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徹底改變自我命運和國家面貌的偉大成功。縱觀世界各國革命歷史,中國革命規模之大、時間之長、難度之高絕對是毫無爭議的第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將革命的成功歸功于某一位英雄人物顯然是片面的、不科學的。但歷史已經證明,如果沒有毛主席,中國革命不會如此快地取得這么大的成就。
美國《紐約時報》曾對毛主席這樣評價道:
“毛澤東在歷史上的地位已經論定。當我們時代的英雄傳奇寫成時,他將是革命的世紀巨人之一。”
用“世紀巨人”來形容毛主席,這一點都不夸張,他的聲望和偉大的戰略思維至今對國內外有著深刻的影響。
歷史為什么最終選擇了毛主席呢?除了與他獨特的個人魅力有關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在革命發展的轉折點上,他始終能夠果斷作出正確的選擇,將中國帶向正確的方向。
1840年,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向中國發起了罪惡的侵略戰爭,史稱鴉片戰爭,此后,中國被迫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大門,中國的社會性質徹底發生變化,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百年的屈辱歷史就此展開。
此后,中華大地上幾乎能看到所有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的身影,而伴隨而來的是推卸退讓和割地賠款,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底層人民苦苦掙扎在生存邊緣線上。
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反對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反對封建主義剝削壓迫成為了最主要的革命任務。
實際上,中國人民在飽受外來侵略和內在壓迫的同時,始終不曾放棄過革命斗爭,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率先“睜眼看世界”,提出了一系列改良革新的主張。
但是,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風起云涌,維新變法運動最終也以失敗告終。隨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人們逐漸意識到,曾經那些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這些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我們要重新尋找救國之路。
1911年,在經過醞釀、準備和零星般的起義失敗后,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由此發端,短短兩個月后,湖南等十五個省先后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發布退位詔書,隨著清政府封建統治的倒臺,在中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徹底推翻,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變革取得重大進展,與此同時,人們在思想上得到了進一步解放。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過辛亥革命: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以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勝利的革命,但歸根究底,它最終還是失敗的。辛亥革命后,中國從此進入了黑暗的軍閥割據和混戰時期,期間還鬧出了帝制復辟的丑劇。
但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工人階級逐漸壯大,1919年五四運動前,中國的工人數量已經達到了200萬人左右,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重要的階級基礎已經形成。
而辛亥革命的失敗讓一批進步青年意識到,單純靠移植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不可行的,它在中國水土不服。此外,必須解放國民的思想才能夠謀求國家未來的出路。
李大釗曾說過:
“代議政治雖今猶在試驗之中,其良其否,難以確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測。”
毛主席也曾說:
“東方思想固然不切于實際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盡是,幾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
可以看出,早在新文化運動開始前,在當時的先進分子中,就已經出現了質疑西方資本主義適應中國社會的聲音。
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始了。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蘇維埃政權相繼建立。
從此,關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一系列進步書籍相繼被譯成中文,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志便是主要陣地,李大釗信心滿滿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五四運動中,中國的工人階級正式登上政治舞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隊伍已經形成并逐漸壯大,于是,他們徹底放棄走此前失敗的資本主義救國的道路,轉而走上了由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些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干部上的準備,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1921年3月,李大釗表示,是時候創建一個工人階級政黨了,他公開撰文寫道:
“中國現在既無一個真能表現民眾勢力的團體,C派(共產主義派)的朋友若能成立一個強固精密的組織,并注意促進其分子之團體的訓練,那么,中國徹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共12名代表出席了此次會議:
湖南小組的毛澤東、何叔衡,湖北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小組的陳公博和日本小組的周佛海,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了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也列席了這次會議。
后因會場安全問題,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這次會議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是在反動統治的白色恐怖下誕生的,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引導中國革命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集團對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發動了喪心病狂的大屠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損失慘重。11月,共產黨員數量由此前的近6萬人銳減至1萬人左右,此后不到一年時間里,共有31萬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殘忍殺害。
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精力仍然是宣傳共產主義,對黨內一些人熱衷于搞武裝斗爭的做法,黨內甚至還一度保持批判。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共產主義思想和黨的主張日漸深入人心,為黨的發展和壯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然而,一個革命的政黨,如果始終沒有武裝斗爭的力量,是很容易遭受滅頂之災的。因此,當蔣介石在突然叛變革命時,我們黨幾乎毫無抵抗能力,甚至一度束手無策。
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還沒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并將蔣介石叛變革命的一部分原因歸結為我黨的工農運動過火:
“湖南工農運動所引起的糾紛,會形成全部政局上很嚴重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貧農幼稚行動如均分財產對于土豪劣紳之逮捕罰款以及關于宗教道德革命等,引起了小資產階級小地主尤其是軍人之劇烈反對。”
幸運的是,對于中央政治局批評農民運動過火的聲音,黨內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毛澤東先后輾轉湘潭五個縣,實地考察了當地的農民運動后,認為這些批評之聲“看似有理,實則是錯誤的。”他表示,“農民運動都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自己逼出來的。”
毛澤東進一步指出: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農村革命是農民階級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權力的革命。農民若不用極大的力量,決不能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權力。”
很顯然,毛澤東的認識要高明多了,他指出了既然革命的性質是暴力的,那暴力的革命就必然要求革命的暴力,即武裝斗爭。
進入7月后,革命形勢進入了極其嚴峻的時刻,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做軍事計劃、以備萬一”的提議,在他看來,能否掌握武裝斗爭已經關系到全局成敗了。
于是,中國共產黨陷入了艱難的抉擇:要不要繼續堅持革命?如何堅持革命?對于這一問題,中國共產黨在經過反復的思想交鋒后,最終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向全黨全國人民表明了共產黨人斗爭到底的決心。7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了秋收暴動必須采用軍事斗爭的主張,并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一論斷,對黨和國家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此次會議應重視此問題,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堅強起來注意此問題。湖南這次失敗,可說完全由于書生主觀的錯誤,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從此,中國共產黨終于拿起槍桿子干起了革命。
9月,在毛澤東的領導下,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和革命士兵在湘贛邊界發動了武裝起義,然而,這次起義最終因敵我力量懸殊等原因以失敗告終。起義受挫后,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
南昌起義失敗后,起義軍南下轉移至廣東省東江地區,等待北伐時機。“八七會議”后,中共廣東省委開始計劃在廣州發起暴動,經過3個多月的準備,南昌起義軍于12月11日凌晨舉行起義,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后又一次大的起義行動。這次起義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
復盤這三次起義可以發現,每次起義都以攻打和奪取大城市為主要目標,同具有強大優勢的敵軍面對面對抗,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起義失敗在所難免。
南昌起義時2萬多人的隊伍最后只保存了800多人,秋收起義時的5000多人在到達三灣村后還不滿1000人,廣州起義軍在車里廣州時,只有1000人,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是血淋淋的損失和教訓。
剩下的人該去往哪里?如何將這些人保存下來?中國革命的方向到底在何處?
這時的毛主席在經過實地考察,并綜合中國的國情出發,敏銳地指出了中國革命的關鍵在農村。于是,在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他果斷放棄了繼續攻打大城市長沙的計劃,將隊伍帶到了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井岡山上,在這里,他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在這時已經看到了在數億中國農民中蘊藏著的巨大革命力量,因此,他在日后的革命運動中逐漸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從此,中國共產黨將此前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重心轉移到了農村,直至最后走向勝利。
毛主席第二次在歷史轉折點上作出重要抉擇的便是在抗日戰爭后期。
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妄圖征服整個中國的野心暴露無遺,隨著中國境內各地相繼淪陷,國內的抗戰形勢也越發嚴峻。
與此同時,中日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了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全國上下關于“一致對外”的聲音也越發響亮。西安事變后,蔣介石宣布“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出現了“速勝論”的聲音。速勝論認為,中國人口之多,只要團結起來一致抗日,便能輕而易舉戰勝日本。這種思想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受挫,整個抗日情緒將轉向悲觀失望,甚至崩潰。
而另一種聲音早在抗日之初便已經存在,即“必亡論”,這一論斷主要以汪精衛為代表。他認為,中國雖然很大,但卻是個落后的農業國,無論是軍事、經濟還是其他方面,日本仍然領先中國,而抗日戰爭只會令日本惱羞成怒,加快中國滅亡的腳步。中國應該主動向日本妥協,盡量滿足日本的要求,以換取茍延殘喘的命運。
這兩種聲音讓中國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1938年,在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10個月后,整個中國社會被一片陰云籠罩:中國會不會滅亡?抗日戰爭還要打多久?中國怎樣才能取勝?
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中國人民。正是在這時,毛澤東寫下了轟動全國的《論持久戰》,有力批駁了“必亡論”和“速勝論”的這兩種主張,開篇便指出“這兩種觀點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
《論持久戰》為中國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并毫無疑問地肯定了“抗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原文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寫道:
“于是問題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在當時,毛澤東從中國的國情和國際環境出發,站在全球戰略的高度上,指出了帝國主義必將崩潰的現實:
“20世紀30年代,是帝國主義首先是法西斯主義國家大崩潰的前夜,日本帝國主義處于退步的時代,是快要死亡的帝國主義,所以才發動了侵略中國這個帶有最后掙扎性的冒險戰爭。”
這一認識已經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日本繼續發動侵華戰爭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在少數財閥和軍閥的帶領下,整個日本民族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拖向滅亡的深淵。
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大肆掠奪別國的資源和財富,而這些在運回國內后,又被上層少數人奪走。換言之,發動戰爭的對外開支和消耗由廣大普通民眾承擔,但他們卻分不到什么好處,變得更加窮困。于是,國家便繼續發動戰爭,去爭奪更多的資源,普通民眾再次陷入了長期的貧困中,國家再擴大侵略,就這樣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正是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這一致命弱點,毛主席才準確地提出了“持久戰”的概念,在風雨飄搖的歷史關鍵時期,為廣大中國人民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
回看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毛澤東三個字深深地印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他豐富的學識、偉岸的人格、驚人的洞察力和思辨力、有深度的戰略思維至今讓人深深折服。