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娶我奶奶的時候,是應了曾祖父早就定好的娃娃親。他們成親那天,鄉親們吹吹打打,喇叭嗩吶響徹了被大雪洗凈的天空。奶奶很爭氣,一口氣給這個家生了五個兒子,我父親是老二,另外還有一個大爺和三個叔叔。
年關,真的是個關口。
父親告訴我,那一年家里真窮啊。掀開補丁摞著補丁的衣服,身上瘦的皮包著骨頭,肚皮薄的能清晰地看到腸子的蠕動。爺爺從墻上取下他的那把又破又舊的二胡,用破布擦了又擦。大爺挎著一個破舊的要飯筐,跟著爺爺,踏上了去廣饒要飯的征途。從丁莊要到花官,從石村要到廣饒縣城。一路上顛沛流離,幾經風雨。爺爺拉著二胡,大爺負責挎筐,父親和四叔輪流唱。唱的最多的是《王小趕腳》這樣角色少的戲。他們一般在相對富庶的村子里落腳,在繁華的大街上擺場子唱。運氣好的時候,爺四個一天能要到一筐干糧,晚上還能在村里的豆腐坊里睡上一晚。運氣不好的時候,一天要不到幾塊干糧,偶爾還被村里的惡棍砸了場子,放狗去追。四叔腳上的大傷疤就是那時候留下的。
被狗咬傷之后,四叔開始發燒,到了晚上燒得更厲害了。后來聽爺爺說,那么冷的天,地都凍裂了,可是四叔的腦門卻熱得燙手。他沒有辦法,就順著街走,看到一戶人家亮著燈,鼓足了勇氣,敲開了這家人的門。這戶人家是好人,把爺爺和四叔領進屋里,倒了水,給了爺爺一些地瓜干,還找來了大夫給四叔涂了一些藥。他們在這個人家里住了三天,可是四叔還是不見好,爺爺不好意思在人家家里住下去,幾經心理掙扎,爺爺決定把四叔送給這戶好心的人家,他家沒有兒子。就這樣把四叔送了人,這也成了奶奶要挾了爺爺一輩子的口柄。
后來,他們爺仨兒帶著要來的干糧回家了。家里的人餓得快不行了,雖然要飯的戰果頗豐,但是,奶奶還是跟爺爺狠狠地吵了一架。原因就是爺爺自作主張把四叔送了人。奶奶哭著喊著求爺爺把四叔要回來,爺爺說:說好了給人家,怎還能要回來?再說了,孩子們跟著我們連飯也吃不上,送給人家也是給孩子找條活路。奶奶沒有辦法,哭了好多天,她的三寸金蓮實在走不了幾步路。
那一年的春節,家里被一種陰郁的氛圍籠罩著,誰的臉上也沒有笑容。沒有鞭炮也沒有春聯,和平常的日子沒什么區別。
1983年春天,父親靠自己修理農機的手藝賺得了第一筆積蓄,蓋起了村里第一戶五間大瓦房,成了第一個“萬元戶”。第二年,我家里添了村里第一臺12吋黑白電視機,到了晚上全村人集中到我家的院子里,有的拿著小板凳、小馬扎,有的爬上墻頭,有的還爬到了院子南邊的那棵老榆樹上,靜靜的看《射雕英雄傳》,那時起,大家知道了一種武功叫降龍十八掌。我最喜歡日本電視劇《血疑》,還專門讓媽媽給我留了一個“幸子頭”的發型。在那個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時代,人們追求精神世界的熱情竟是那么熾熱!
家里富裕了,可是父親依然經常愁容滿面,酒后還會哭泣。哭泣他童年的不易,哭泣對我四叔的思念。那時候,我還小,根本不理解父親的情感,不理解同胞分離的的痛。
第二年冬天,爺爺病了。每天咳得很厲害,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肺癌。大家都張羅著我五叔的婚事,想讓爺爺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五叔成家立業。五叔趕在爺爺咽氣前和我五嬸結了婚。又過了些日子,家里人都來到爺爺的病榻前,是奶奶把他們叫來,說爺爺有話要說。當時的我,也已經十歲了,躲在大人林立的身后,從爸爸和大爺相鄰而立的腿的縫隙里,看到了爺爺蒼白的臉。
爺爺半天才說一句話,感覺憋得很難受的樣子。他用極其微弱的聲音叮囑了很多,他說話斷斷續續的,當時說的什么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唯一讓我不能忘記的是爺爺彌留之際斷斷續續地重復:老四,老四……
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爺爺說的老四就是被爺爺送人的四叔。迫于無奈被他親手送走的兒子。奶奶和家里人呼天號地的哭聲也沒能把爺爺喚醒,帶著遺憾,爺爺走了。在北風無盡的哀嚎里,爺爺曾經偉岸的身軀化作了一抔黃土。
父親是個有心人,一直想完成爺爺的遺愿。幾經輾轉,找到四叔的時候,四叔已經成家了,而且在廣饒縣城帶領幾個工人干建筑隊。四叔帶著四嬸和兒子回家的時候,奶奶哭得像個淚人,憋在心里足足二十幾年的思念攔水成瀑,一瀉千里,哭得徹骨撕心!四叔帶著兒子在爺爺的墳前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送了些紙錢就匆匆的踏上了歸途,在那個交通還不夠發達的年代,八十里路的行程也顯得那么遙遠。
從此之后,我們和四叔幾乎只有過年才見一面。四叔曾想把奶奶接去他那里,好好盡盡孝,可奶奶的話讓我們肅然起敬。他對四叔說:“那邊的父母把她從小拉扯大,很不容易,你該好好干活,全心孝敬他們。”
四叔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事業蒸蒸日上。從開始是幾個人的建筑隊發展到了幾百人的集團公司。公司業務從房地產到輪胎出口,生意越做越大,成為縣里的龍頭企業。四叔也被評為全國優秀企業家,為廣饒縣乃至整個東營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的家族是帶有感恩情懷的。感謝養育了四叔那一代人的大廣饒!爺爺因為感恩,把四叔送走之后就沒再去打擾;四叔因為感恩,讓養父母頤養天年,為自己的家鄉修橋筑路;我們這一代更要感恩父輩們的艱苦創業,感恩于我們生活的時代,接過父輩們手中的接力棒,為家鄉這片沃土奉獻出自己的青春。
作者簡介:蘭亭夫人,山東東營人,70后,熱愛京劇喜歡歌唱,擅長用文字表達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