研感悟,變化在逐漸發生,“過去一年,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內功,我所有的知識都體系化了。”思源學校初中物理老師周曉娜發現,她遇到新知識會自然納入進來,成為自己的東西。
她的講課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以前上課,她一般從頭到尾講上30分鐘,然后讓學生做題。現在上課之前,她會先把基本框架給學生列出來,類似思維導圖那樣,再給他們層層解析,講解完畢進行小結,然后是練習鞏固。
嵩縣思源實驗學校信息化系統總體架構為“1+4”,即一個資源平臺加上智慧課堂系統、雙師課堂系統、學業測評系統、學科應用系統四個教學系統。
在資源平臺上,教師可以隨時調用包括14萬個的課件素材、百萬道題庫資源、不低于10萬節錄播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
智慧課堂系統將課前、課中、課后全場景教學流程電子化、數據化,大數據分析提供精準學情報告。通過學業評價系統,學校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的授課效果進行科學評判。學科應用系統包括英語分級閱讀系統和在線虛擬實驗系統,分別解決孩子“英語只會寫不會讀”和貧困地區學校實驗難問題。
此外,針對數學、物理、英語、化學四個學科,開設以知識點梳理、拓展為主的雙師課堂。針對當地的教學體系和學情特點,派出距離嵩縣較近的學而思(好未來旗下)鄭州分校的老師負責線上主講,思源的老師負責線下輔導。雙方老師聯合教研,每周固定時間進行線上磨課,根據學生上課反饋動態調整授課重點及進度。
據介紹,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在2018年全縣期中考試中,嵩縣思源學校從全縣第七上升到第三。截至目前,嵩縣思源智慧平臺訪問量在16萬以上,月均資源更新量超過3500。
目前,嵩縣思源實驗學校的模式已經復制到當地幾所學校,也推廣到了河南省新蔡縣,云南省文山市、昌寧縣,貴州省興義市等地的8所學校。
公立教育體系和校外培訓體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同時為公立校和校外教培機構提供服務的好未來,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就校外培訓體系而言,其規模、特點、訴求、地域分布各有不同,而公立教育體系的復雜度更甚,不同省市的教材版本、師資特點、教學風格、設施配置差異顯著,需要技術專家、教育專家、校方、老師、學生等多方的磨合。
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末,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9萬所,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38萬所,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8.35萬所,普通高校2663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截至2018年6月21日,全國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201193所。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智慧教育的落地實踐注定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好未來采取的無疑是非常“重”的方式,既要進行建立平臺的宏觀戰略規劃,又要扎進泥土里一寸寸開拓市場,當下,好未來的智慧教育實踐落地還在初始階段,技術、資本、政策仍將是影響教育行業最大的三個變量,好未來重塑的未來如何,還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