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中醫有“外科不治癬,內科不治喘”的俗語,足見咳喘疾病一直是內科醫生最頭疼的事。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咳喘疾病的治療經驗。 本文從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朮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診治咳喘疾病的醫案和經驗方中。精選出療效確切且能較好反映名老中醫辨治經驗和學朮思想的典型醫案和經驗效方。以名老中醫個體為綱,驗案良方為目。每則醫案后均附有按語析其要妙,每方列有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項。
蒲輔周醫案
劉XX,女,3歲,1963年12月25日門診。一周前突然高熱,咳喘,先后服射干麻黃湯和麻杏石甘湯加減,并加服四圜素,注射青霉素,歷時四天不解。檢查:兩肺滿布大量的干濕性啰音,血化驗:白細胞總數11,200/立方毫米,中性66%,診斷為支氣管肺炎。轉蒲老診治,癥見發熱39,無汗,咳嗽氣促,喉間痰鳴,咳痰不利,面浮目紅,口微渴,食納減少,大便干,每日一次,小便短黃,舌質不紅、苔白膩,脈沉細數,屬食痰阻滯,肺失肅降,郁而化熱,治宜宣肺降痰。
處方:
炒葶藶子一錢,炒蘇子一錢,
炒白芥子一錢,瓜蔞仁殼二錢,
桑白皮一錢五分,白前一錢,
炒萊菔子一錢,紫菀一錢,
竹葉一錢,葦根二錢,蔥白二寸
12月28日復診:前方服二劑,熱減,精神轉佳,咳痰利,食納增加,小便微黃,大便正常,脈轉沉滑,舌質正常苔黃膩。體溫已趨正常,咳喘俱減,再以調和肺胃,清燥化痰,前方去葶藶子、竹葉、蔥白加象貝母一錢,枇杷葉二錢,竹茹一錢,蜂蜜為引。此方服二劑而痊愈。
按語
本例特點分析
本例因平時飲食不節,食積生痰化熱,微感外邪,引動痰熱,阻塞肺氣,以致咳喘痰鳴,高熱無汗,雖服解表之劑而病勢不減。據其便干,口渴,尿黃而短,脈沉不浮,其病不在表,治宜降泄痰熱,兼透表邪,以三子養親湯加味,痰熱降,表亦解,肺胃調和,諸證皆平,服藥四劑而獲痊愈。
據此例體會,在臨床審脈求因辨證的重要性,脈之沉浮,便之干溏,舌之紅淡,苔之黃白燥潤,病機之所在,均宜具體分析,加以區別。
裴正學醫案
萬某,男,55歲。初診,2013年12月30日。
主訴:咳嗽氣喘伴發熱1周。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每逢冬春感冒誘發咳嗽氣喘。胸部X拍片顯示右肺野彌漫性陰影,少量胸腔積液,雙肺紋理增粗,白細胞13.8x109/L,中性粒細胞80%,淋巴細胞20%,血小板8x109/L。查體:T39°,P110 次/分,血壓:140/90mmHg。兩肺呼吸音增粗,可聞及少量支氣管喘鳴音。刻下癥:咳嗽氣喘,胸悶氣短,胸脅脹滿,夜間不能平臥,發熱頭暈,咯吐大量泡沫樣白色稀痰。舌質紅,舌下脈絡曲張紫滯,舌苔薄黃,脈浮滑數。
診斷: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壓,肺心病。辨證屬于外感風寒,引動內飲,肺失宣降,痰飲阻肺。
治法:宣肺解表,降氣止咳,清熱解毒,化痰平喘。
方藥:青龍蘇黃止咳飲加減。
處方:
麻黃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
生甘草6克,干姜6克,細辛3克,
五味子3克,半夏6克,蘇子10克,
黃芩10克,前胡10克,桂枝10克,
桑白皮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
金銀花15克,魚腥草20克,桔梗20克,地龍20克。
水煎服,1日1劑。7劑。
二診:患者服藥后咳嗽氣喘及胸滿氣短均明顯好轉,夜間能夠平臥,咳痰減少,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滑。肺部炎癥好轉,寒邪已化,飲邪已除,肺脾氣虛,濕邪停留。可酌加健脾化痰之藥,去黃芩、魚腥草加橘紅、白術、茯苓各10克。14劑。
三診:患者以此方加減服用3月余,咳嗽氣喘及胸滿氣短均逐漸好轉,拍片復查肺部感染已經消失,兩肺野清晰。精神食納俱佳。以培土生金法配以丸藥以鞏固療效。
處方如下:
麻黃50克,杏仁50 克,生甘草30克,
干姜30克,細辛15克,五味子15克,
半夏30克,蘇子50克,前胡50克,
桂枝50克,紫菀50克,款冬花50克,
川貝母50 克,百合50 克,潞黨參75 克,
太子參100克,炒白術50克,茯苓50 克,
陳皮30克,木香30克,砂仁15克,
桔梗100克,地龍100克。共為細末,
蜂蜜為丸,每丸重9克,1日3次。
按 語
本病除上述藥物治療以外,還需要平時的飲食調理,以清淡為主,少食辛辣油膩飲食;藥膳、膏方結合,補氣潤肺。潤肺止咳,如清肺化痰藥,如蟲草、百合、蜂蜜等。化痰止咳如陳皮、川貝母、杏仁等。滋陰補腎如核桃仁、阿膠、石蓮子等熬粥或膏方保養;注意預防感冒,天氣寒冷增加衣服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此病;同時積極增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素質,提高免疫力。另外,本病還可以進行冬病夏治,防治結合,綜合治療。
劉渡舟醫案
張××,男,40歲。患氣喘病多年,每當發作之時,自服“百喘朋”能緩解癥狀。此次犯病,發作嚴重,又來求取“百喘朋”。當問及為何不愿服用湯藥時,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藥無數,但未見效果。經過反復勸說后,同意服湯藥一試。癥見喘咳痰多,脈弦,舌苔水滑。觀其面色黧黑,辨為寒飲內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龍湯證。
處方:
麻黃9克,桂枝9克,干姜9克,
細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
白芍9克,炙甘草9克
服藥二劑后喘咳明顯好轉,轉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湯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劑,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按語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是張仲景用來治寒飲咳喘的一張名方。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或膈間有支飲,凡屬寒飲內伏,上射于肺所斂咳喘,皆有明顯功效。
本方合干姜,細辛及麻、桂于一體,辛烈走竄,雖然藥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龍湯證的幾個環節,臨床運用則效如桴鼓。
(一)辨氣色:寒飲為陰邪,易傷陽氣,胸中陽氣不溫,使榮衛行澀,不能上華于面,患者可見面色黧黑,稱為“水色”;或見兩日周圍有黑圈環繞,稱為“水環”;或見頭額、鼻柱、兩頰、下巴的皮里肉外之處出現黑斑,稱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輕,或喘重而咳輕,或咳喘并重,甚則倚息不能平臥,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陽虛津凝,成痰為飲,其痰涎色白質稀;或形如泡沫,落地為水.或吐痰為蛋清狀,觸舌覺冷。
(四)辨舌象:肺寒氣冷,水飲凝滯不化,故舌苔多見水滑,舌質一般變化不大,但若陽氣受損時,則可見舌質淡嫩,舌體胖大。
(五)辨脈象:寒飲之邪.其脈多見弦象,因弦主飲病;如果是表寒里飲,則脈多為浮弦或見浮緊;若病久入深、寒飲內伏,其脈則多見沉。
(六)辨兼證;水飲內停,往往隨氣機運行而變動不居,出現許多兼證,如水寒阻氣,則兼噎;水寒犯胃,則兼嘔;水寒滯下,則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則兼腫;若外寒不解,太陽氣郁,則兼發熱、頭痛等癥。以上六個辨證環節,是正確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標準,但六個環節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兩個主證者,即可使用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治療重證寒飲咳喘,療效卓著,屢用屢效。但此方辛烈峻猛,能伐陰動陽,下拔腎根,用藥必須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根據《金匱要略》中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用苓桂劑善后療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