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
平臺宗旨: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
作者簡介:周元帥,生于1973年,山東廣饒人,遠洋船員。喜歡用文字和照片來記錄自己漂泊歲月里的點滴生活。
我童年最早的記憶是大哥結婚的時候,看很多人擠在老屋東廂房里,圍著大嫂看新媳婦兒,鬧洞房。我也拽著嫂子要糖吃,那時我五歲。
七十年代末的農村老家,還是生產隊的勞作模式。白天,大嫂就跟隨大哥和父母去地里干農活,晚上回來就在煤油燈下,幫著母親做針線兒活,給我們兄弟幾個縫補衣裳或納鞋底、做布鞋。那時候,二哥和三哥上學,四哥和我年齡太小,啥也干不了。全家人的口糧就靠她們四個,沒白沒黑的去生產隊干活掙工分。
那時候經濟條件不好,穿的衣服多數是縫縫補補又三年,大的穿不上了小的接著穿,一件衣服直到穿爛了也換洗不了幾次。我的衣襟前面總是讓污垢浸得又黑又硬,都能擦燃火柴。一雙鞋子穿得直到鉆出了腳趾頭,才有新布鞋穿,那可能會要等到過年的時候。除了夏天的時候在池塘或小河里洗澡外,便不會再洗澡了,長期的不講衛生,滋生了虱子。尤其春冬兩季,在外面跟小伙伴們瘋玩一上午,出汗后便覺得渾身被虱子咬的奇癢,兩只手不停的在頭上撓。中午干活回家的大嫂總是拿個小板凳,坐在門口,把我攬在懷里幫我捉虱子。
侄子出生時我七歲,天天玉米窩頭就蝦醬的一日三餐,讓我惦記上了娘給大嫂做的“月子飯”。每次看娘煮好面皮后,用桿子挑下掛在房梁上的竹籃子,從里面拿出一根油條,撕成幾段泡進碗里。娘端著碗前面走,我就跟在后邊去東廂房。每次娘都叮囑嫂子趁熱吃,然后催我回堂屋,我都找借口賴著不走,嘴上說要看“娃娃”跟“娃娃”玩,其實那時候侄子在睡覺呢。每次大嫂都會在碗里剩下一些面皮和油條,她說吃不了,現在我知道,那是故意留給我的。有時候嫂子會帶著我回娘家,遇上鄰村趕集時先去給我買支糖葫蘆吃。碰到熟人都會問大嫂“這小孩兒是誰?”,大嫂就說:是俺的小兄弟。
日子一天天過著,雖然物質匱乏但我卻在哥嫂們的寵慣下長大。從小到大,除了挨過母親無數次的笤帚疙瘩,我沒有挨過父親和哥哥們的一個巴掌。青春叛逆,放蕩不羈,二十歲的時候,終于為此付出了代價。那時候的冬天比現在冷,幾十里遠的路,大嫂騎自行車來回奔波,找到了娘家的一個世交朋友,求人幫我……
大年三十晚上,我們離開日本開往美國。趁著手機還有信號,跟母親通完電話以后,我撥通了大哥的手機,本想是拜年的,一聽是大嫂的聲音,我控制不住自己哭了起來。我曾很不懂事的頂撞過嫂子,后來嫂子說:在她心里一直拿我當個孩子,就跟侄子一樣。長兄似父,老嫂比母……
(此文獻給我敬愛的大嫂) 2017-02-18 美國 舊金山
“東營微文化”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以文會友,大眾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