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xié)重點扶持文學(xué)公眾號。平臺宗旨:體現(xiàn)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作者丨李澤花 編輯丨文姐
老娘出殯那天,送行的人絡(luò)繹不絕。最讓我們感動的是山東老家來了許多人。已退休的老書記來了,我婆家哥嫂陪同我叔公也來了…...老書記和叔公的祭拜儀式與眾不同,引起了我和眾人的好奇。過后了解到老書記代表的是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我哥對家鄉(xiāng)的貢獻來自于母親的教育和支持!因此老書記行了重禮。我問叔公:“您行的禮與眾不同有何意義?”叔公解釋說:親家母是女性中的楷模!五世同堂的大家庭無一犯罪記錄,真是治家有法。小家富了不忘大家,為家鄉(xiāng)修了路,為學(xué)校、養(yǎng)老院都做了貢獻。這一切的一切都緣于你哥的身后有一不平凡的女性,偉大的母親,值得我行重禮!
母親的善良感染著我們。小時候父母對二姐疼愛有加,我好嫉妒喲。長大了才知道二姐不是父母親生的,是本村嬸子所生,無奶喂養(yǎng),我二哥比我二姐稍大點,當(dāng)時老娘毅然決然地給二哥斷了奶,喂養(yǎng)了我二姐。有時我逗老娘,您的奶喂養(yǎng)了二姐就不怕二哥餓死?老娘說二哥稍大點可以喂點糊糊,二姐剛生下來沒奶吃會死掉的。困難時期餓死的人很多,咱不能見死不救!簡短的言語呈現(xiàn)出老娘的博大胸懷。老娘走之前,我二姐從山東過來守護老娘,怕生褥瘡,白黑不停地給老娘翻身,也是盡孝有加。
知恩圖報,是家訓(xùn)之一。老娘說,她嫁給我爹的時候,爺爺奶奶的家窮得叮當(dāng)響,名副其實的一擔(dān)挑家庭。為了謀生從莊科村投靠到了汀河爹的姑姑家。住在了崔姓嬸子家,無償住了三十多年。叔叔在外工作,老爹混兵飯吃,因此娘和嬸子成了相依為命的好姐妹,兩家的小孩也是大的帶小的,視為一家人。后來,嬸子一家隨叔叔去了軍馬場居住,吃上了商品糧。小時候,我記得每當(dāng)嬸子來我家的時候總會帶上點好吃的給我,帶上幾斤糧票給老娘,以備孩子生病時到飯店去買個面饃。麥、秋兩季娘領(lǐng)著哥姐就住在嬸子家拾莊稼割葦子。娘說,困難時期,村里餓死了好多人,為什么我們家沒餓死人,多虧了你嬸子家的接濟。我記得改革開放后我家的生活條件好起來了,嬸子來了我家,氣喘吁吁地跟娘說,二月得了肝病,需要一大筆錢。娘問,能治嗎?嬸子答,能治,起碼得需要幾萬元錢。老娘馬上給在外經(jīng)商的三哥打了電話,說:“你二月哥哥得了病,我們砸鍋賣鐵也要救他,沒有你嬸子家的接濟就沒有我們家的今天,做人要懂得感恩啊!”三哥立馬給嬸子匯了錢去,多虧治得及時,已經(jīng)腹水的二月哥竟然痊愈了。嬸子病重期間,老娘去看了嬸子,為了讓嬸子安心,說:“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兩家孩子會互相幫助的。”老娘是言出必從的。后來,二月哥哥遇到困難老娘都得讓三哥去幫助!老娘的喪事上,嬸子家的孩子們都來了,一聲聲的“老娘,走好!”哭得撕心裂肺。
雖然老娘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她有一手好針線活。誰家男孩娶媳婦,誰家女兒出嫁,縫被褥做嫁妝,繡花鞋,老娘都是當(dāng)仁不讓。誰家老人去世,老娘更是應(yīng)急的裁縫。記得小時候,我的表大爺快不行了,老娘邊讓我到后鄰不斷地去張望,給她通報表大爺?shù)那闆r,她和二表嬸子一邊趕緊縫壽衣。那時我不懂得死人什么樣,看到的是表大爺不動的模樣。跑回家對老娘說,表大爺死了。老娘一著急,竟然剜領(lǐng)子剜到了褲腰上。二表嬸子想用塊布補上,說慌亂之中沒人會看上。老娘堅定地說,那可不行,就是對死人也得講仁義。于是,老娘把給爹準(zhǔn)備的壽衣料子拿出來,重新給表大爺做了壽衣。
正是母親的一手好針線活,使我們兄妹穿得整整齊齊,有模有樣。也使我的鄰居姐姐們出嫁時風(fēng)風(fēng)光光。更使我的哥哥們?nèi)⑾眿D時,鄰居們贊不絕口。這一切都是老娘伴著煤油燈,用紡車“擰拉”、用織機“括打”、用針錐“鉆拉”出來的。
老娘熱心腸,愛幫人。但她有她的原則,只要她認(rèn)為可幫的都面不拒人。她雖然識不了幾個大字,但是,她有判斷“好人”“壞人”的標(biāo)準(zhǔn)。老娘教育我們,“孩子上不起學(xué)的要幫,有病治不起的要幫;偷雞摸狗的不幫,坑國害民的不幫。人生一世得有一副好心腸。”老娘帶出的好家風(fēng),正根植于我們的心中,傳承下去。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李澤花 , 東營市利津縣汀羅二中退休教師 現(xiàn)居住杭州蕭山。
點擊欣賞作者近期作品:
東營微文化編輯部
顧問:陳謹(jǐn)之 橄欖綠 魯北 清泉
主編:郝立霞
副主編:張永君 郝立新
編輯:張旋 任曉娣 呂娟娟 文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