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一直刷新關于《摔跤吧,爸爸》的好評,出于好奇心,于是在5.20我走進電影院一睹為快。
電影院座無虛席,有父母帶著孩子來的,有閨蜜結伴同行,也有不少獨自前往的。入席隊伍中有精神矍鑠的老人、有朝氣蓬勃的孩童、有如花綻放的少年、也有日薄夕陽的中年。一個個、一排排在無數次電影高潮中奉獻著自己的喝彩聲、歡呼聲、掌聲、還有觸動心弦的淚水。
一部電影能匯聚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一部電影能聚焦眾人內心共鳴,定然會有他的過人之處。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是成年后的吉塔·珀在體育學院就讀后,電影中的父親臉上卻是一臉失落,特別是父親找到教練關于女兒的輔導,哪個所謂特級教練臉上的不屑。青春期的少女是叛逆、沖動、浮躁,當農村出生的吉塔·珀面對著城市的新鮮事物、面對著身邊的誘惑,慢慢的融入到這個新事物的環境,卻漸漸的忽視同遺忘了當初父親的教導同教誨。
那場年邁的父親同吉塔·珀在自家自制的摔跤場比試的情景,至今在眼簾歷歷難忘。一位大肚便便、一位滿頭銀發、一位步履開始有點蹣跚的父親在同一個青春散漫、正當盛年的孩子較量。這較量的背后不是兩個力均勢敵的對手,而是傳統文化同新型事物、是腳踏實地的實戰經驗與所謂比賽的技巧,是一個心懷慈愛的父親與叛逆不羈的女兒的計量。
父親輸了,他輸得不是比賽,而是這些年對于女兒培育的否決。一個滿腔熱忱的對印度摔跤事業的熱衷,畢生都致力于為印度增加一枚金牌的遠大志向就這樣在戛然而止,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宣判暫停。
坐在電影院的我,看著屏幕中不斷上演的關于父親痛苦的表情、關于父親吃藥的落魄場景,眼淚順著臉頰飄落。曾幾時,我們也曾叛逆過,曾幾何,我們也曾青春過。也曾誤會過父親,也曾頂撞過父親,也曾否決過父親。我們是父親的孩子,是他一輩子的孩子。因為愛,所以包容。因為愛,所以慈祥。因為愛,所以無怨無悔的付出。
這是孩童時期的吉塔·珀在參加同學婚禮上,被父親在婚禮上暴打一頓,然后他們對父親一頓抱怨、牢騷,而出嫁同學的一番話令她們對于父親把她們培養成摔跤冠軍這個決定不再有爭議。
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代你修行。我們一直提倡不要讓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事業寄托于孩子來完成,要給孩子一個快樂、健康、完整幸福的童年,但是《摔跤吧,爸爸》卻轉變了過去的我關于孩子教育這一觀念。
誰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不經風雨,何來彩虹。成長就伴隨著壓力、挫折、困難,是不斷磨礪、不斷豐翼的過程。
這也讓我想起不久前《奇葩說》有一期關于訂制孩子的完美人生,你按不按下這個鍵盤,小米總裁雷軍一直強調:“我不會按下這個完美人生鍵,因為所謂的完美人生不是訂制,需要去經歷。”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的孩子都能成為成年后的吉塔·珀,會成為耀眼的印度摔跤女子冠軍,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卻可以同《摔跤吧,爸爸》去做一個身心踐行陪孩子一起成長的父親,去做一個可以幫孩子抵擋流言蜚語、去做一個隨時可以充當孩子交流的人生經驗智者。當世人質疑孩子的時候,可以始終如一的堅持去相信孩子,會有一雙慧眼去挖掘孩子的潛力,伴隨著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給予孩子不一樣的精神營養。
這部影片是根據印度真實事例改編,到人物塑造、臺詞演繹、眼神交流、表情展現,無一不體會這個團隊的細心、用心,同時也讓我們心靈能到一次震撼!
好作品,用心造!
用心造,與心通!
重口碑,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