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元朝沒什么好感,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
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翻看歷史,如果沒有元朝。中華版圖將會變成啥樣呢?恐怕很難想象。這事兒要從唐朝滅亡開始算起。
公元907年,朱溫取代唐朝,建立了后梁政權,同年川西節度使王建,在蜀地建立了前蜀政權,自此五代十國便來臨了。
第一,燕云十六州。
當時諸侯割據也就算了,關鍵是到了五代第三個王朝后晉時期,石敬瑭為了擊敗后唐的李從珂,以燕云十六州作為代價,換取契丹人出兵。
從公元936年開始,燕云十六州就割讓給了契丹人,成為了后來大遼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哪里呢?
主要有:燕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云州。
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天津、河北涿州、河北河間、河北任丘、河北涿鹿、河北宣化、河北懷來、河北蔚縣、山西應縣、山西朔州、山西大同等地。
這可是咱們中國北部最重要的一塊地盤,被契丹人占了去以后,便長期與中國南部分割開了。倒不是說不能被契丹占了,只不過契丹沒有統一天下,導致南方人去一趟燕云十六州,還得辦簽證。
第二,大理國。
這還沒完,西南地區的云南也出了幺蛾子。
公元937年,后晉的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云南當地的土豪們,宣布自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理國。段思平就是“段譽”的先祖,大理國的開國皇帝。
這么一來云南又和中原地區分割開了。
第三,西夏。
公元990年,當時北宋已經建立了。黨項人李繼遷帶著族人向西北地區遷徙,在甘肅、寧夏、陜西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個獨立政權。李繼遷被大遼冊封為夏國王。
公元1038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正式宣布建立西夏政權,自立為帝。這么一來,甘肅、寧夏、陜西的部分地區,也就與中原王朝分隔開了。
河西走廊都被占了,那么中原王朝就更別想去控制西域地區了。
所以說,從五代十國到北宋前期,這數十年時間里,天下四分五裂。這些個政權,時間長了以后,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割據政權了,如果沒有元朝,恐怕版圖很難恢復統一。
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以后,不僅選擇西征,在此期間,還對西夏和金國進行了猛烈的進攻。
在成吉思汗去世以后,西夏終于徹底臣服在了大蒙古國麾下。這么一來,大蒙古國就把甘肅、寧夏、陜西的部分地區給收編了。
窩闊臺汗在位期間,與金國徹底爆發大決戰。
由于金國的體量太大,窩闊臺也采取了成吉思汗的大迂回策略,兵分三路進軍金國:
公元1232年,托雷大軍在河南禹縣滅了金國的35萬大軍,自此金國再也沒有還手之力了。
窩闊臺手下大將速不臺圍攻汴京,搞得城中250萬人亂作一團。尤其是在缺少糧草的情況下,城中易子而食的現象再次發生,總計死亡超過90萬人。
這一戰過后,金國再也無力與大蒙古國相抗衡。公元1234年,金哀宗無路可逃,自縊而亡。自此金國被滅,而金國的地盤,就落入了大蒙古國之手。
當年遼國被滅以后,燕云十六州順其自然就落入了金國之手。此后金國滅亡北宋,占據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盤。
如今大蒙古國滅亡金國以后,自然是接管了燕云十六州,而且整個長江以北地區,基本也都籠罩在了大蒙古國的勢力范圍之內。
窩闊臺汗去世以后,大蒙古國陷入了短時間的動蕩之中。他兒子貴由汗繼位時間太短,在準備西征拔都的時候,貴由汗忽然就去世了。
這下蒙古大汗的位置又空了出來,貴由汗的皇后勉強維持了3年的統治,結果越管越亂,可謂是一塌糊涂。
因此到了公元1251年,托雷的長子蒙哥,在金帳汗國拔都的支持下,成為了大蒙古國的新任大汗。蒙古大汗的位置,便從窩闊臺系,轉移到了托雷系。
蒙哥汗繼位以后,第二年就派遣他的弟弟忽必烈南征大理。公元1253年,忽必烈從陜西出發,1年以后,忽必烈攻克大理,段興智出城投降。自此云南、貴州的大片地區,便進入到了大蒙古國的勢力范圍。
那么西藏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從公元877年吐蕃王朝覆滅以后,西藏地區就一直沒能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王朝。
吐蕃沒了以后,這里的管轄者,基本上就是藏傳佛教的幾個派系。其中噶舉派、薩迦派實力強勁。但是早在窩闊臺汗時期,蒙古大軍就已經占領了西藏,當時窩闊臺將這里的管轄權,交給了自己的次子闊端。
可闊端死后,西藏內部再次紛爭不斷。這個時候薩迦派的領袖八思巴,成為了忽必烈的心腹。忽必烈也因此得到了西藏的統轄權。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西藏地區便正式成為了元朝的一部分。而八思巴所代表的薩迦派,史稱薩迦王朝,也被正式確立為西藏的統治者。
這么一來,在忽必烈的努力之下,云貴高原以及青藏高原,就都納入了元朝的統治范圍。
再回頭看看,還有哪塊地盤孤懸海外呢?自然就是西域,也就是新疆地區。這還要從大蒙古國分裂開始說起。
蒙哥汗在1259年去世以后,壓根就沒有留下遺囑。因此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成為了熱門的競爭人選,他們都希望成為蒙古大汗。
忽必烈的封地在漠南,勢力范圍主要在漢地,他也更容易得到漢族地主們的支持。而阿里不哥遵循幼子守灶的習俗,一直呆在漠北,所以阿里不哥得到了廣大蒙古貴族們的支持。
公元1260年,忽必烈不等回到漠北,索性在漠南召開了忽里臺大會,自立為新任蒙古大汗。這可把阿里不哥氣壞了,1個多月以后,阿里不哥在眾多蒙古貴族們的支持下,也自立為蒙古大汗了。
從這個時候開始,大蒙古國內部長達4年的內戰就這么爆發了。這場內戰,使得大蒙古國分崩離析,忽必烈的元朝與其他4大汗國分道揚鑣。最終忽必烈戰勝了阿里不哥。
4大汗國中,窩闊臺汗國是比較特殊的,因為它是窩闊臺的孫子海都建立的汗國。主要地盤在新疆地區。由于托雷系搶了窩闊臺系的大汗之位,所以說窩闊臺汗國一直與元朝針鋒相對。
窩闊臺汗國和元朝打了58年時間,最終還是被元朝給吞并了,因此廣大的新疆地區,也納入了元朝的統轄范圍。
現在有部分觀點認為,是明朝收復了燕云十六州。這要看從什么立場來看了,如果從漢人政權的角度來看,的確是這樣。
不過我們也不能否認,元朝在大一統工作中的貢獻,那是相當驚人的。我們可以枚舉元朝(大蒙古國)吞并的這些政權,各自存活了多少年,就知道其中的意義了。
全都是百年以上的歷史,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不管是信仰、文化還是政治,其實他們都能處于非常獨立的狀態,就很難再凝聚在一起了。
尤其是元朝對西藏地區的統一,打破了唐朝與吐蕃昔日的隔閡,重新定義了華夏統一的新標準,這種意義是非凡的。
相對來說,明朝把蒙古大軍趕到了長城以北,反倒是一種相對狹隘的統一思路了。當然了,后來朱棣多次出征漠北,也為這件事做了不少努力。
說老實話,北宋雖然經濟發達,人文薈萃,可在版圖上的貢獻,實在是小得可憐。趙匡胤在結束五代十國以后,一沒有收復燕云十六州,二沒有攻克大理,三放縱西夏地區鬧獨立,四沒有征服西藏的實力。
這些都是北宋在統一道路上的局限性。他們為了防止學武之人,掌握兵權以后,學習趙匡胤,所以一個勁兒地貶低武將集團。
換句話說,這就是宋朝版的“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寧可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也不能讓手下的將領有黃袍加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