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毛澤東是兵法大師?
他提出積極防御的戰略防御概念——
那就是,
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
紅軍時期的毛澤東
自古戰爭除了防御就是進攻,
這是戰爭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
正常情況下,
在戰爭中既有防御也有進攻。
但因為中國革命的基本特點就是“敵強我弱”,
這就導致了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中長時期都處于弱勢地位,
處于弱勢地位的人民軍隊只能采取防御為主。
對中國國情有著深刻把握的毛澤東據此把防御提高到了戰略地位,
稱防御為“戰略防御”,
毛澤東把防御賦予了更豐富和深刻的含義——
防御不再是單純的防御,
而是為了進攻和反攻而進行的防御,
這就要求人民軍隊的指戰員們在戰略防御方面有高深的造詣。
毛澤東根據具體的軍事實踐,
提出了攻勢防御、決戰防御、防御中的進攻等等積極防御的全新概念,
并賦予它們更全面、更科學的內容。
中國革命戰爭最大的實際就是敵強我弱,
敵人長期處于攻勢,
人民軍隊則長期處于守勢。
所以,毛澤東認為,
只有通過積極防御,
集中我軍優勢兵力,
造成我軍在實際的具體戰役中以多對少,
這樣才能穩操勝券并贏得主動。
總結多次具體軍事實踐的經驗,
毛澤東提出了防御中的進攻戰,
持久中的速決戰,
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等等,
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
這些構成了毛澤東積極防御戰略的核心。
遵義會議(油畫)
毛澤東在具體的軍事實踐中,
最反對分兵把守、處處設防和平均使用兵力的愚蠢做法,
因為這樣就會陷入消極防守的被動之中。
毛澤東主張集中優勢兵力,
以運動戰為積極防御的主要形式,
大踏步前進或者大踏步后退,
在不斷的前進或者后退中伺機殲敵,
也就是說,
運動絕不是瞎跑或者消極避敵,
而是積極創造殲滅敵人的條件。
毛澤東最常用的第一個戰術是誘敵深入、后發制人,
當強敵到來,
我軍就要實行有計劃地戰略退卻,
敞開根據地的大門,
讓自信心爆棚的敵人大搖大擺闖入根據地,
在這個過程中,
尋找敵人的破綻,
伺機殲敵。
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的前三次“圍剿”,
都是敵我力量對比懸殊,
但毛澤東就用“誘敵深入、后發制人”的戰法,
或者在險地設伏,
或者以逸待勞,
或者迂回調動敵人,
等到敵人在運動中暴露破綻,
就集中兵力狠狠打擊敵人,
就是用這種辦法,
毛澤東成功地三次打破蔣介石氣勢洶洶的“圍剿”。
毛澤東在積極防御中經常使用的第二個戰法是,
避敵主力,
打其虛弱。
蔣介石在第二次“圍剿”中,
以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戰法穩步推進,
毛澤東選擇了敵軍中戰斗力較弱的王金鈺的第五路軍為首要目標,
毛澤東將我軍隱蔽在離敵人40里地的東固地區,
一直耐心等待了25天,
等到敵人終于出動了,
我軍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消滅了敵人近2個師,
接著迅速由西向東橫掃700里,
從江西的東固地區打到福建的建寧,
15天五戰五捷,
殲敵3萬余人、繳槍2萬余支,
成功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
油畫《四渡赤水》
毛澤東在積極防御中常用的第三種戰法是,
迂回運動、調動敵人。
1935年1月,
紅軍形勢非常險惡。
蔣介石已經部署了20個師約40萬人,
阻截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或紅二、六軍團會合,
企圖將只有3萬多人的中央紅軍圍殲在川黔邊界地區。
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
中共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
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在毛澤東的指揮下,
紅軍繞著赤水河反復迂回運動,
調動敵人,
尋找機會跳出重圍,
變被動為主動。
毛澤東指揮紅軍分三路從元后場、土城一渡赤水河,
甩開了敵人重兵。
蔣介石重新組織力量企圖在長江以南、敘永以西地區全殲紅軍,
毛澤東指揮紅軍調頭由滇北的扎西向東疾馳,
分別由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
向遵義北部的桐梓進發。
在運動中毛澤東指揮紅軍殲滅和擊潰敵人2個師又8個團,
再率兵在遵義周圍徘徊阻擊以調動敵人,
當敵人重兵云集黔北時,
毛澤東又率軍西進,
在茅臺三渡赤水河,
向川南古藺、敘永方向前進,
作出北渡長江的樣子。
蔣介石再次調集重兵向川南進擊,
企圖圍殲紅軍于古藺、敘永地區。
毛澤東又率領紅軍突然東進,
經二郎灘、太平渡四渡赤水河,
南渡烏江、直逼貴州,
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急忙調集滇軍馳援貴陽。
毛澤東卻指揮紅軍直插云南、威逼昆明,
等到蔣介石反應過來,
紅軍已經調頭北上,
在金沙江皎平渡勝利渡過長江,
到達川南會理地區,
徹底拋開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
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長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